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靈魂觀_擴大參考結構、取得集體演化的力量

可如何
·
·
IPFS
·

這陣子很迷戀形而上學的相關書籍。

四十歲以前去探究哲學書籍,好像是自己造作出來的需求,因為「我想要知道」、「我想要懂得比別人多」、「我想要廣博的學問」之類的出發點,現在想想,那是很折騰自己的事,也是自己形成的恐懼,害怕要是我不懂些什麼,我可能就會失去些什麼,有些自我閹割的緊張感。

這樣的自我迫害一直斷斷續續的上演。知識作為一種力量,其實是彰顯我企圖對外抓取的需求,可能是安全感、可能是為了以後生活上取得物質資源的安頓,直到讀完博士為止、乃至過後的兩三年,都很難放下這樣的緊張感。不過這樣長達十五年的過程裡,始終有種聲音從心裡浮現告訴自己,我要解決自己的難題,認真面對自己的旨趣,直到我「醒」了為止。

有時我會把面對自己的難題無情地打壓下去,壓到我無法意識到的地方;有時我會消極地無法面對自我追求的旨趣,而只是沉溺於單純的聲光娛樂、或菸酒等上癮物品,取得那短暫的、進入「天堂」的門票,藉由外在獲得的快樂,暫時釋放自我的緊張、並沉浸於幻想空間之中。

現在的我看相關形而上的書籍,又為了什麼呢?

不是哲學智識的追求,主要還是解決內心問題,看看更多先知們是否有切入的法門。

我也意識到,我必須寫下去,把寫作當成療癒的手段。

這本書就這樣進入口袋名單,那是隨著購買榮格的相關書籍,附帶購買的一本書,總歸是無法逃脫打折優惠的吸引,以及單純歐普拉的名人推薦,那應是假日消磨時間的好方法之一。看完這本書還是很好用的,怎麼用呢?

作者認為你應該專注,專注在一個更大、更高層次的力量。

你可以說是永恆的力量(P30),以如同作者在書裡常常提及的、與更大的世界宇宙連結。

人的知識來自於自然,即便是形而上的知識,道法自然、看天上繁星而有占星與紫微斗數,這一切都不外乎是往更大、更高的範疇來建立一些更為普世與寬泛的法則,讓你能經驗自己。

我們可以先了解作者探究靈魂的方法論起手式。

首先,是以動力學(P39)為前提的探討。

人類經驗,是一種動態經驗(P31),會經歷時間跨度。如果把人類存於地球的歷史全部囊跨,以這樣的長時間跨度來探討人類對力量的攫取與使用,一定能發現有趣的事情。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探討24小時以內所需面對的、雞毛蒜皮的事,這些零碎繁瑣的事,不但圍繞包圍著你,一旦你能跳脫出來,往更大、更高層次的時空間來看待、或探討某些人事物的演變,相信你會獲得心靈的養分、啟蒙、甚至產生帶有愉悅的感受。

我能體會那樣的感受,也經歷過。

閱讀大歷史長時段、擴展到宇宙空間等的無邊無際想像,能讓心胸舒展、內心的思維突然擴張與澎湃起來。像是閱讀《西方憑什麼》、觀看《星際效應》電影,都有類似體驗,身心能圓滿安詳。看起來,作者是希望人們能擴大自己的意識體驗,首先就是將自己擴大到一個更大的參考架構(P42),然後來看待自我的動態發展過程。這個更大的參考架構,應該就是宇宙,因為沒有比宇宙更要巨大的參考結構,由宇宙的基本原理(P35)來看待動態的發展過程,就是關於演化的意義。

達爾文的演化說,無可避免的對世人產生不可逆的巨大影響。我看過眾多對於演化論的批判,但看過更多骨子裡就是要使人進化、或深入點,是要人不斷演化,意旨不只單向度的、或量化的前進,而是質的蛻變、層次的提升。因此,這樣的演化概念在本書裡就成為另一個重要的方法論起點

這本書從上述方法論起點,探討人們可以取得怎樣的力量來成就自我。而這樣的力量取得是一動態發展過程,你必須跳入宇宙這麼大規模的參考結構,去仔細品味那種不斷演化後的、更巨大的力量

