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gerace
·
·
IPFS
·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外部世界,有很多种工具,然而想要改变自己,却没有太多选择。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外部世界,有很多种工具,然而想要改变自己,却没有太多选择。很多的心理学方法,如果不是让人吃药的话,几乎所有的方法论,都是落脚在,建立某种自我觉察,通过思维训练,以期改变自己的情绪反应、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人,真的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智能生物。人有可能长期在“不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的状态下做复杂的运转,更有可能在“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时,成功地干预自己运转的轨迹。

在很多年前,有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还拍成了电视剧《天道》,由著名演员王志文主演。朋友说这是一本“神书”,给他很大震撼和启发。这本小说出版于2005年,电视剧拍摄于2006年,距今已经超过15年了,但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在感慨、惊讶于它的特别,在抖音上剪辑《天道》的视频还是非常火。王志文饰演的男主角有一句台词说: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热门剪辑很喜欢剪这一段,以证明《天道》的高深莫测。但是我想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他其实只是在讲一个自我觉察的道理。人在很多时候,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想想我们曾经做过的,令我们只感受到疲倦痛苦毫无乐趣,而我们却仍然莫名地十分地勤恳投入的那些事情,还少吗?我们常常在文化、传统、惯习、面子等外在因素的推动下不知觉的就做了很多行动,这些行动并没有经过我们从自身出发很严密的思考,而只是感受到了一种“不得不做”的模糊力量。

关于人生选择的自我觉察,是非常早期就已经出现和讨论和哲学命题。公元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随后衍生出了一系列关于“出于自由意志的自主选择”的哲学讨论。人们强烈的希望,不仅只做一个被生物冲动和社会规训所控制的机器,希望有自我的灵魂,为了自己的福祉,做出自主的选择。那么如何“反思人生”呢? 你可能会想到,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但是我认为,苏格拉底所谓的“反思”,完全不是孔子所谓的“反省”。 它们不仅不同,还完全对立。更进一步说,孔子提出的“反省”逻辑,正是中国环境下生长的人们所遭受的一种典型束缚,是苏格拉底式的“反思”首先需要怀疑的东西。孔子提出的反省,完全是道德意义上的,是用对错标准来评判自我,并且这个标准完全由外在决定,不是由自我主动选择的,更没有经过自我的严密深思。

苏格拉底式的人生反思,首先是不带评判的、描述性的。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做,我在事前、事中、事后,真实的想法是什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这种反思还必须诚实,不应矫饰,不应强行给自我编排不存在的高尚目的,或是否认貌似不光彩的感受。因为在文化和习惯的推动下,我们早以形成了很强烈的条件反射,所以如果要执行这种反思,需要很多的心理能量,扛住条件反射的干扰,去坚持看见“真实”的体会,因此也是特别好的心理能量锻炼。


有一阵子我迷上了看一个贴吧,流浪吧,在里面,有很多真的在流浪的人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尤其是他们为什么会开始流浪。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人比较年轻,暂且称他为“小哥”吧。小哥还未成年时家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没有亲人照顾他,于是他在十几岁时就流落街头,在路边捡东西吃,睡桥底。流浪的日子很难过,小哥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尝试去餐馆找工作,因为餐馆可以包吃包住。由于未成年,在餐馆打的是黑工,收留他的餐馆老板常常会刻意克扣他的工资。在这种周旋中,小哥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在他非常需要这份工作时,他会非常努力的迎合老板的需求,而他攒了一些积蓄,老板开始发现他是个好帮手,开始在工作上依赖他时,他会突然不告而别的离开。他的逃跑就像是一种找回心理平衡的小报复。他拿着赚到的钱,重回街头,这一次他可以游刃有余地享受“熟悉的自由”,伴随着回击了黑心老板的爽快。等钱花的差不多了,他就会把上述过程再来一次。直到有一次,他再次找到一个餐馆黑工时,他遇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板娘,这位好心的大姐听说了他孤儿流浪的身世,又看到他工作的努力付出,十分心疼他,给了他很多关怀,这家餐馆的同事关系也格外的友好。不知怎么的,他也变成了幽默开朗的状态,变成了群体中倍受欢迎的人。有一次他由于辛勤的工作病倒了,同事把他送到了医院,还一起去探望他。病好之后,他还与同事中的一位姑娘互生好感。一切看起来都像是一个终于走上正轨的励志故事,但终于有一天,他还是像之前一样不告而别的逃跑了。在他的叙述中也说不清逃跑的原因,实际上他花了很多篇幅,都在回忆那段时光,并反复的感慨,如果当时没有跑,可能现在的人生就会不一样吧。在逃跑之后,他的人生又进入了打工--逃跑--流浪--打工的循环,然而当年纪渐长,他找工作变难了,他停滞在流浪中,他感觉到前面无路可走了,于是在贴吧中开始复盘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穿插了很多他拍摄的风景照。观众纷纷赞美他的摄影作品审美很好,也纷纷鼓动他,去找回原先的工作,找回有可能相爱的姑娘。他说时间已过去多年,找不到了。

