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宝贝》中的人生检查

芫英
·
(修改过)
·
IPFS
据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到底如何检查呢?


《驯鹿宝贝》(Baby Reindeer)是一部迷你剧。我嫌弃它的英国口音以及主角们不光鲜的外貌,第一次看只看了半集就弃剧了,直到很多人开始评论它,并且把它联系到各自的生活中,才拾起来看了一遍。喜欢纪录片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很熟悉它的风格,用了不少画外音。七集共二百多分钟,所以一个周末的晚上足以看完它。

 这部剧的交叉询问式的自我分析令人着迷,追问人与人之间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熨平心灵的创伤,与自己和解,不仅是终结精神内耗,也是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而这部剧的分析,还可以用来回答当年福科关于亲密爱人之间的“权力关系”问题。

我自己是不太做这种检查的,宁肯从他人分享的经验里寻找自己的答案。自我分析,太耗费精神能量了: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自我否定,不断寻找不同的可能答案。然而,没有经过这种检查的中年,的确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我们的检查,只是停留在按照法律、习俗的标准,简单的分析是非对错,那更多的是拿外来标准来进行地自我审查,最好也不过只道德上的自我审查。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所谓的守法居民,分析不分析,结论都已经在了;这类审查,更多是为了迎合外在需求,更多是在确定自己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论心给自己定个罪或者定个非罪。

我以前很多的”精神内耗“,都是察觉到自己的内在矛盾,却只敢停留在”察觉“上。我不敢也不愿意更多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动机、目的,不敢也不情愿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 个人的自我审查,就是这么厉害!更别提我们还有公然的、法律上的”政治正确审查“,那个是要用口袋罪含混入刑的;别提还有”同侪意见“的社会审查,怕说出来的话被群嘲、网暴。

据说,青少年问题是工业时代和中产阶级出现的产物,因为人的社会化和学习知识的年龄要远远高于以前了,而“孩子们”的生物成熟却是初中毕业前就完成了的。那么中年人的问题,中年的重生或者复兴,大概是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它又是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重建。 所以,中年人的“复查”,只能是深入情感和灵魂层面,确定自己所选择的原则和度量,停止大规模精神内耗,选择真实地宁静与淡泊。 

《驯鹿宝贝》的女主是一个前刑事律师,这是让我有“通感“的的故事背景。然而,人类的悲欣相通,却不是因为类似的经历或者社会背景,而是在我们对情感与伦理的不断检查与领悟之中。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芫英法律从业者,政治学的爱好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话语角斗

被绑架的词

草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