什麼力量這麼美好?如此所向披靡?書名就是答案,與靈魂有關。

但大部分問題在於詞彙(P30),因為相關詞彙還未誕生,所以作者要寫一本書,關於力量、關於參考結構、關於靈魂,讓這樣的力量能為你(妳)所用

所以作者開始編篡詞彙。

他第一個詞彙就是一組對照觀念,五官(five-sensory)VS.多官(multi-sensory)

五官,是你的眼耳鼻舌身之類的具體感官,人們透過自我身體感官來接觸世界,進而形塑出控制環境及其事物的力量(P37)。作者把人類自身感官經驗直接與恐懼、競爭等應是負面的詞彙進行對接。好似感官體驗,是一種對於人生慾望的攫取,由於要不斷滿足這樣的慾望,而且是感官感受到的外部資源與力量,像是金錢、暴力、性慾等等,似難窮盡與滿足,於是就產生因為得不到而恐懼的樣態。五官、恐懼等詞彙就成為對照組,即便這些詞彙沒有學院理論派的詳盡說明,也沒有更細緻地提出關聯性說明,但可以意識到是為了方便作者說明他真正想說的力量。

他真正想說的力量,是由多官經驗感受到的真實力量(P40)。一種多官的感受,就是讓人的知覺,從看得到的形體界,擴大到更廣大的動態系統,就是宇宙。所以即便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你也不會感受到孤獨,因為擴及宇宙,它是活的、有意識、有智慧且慈悲的(P41),而你身在其中。這樣大的、作者告訴你的結構,就是指宇宙,你應該可以體會,但作者說的,其實是指一種無法賦形的存在

新靈魂觀一書

宇宙的存在,彰顯的是共有((P42)的狀態。

好比人類與各種動植物、甚至各種星球都同樣在一個極大的宇宙範疇中一起活著,大家都存在於共時空的狀態裡我們擁有的力量就應該從這個狀態裡攫取,那就是靈魂靈魂就是一團共有的力量儲存在宇宙之中,正如作者所言,靈魂是宇宙的力場(P94),那一團力量就是能量的聚集,它顯像為一種母性(P49),關聯於陰性、子宮、大我、愛等等觀念之類的。我們知道母親的子宮是一個場域,能彙整力量孕育嬰兒,所以有這些詞彙上的關聯性。又正如作者提及,靈魂也存於神話之中(P128)。人類的神話,就是詞彙的編織,而且是人類在宇宙中長時段生活樣態的情感與理性的累積,可以成為後來的人們能夠認識與學習的寶庫,而後生的人們能基於神話,取得那長時段共時樣態下不斷積累的力量

作者所指涉的靈魂,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是一先驗的存在力量,但好像是可持續演化發展的,因為那是動態過程。我們可不可以再白話一點?

靈魂是一團可以使用的力量,其他任何力量,像是因恐懼形成的力量,在靈魂這團力量前面都無足掛齒。由於靈魂力量是宇宙於最初開始時就不斷形塑積累的力量,因此對於現在的人們而言,它早就已經存在那兒,而且還不斷進行力量的演變而能更加強大,所以關鍵是你必須連結到這個力量,取得這樣的力量,必且參與這團力量的演化任務。除了讓自己強大、也讓這團力量所聚合的所有人事物都能更為強大

我們因此能夠知道,靈魂這樣的力量之所以強大,就在於他是多種能量的匯聚;而且這樣的匯聚還不斷持續的演化,讓靈魂更為完整(P49)。完整是另一個重要詞彙,靈魂的力量能不斷演化趨於更加完整,個人也將因為接觸靈魂的力量,而讓自己選擇(P43)到使自我更加完整的道路,同時也因為獲得靈魂力量,而取得治療的效果與療程。

這樣的論述下了一個決定論,論定人類肉身在生活世界一定不完整、一定需要治療(P48)、一定要選擇、取得讓自我更完整的道路不斷前進。你很難說這樣的講法有錯,因為人類的確就實體上會生病、會有七情六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完整?