第二个人已过中年,暂且称他为“大哥”吧。大哥刚成年就到了深圳打工,他在工厂里找到了工作,租了房子,谈了恋爱。那时的深圳一片繁荣,工作虽然辛苦,但是他不开心了就可以立刻辞职,很快又找到另一家。如果这是一个剧本,你可能会看到一个打工人与深圳共同成长,分享了时代红利,从一无所有晋升城市中产。但是在大哥的故事中,一年一年过去,他不愁找工作,却一直存不下钱。他的女友每次提到结婚,他就陷入沉默,他认为他还没有足够积累(我猜是指买房)。一年又一年过去,他的女友无法再等待,离开了他,他又遇到了新的女友,但是他仍然没有赚够钱,不愿结婚,新的女友又离开了他。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工作不好找了,他的存款逐渐耗尽,他已人过中年,他也几乎没有了亲人,他不得不住到了大街上。他在贴吧中开始巨细无靡的回忆自己的人生。他不明白,为什么深圳的一切都变好了,他却消耗了自己的青春,最后两手空空。

这两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们如此熟悉的宿命感。当我多了一些人生经历之后,我常常感觉到大部分人都陷入了某种轮回里。从某个时刻开始,人们没有再推进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是陷入了同一类剧情,把它演了一遍又一遍。当主人公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勇气或者觉察走出重复的剧本时,剧本却抢先抛弃了他。他被甩到了空白的地方,他没能够带走什么宝贵的东西,反而损失了很多年华。他却甚至还未想明白,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我喜欢看不同的人生故事,是出于我常常产生的一种疑问:一个人,为什么活成了现在的样子?一个人,能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还特意学习了人类学。人类学无法彻底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它给出了一个有用的思考框架:一个人所得到的结果,永远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物质条件、社会体制、文化环境),另一个部分是由自我意志决定的。对于两个部分各占的权重比例,不同的人会有非常不同的假设,这些假设也很难验证。但是有一件事我们可以确定:无论是外部环境因素,还是自我意志因素,都不可能对人生结果独立承担100%的责任。

如果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有两个引擎,其中一个引擎停止了运转,而另一个引擎全力发动,这艘船就会走出原地画圈的轨迹。我想,这就是人生之所以陷入轮回剧情的动力原理。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艘预装了两个引擎的小船,一个由外在环境驱动,一个由自我内心驱动。两边动力变化的叠加效果,就是推动人生轨迹的变化效果。我们不能够完全掌控任何一个引擎,但是我们仍然有一些干预的办法。对于环境的引擎,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识别它变化的规律、尝试适应这种规律;而对于自我的引擎,我们首先需要意识它的存在,才有可能有意识的发动它,让它发挥平衡方向的作用。

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很容易理解的。相对而言,人与自我意志的互动,则矇昧得多。就好像《天道》里的那句台词: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单纯被环境引擎推动的那个)你。一个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呢?还真有可能。因为那个环境引擎的动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它带来的波动你应接不暇,它创造的噪音也远盖过你内心自我的声音。但是不要忘记遥远的历史中还有苏格拉底的提醒:

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并且这种反思并不是拿社会的标准给自己一番测量,评判自己是否是loser还是winner,是坏人还是好人。不然的话,这与放任环境引擎的推动没有什么两样。这种反思首先是一种诚实的描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在持续的反思中,逐渐涌现出自主的观念,我希望自己是谁,我希望自己做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感受。这种自我意识的涌现就像升一团火一样,起先只是零落的火星,散乱、微弱,但是逐渐的热量聚拢起来,等它壮大成熊熊的火焰,它就很难被熄灭。我们的第二个人生引擎,才终于能够获得持续的动力。我们的人生才终于能够走出单调的圆圈,走出多样的不同的路径。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gerace 我在这里思考人生、情绪、互联网。不一定要做什么,但是必须要知道为什么。
  • Author
  • More

终于有人用大白话讲清楚Web3了

回乡记

社会的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