女性運動劇的大格局《女孩上場2》
《女孩上場2》給打過籃球的女生、還在打籃球的女生、熱愛籃球的女生,非常大的想像空間與對未來的期許,或者在戲劇上、在運動的選項裡,告訴觀眾在這些領域裡終須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愛一個人的才華,不等於愛一個人。就像周凡內心的恐懼一樣,害怕自己被愛是因為那個女神般的存在;再怎麼有才華的人,也還是很普通人,他們跟普通人一樣,渴望被愛又經常害怕不被愛、想要愛人又常常陷於自己內在的自我懷疑裡!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
若沒人陪我討論台劇,或者這樣一個好劇本,那麼多好演員,也回應我那樣對台劇台影的不離不棄!台劇不應該有天花板,就是要越綻放越美麗!像女人一樣!
性與愛的連結/《愛愛內含光》
當性與同志關係都可以作為戲劇的主題,不再是不被提起的事時,或許我們的社會又更往前進了一步!在愉悅的時候可以與他人分享,在受到委屈時不再獨自承受孤單的重量!一旦能被提起,我們就能擁有更多的擁抱!
女孩們的青春!《女孩上場1》
青春就是那樣的迷人,籃球就是那樣讓人熱血沸騰!好的劇本其實就是好好的把故事說好、說完就很好看了!不用那麼多高潮迭起或是曲折離奇,青春就是最好看的一種故事。
那條民主自由的路/《鹽水大飯店》
是啊!那條民主自由的路,從美麗島事件至今將滿四十五年的現在,依然如此布滿荊棘!只要你一不留心,黑頭車裡的人,總是會冷不防地,從你身後將你推落!
每一次在故事裡對號入座/《不夠善良的我們》03
「不夠善良」很好,太完美的故事、人設通常都不切實際,不切實際的故事只能是一種想望或者看過就忘的癡心妄想;回到現實的當下,或者擁有共鳴能思考自己的意識,也許更是抵達豁達境界的開端:這一切都是意識的左右!一旦你找到了那個開關,你就會享受你意識所帶領你到達的所
平行宇宙裡的自我意識/《不夠善良的我們》02
說到底,人要到底要花多少時間,才會甘心地相信「過去的就是過去了」,「(該要)忘了」的聯絡人,該在某一個時間點按下刪除而不是「通話」或「傳送訊息」?而這個意識,也決定了後來的故事走向,一旦人認清「現在的我都是過去我所做的所有決定而來的」就更能從不同的平行宇宙回到當下的時空,過著「這個宇宙」應該有的日子!
中年的我們/《不夠善良的我們》01
你曾經打開社群網站尋找那些曾經嗎?我想不起來我在哪個年紀後,再也不做這樣的搜尋!或者也是在那個瞬間,我就跨進了人生另一個階段:不讓「念舊」這件事,成為自己生命裡的覊絆!也不讓它成為一種矯情的緬懷!更是某種全然釋懷的「放下」(?)吧!
《有生之年》── 沒有不可能,只有要不要
說到2023年年尾話題性高的台劇,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部劇──《有生之年》。坦白說,我也是看了不少人推薦才去看這部影集的,畢竟我本身對於以「家常」為題的作品不太有興趣,但打開看完第一集我就知道我錯了。
痛快地說愛,痛快地告白,痛快地轉身離開/《此時此刻》
最好的愛情不就是應該在愛的時候熱烈地呼喊、交纏,不愛的時候還能放開手讓自己從中離開!準備遇見下一個人,或者和自己戀一場愛!
台語劇的樣貌,台語的優雅!/《牛車來去》(一)
台語是個極為優雅的語言,它的聲調在抑揚頓挫能好好使用的人,聽來會令人為之著迷。現階段有太多的詞𢑥因為沒有相對應的台語詞,以致溝通上會在大部分的語詞中夾雜著我們稱之的國語,而在戲劇的表現上,就多以將所有的語言轉換成「全國語」這樣的模式;事實上即使台語在九◯年代後出生的孩子都不大使…
日常都是平淡無味但精采動人的故事/《有生之年》
好好過日子,偶爾跟家人朋友說說心裡「以為說出來很尷尬、嚴肅」的心情,或者放下手機認真和身邊的人一起過日子,那些「領悟」啊!都在日常啊!好好的、靜下心來過日子,有生之年你都能夠明白的!
台劇總是聲勢浩大,但卻經常害怕踩到雷!
台劇都是雷嗎?其實倒也不是。說穿了就是你若是看過大量的外國作品,回頭再看台劇,更容易會有那種「少了什麼」而感到「可惜」的心情。可惜了,就是沒有宣傳說得那麼了不起!
什麼都想說,卻什麼都說不完!《八尺門的辯護人》
等了一陣才把《八尺門的辯護人》看完。是部製作滿精緻的劇,但可惜就是旁枝太多了,讓整部劇的軸心一直東搖西晃的,不知道到底重點在哪!即使一眼就知道主軸在說什麼,但卻因為企圖太大想把所有「必須給觀眾看的事」都放進去,而使得它看起來有點鬆散且零碎了!
在韓劇裡找回看劇的心動與療癒!
我已經忘了上一部看台劇(或台灣電影)時產生那種「啊!好好看、好滿足啊!明天又可以繼續往前走去!」的動人;經常有的感覺多半是:「好好講一個故事,怎麼,這麼難?」(好好講一個不用解釋太多別人就會相信且融入其中的故事,怎麼,這麼難?)或者也經常性地感覺在某一個點上發現台劇再沒有那種可以同理人生、療癒自己的動人了!
以政治的迂迴包藏性別與同志議題!/《人選之人》
《人選之人》拍得很好,把台灣的大選拍得如此真實,把我們熟悉的日常情節都搬上了檯面,並突顯之中創作者想要表達的細節。誰說一定要拍那些懸疑血腥或是非得抽絲剝繭地尋找兇手才能吸引觀眾呢?誰說故事一定要多麼的創新且出奇不意才能吸睛呢?
父母離婚給孩子的相對剝奪感與單親媽媽的不安!/《蘇芯語改名字》
《蘇芯語改名字》是部不到三十分鐘的短片,卻能將一個孩子對於母親替自己改名的決定而有的情緒反應及心境轉折寫得十分精準,除了對母親擅自的變更自己的名字有著被剝奪的心情,還有著對於無用好賭的父親想要依賴卻明白他的軟爛而生的強烈無奈感,再在看著母親為了討生活的犧牲而有的溫柔陪伴。
往事歷歷在目,作秀的政治尤其!《和平歸來》(EP1~EP3)
把SARS在台灣的故事以電視劇來改編,呈現當時的政治情勢、政客的樣貌,以及醫院高層到政府局處(從中央到地方)的沉痾,除了必須在田調或是醫院的場景及醫病的還原上,要做極考究且講究的努力,也要在政治秀場外將和平醫院的現場所遇到的情境完整重述,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掉牙的師生戀,但意外沒有太難看/《第九節課》
但意外的是,我並沒有覺得它太難看,還是順順的將它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