與這團最強的力量,就是與靈魂、一種先驗的存在力量進行聯繫的管道,就是直覺(P43)。作者沒有清楚的說明定義,雖然起自榮格從二十世紀初發展這樣的詞彙到現在,我們一般人應該約略都知道關於「直覺」是什麼意思。榮格在探討人格類型時,便說明過直覺就是對於一種先天意象產生的聯繫,很像這位作者對於靈魂的說法,那就是先驗的存在一種可以被攫取的力量,經由直覺可引導出覺察力量(P83)。直覺需要一種既有的存在母體、需要一些先驗的存在,以方便經由直覺管道來取用,可能是人類千百年來演化後的澱積物,可能指涉的是一種集體的靈魂,或者是上帝,那個唯一。靈魂的力量有別於五官對於外部力量的取得,像是取得知識研發機器鎧甲大砲讓自己無堅不摧的力量,反之,靈魂的力量取自於每個人的內在、再匯聚而成。

作者提及知識自然也能形成力量,可以擴展知覺面向,但若無妥善利用,只是對身體、或對世界產生嚴重的危害(P87)。所以除了知覺的學習以取得知識,還需要直覺,直覺可以幫助創造(P89),經由直覺連結靈魂,宇宙大我,以取得完整,那個唯一,真理,能強化你、卻不污染你的東西(P91)。

每個人的意圖,會影響自己也以影響他人(P42),產生因果關係(P51)。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很多想法在自己心裡竄流,而這些心靈能量流動,勢必會影響人世間人們的相處互動與規劃發展。可能一位關鍵領袖的想法,就能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大方針走向,這就是一種內在力量的彰顯。既然如此,那每個人的內在力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重要性,可能是對於你自己、對於你的家庭、或是對於你所處的社會、甚至是國家、乃至世界,很可能因為一個念想而有了變化

所以要獲取這樣的力量,我們要從內在開始

每個人都是小宇宙,我們一定要從個體內心開始;向內觀察自己(P44)。

要觀察內在自己什麼呢?

作者在此時提出另一個名詞:業力

業力感覺上不似是靈魂那般一團和氣的能量,但卻能積累。作者果然從宇宙作為起手式,他特別結合物理學論點,依第三運動定律,有一作用力發生,必有一反向且等量的反作用力發生業力,就是這樣存在於每個人內在的反作用力量,這樣的反作用力量會不斷累積,成就業力的能量。反作用力彰顯的是一種平衡觀,業力需要平衡因此你給了世界什麼,世界就給你什麼(P52)。在這裡的探討上,我不管有沒有來世,反正人類長時段積累的力量,不管你有沒有轉世投胎,這些反作用力量依照作者定義,就一定會存在,於是世界就會呈現這樣的業力作用力,呈現各式各樣的誘惑來彩排你的人生(P139)

我馬上會想到叔本華:世界是我的表象

每個人類的業力所形成的共業,當然一直存續於地球上、存續於宇宙中,而我正在這樣的反作用力下生活著,所以我到了海裡游泳,會碰上各種海中垃圾,這些都是共業下的結果,很好理解,這也是每個人類產生意圖下的後果,有因、就有果。

如何減少這樣負面的反作用力、或是取得最美好的平衡,讓宇宙完整,讓自我完整,接近那西方中心論底下的一團靈魂能量、或是唯一完整的存有、上帝,純淨?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自己著手。那到底要觀察自己內在的什麼呢?

從情感開始

情感,是自己對自己的回應,是力量的流動。

對作者而言,情感是手段,可以從情感上分辨靈魂想要治療的部分(P56)。

接下來,作者談論的都是切入情感的技巧。

怎樣覺察自己的情感?

