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民主自由的路/《鹽水大飯店》

Sunline
·
·
IPFS
·
是啊!那條民主自由的路,從美麗島事件至今將滿四十五年的現在,依然如此布滿荊棘!只要你一不留心,黑頭車裡的人,總是會冷不防地,從你身後將你推落!

看完《鹽水大飯店》,我一直哼著〈美麗島〉這首歌,也許是大多數人的唱的版本,也許想起了唱著台語版本的巴奈

回家問母親:「欸,妳美麗島事件的時候人在哪裡?」
母親說:「在橋頭啊!」
我說:「哪是!妳以前明明跟我說妳那天在大統。」

母親老了,記憶實在拼湊不全,但我若往回推到我出生那年前一點的時間,父母親可能真的還在橋頭,也許是我出生後才舉家搬進了高雄的市中心。

與我同齡的,出生在那個一年前後的孩子,應該對於「美麗島事件」、「二二八事件」、「白色恐佈時期」⋯⋯都沒有什麼太多的「常識」,甚或在我們懂事、成年後,也跟許許多多年輕人一樣,看著別人討論這些事時會問:「為什麼要把日子過得那麼悲情?」

的確,這是我們那一代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了一些台灣的歷史教育,以及許多充滿著激憤情緒的故事,不斷提醒我們「台灣發生這種事,你怎麼可以不知道?」

看《鹽水大飯店》時,不曉得是年紀大了?還是自己看了不少與過去歷史相關的內容?或者因為終於有人意識到「呈現勇敢、堅毅、堅定」與「訴諸悲情與那些激情憤怒」,也許選擇表現出那那樣直挺挺地站著成為一個台灣人的方式,更能深入人心?

我想上述的因素都有吧!隨著社會能談論「那些年」到底發生什麼事,而讓人討論時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好好說「那時候到底發生什麼事?」或也因為在年紀漸長後看著台灣的變化、閱讀台灣的過去,而使人更能好好靜下心裡被歷史傷痕激起的不安,願意直視、正視!

比起其他關乎台灣民主歷史的影視作品,有些說得太隱晦也太自我設限(你若是不了解,你只會當它只是個故事,看不見內裡);有些過於激烈、激情,經常讓人不敢也不願好好地坐在那裡閱讀、聆聽、觀看;有些又蜻蜓點水、粉飾太平⋯⋯《鹽水大飯店》可能是這些之中,調性最和緩又恰到好處的在心裡激起一點點小漣漪:嘿!那年那時那刻,那些人曾經經歷過那樣的事!

(我的父親十五年前就不在了。否則我想問他:欸,你那時在幹嘛?我不確定他的政治立場,但我想知道。)

其中讓我驚豔的是方文琳這個角色!

方文琳幾乎讓我想不起她年少青春偶像的樣貌,扎扎實實地飾演好這個「其實大多數台灣女性很強韌」的母親!但不單單只是「照顧孩子」或「持家」的母性;絕大多數這樣的劇情裡,很少提到女性也跟男性一樣都會對社會、對自我有著強烈的自主意識,她們也會想要發聲、會有行動反抗,她們或者還會是所有事件裡,最後支撐起大局的人!

或者我會說《鹽水大飯店》是這類說著台灣民主歷史故事中,拍得也講得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了。雖然它看起來沒有什麼太過顯著對於當時政府的批判(對比起來,它很少了。)也沒有對於當時那些被打壓的、被審判的、被處死的有著很激情想要討點公道或激起一點什麼憐憫的情節,只是平舖直敘地話當年:日子還是要過,人生總還是要繼續下去,信仰與堅持也會一直跟著自己往前進!

也當然,如同劇末那個地方代表依然穩穩、爽爽地坐進他的黑頭車,錢莊老大依然擺橫地笑著阿德傻,也是現實的借鏡!

是啊!那條民主自由的路,從美麗島事件至今將滿四十五年的現在,依然如此布滿荊棘!只要你一不留心,黑頭車裡的人,總是會冷不防地,從你身後將你推落!

記,二〇二四,〇五一七!

P.S
講點小缺點:

我問我媽:欸,一九七八年你們講「再見」是怎麼說?我媽說「再見」(國語)啊!(她有點不耐煩)我說:「怎麼可能!你從小到大講台語的人,怎麼可能講國語的再見!」劇中用的「bye-bye」更不可能!(後來我媽說她去問了其他人,約莫是說:擱來!這種語句。)

張耀仁第一集在拍照時講的「一、二、三」的發音應該是有誤的。台語的一在這裡應該讀tsi̍t而不是it。

《鹽水大飯店》/2024
編劇:陳芳齊、鄭文堂
原著:陳增芝/鹽水大飯店:戴振耀的革命青春
導演:鄭文堂、林志儒
主演:張耀仁、吳子霏、黃迪揚、蔡昌憲、洪毓璟、方文琳、謝銘祐

圖片來源:《鹽水大飯店》Facebook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人寫書及出版《獨旅的浪漫》(前言)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