情感不只是一種表現,情感的表現是對自己行動、對自己力量表現的回應,情感的流動是有意義的,而你透過這樣內在情感的抓取反芻,才能取得真正巨大的力量。對作者而言,業力的反作用力,會呈現在情感的回應上。比方說憤怒,我常常發生憤怒,那些莫名的、或是無意識的憤怒,從何而來?我會因為五官觀察到的直接現象而產生憤怒,我可以意識得到;但那種莫名、沒法意識到的、潛藏的憤怒,到底是哪裡來的?如果你不去想,就是擱置它,如果你沒去體驗自己的情感,你便是在逃避自己。作者提及了一個名詞:「非判斷的正義」,意旨如果從業力來看,既然人都會面對業力的反作用力,那麼你應該免去自我審判的任務,而是從一個更高的制高點來觀看,先去了解與慈悲(P57);因為情緒的展現就是內心的回應(P86)。

再說簡單些,當你面對尚未處理、未知的情緒先不要下判斷,或是被情緒牽著走,而是你先關懷自己,先嘗試了解自己,這樣的情緒從何而來?以及可能具有的意義

這樣,是對自己好。

很多人對自己很不好。那麼怎樣對自己好?就是取得更巨大的力量?怎樣取得力量?

就是感受情感。怎樣感受情感?透過直覺,怎樣建立起直覺的管道?

你需要一些態度與方式。

1.敬意。體現深度接觸生命(P61)的過程,一種神聖知覺(P62),萬事萬物皆神聖的知覺(P66),透過進化顯示的方式,正視自己的經驗。作者認為,一位心有懼怕的人,一但毫無敬意,就會傷害生命(P63),然後輕易地拋棄、捨棄、丟棄自我。敬意需要勇氣(P65),形成耐心(P67)。基本上就是接受一種高等秩序認識的態度,即接受所有生命都有價值的態度(P61)。

我們來消化一下這個詞彙,敬意是一種認識自我生命過程的態度,方式就是以神聖化的真誠態度、無懼的面對自我展現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臣服它,仔細揣摩任何一件情感流動所具有的省思與價值,一葉一如來,面對任何情緒你都必須真誠、投入耐心,有勇氣的面對自己,證明自己並非一般,那些業力帶來的情緒,具有神聖性,你可以從中學習。前提是,如果你不把自己當作即將成為的神,你就無法昇華

要尊重自己的一切。

作者特別要你注意情感,人要有著易感性,因為那是治療自己的方式,感情能反映自我意圖發展形成的各樣能量及其作用力(P69),亦即因果關係產生的影響。如果你關閉對自我情感的直覺感受,後續的分析了解過程也就消失。作者用了一種明顯能用雙眼感受到的意象,來詮釋你如何經由感受自己,而取得完整性

體驗那個唯一。就是﹍光

2.透光:所謂的神聖性最能展現的樣態,就是光,如同林布蘭這位聖光畫家的畫一樣,看了充滿喜悅。作者提出光的論證:光的展現就是神性,也代表光明與體悟,光與暗是很明確的對立兩面,沒有光就是暗,暗就是沒有,你要治療「沒有」,處方就是「有」(P79)。光代表著意識的啟蒙,也藉由各種頻率的光形成譬喻(P98),你將形成何種層次的光譜?你所擁有的光,將因不同層次而產生不同影響,或許你可以成為太陽,影響更多人。用「光」的區分,作者再次將懷疑恐懼(五官)VS.信任光明(多官)(P105)形成了對比,良好的意圖,正是意識塑造的能量,塑造出光(P106);意圖會推動過程,影響生活每個面向與好的渠道發展,形塑出更為完整的人格,而接近靈魂一體;要不就是黑暗,以及更多分裂人格(P109)。

所以你要讓自己的黑暗面攤在陽光底下來檢視,讓心裡透光。

這一段轉折很有趣,把人類先驗意象拿來加以利用,讓後續的人們容易體會與學習,這樣的詮釋本身,就是一種人類神話的延續。好,這樣應該更清楚了,我們要盡量把未意識到的、或是讓自己感受難過痛苦的情緒,盡快將那些骯髒事物送到你的意識前面,讓它們透光與審視。作者又用了一個詞彙:感情清理(P88),清理過程需要保持開放與慈悲態度(P89),也要懂得等待,讓人格在時間裡成熟,讓靈魂在永恆中進化(P119),並意識到你不得不進化(P154)的道途。這樣的說法,彷彿是說,一旦你有了向光的意圖,一旦你認定了,你相信了,你信任了靈魂力量,你就會被逼得持續面對,這樣的面對沒有急迫性,關鍵是你已經踏上旅程而且持續前進,有時你需要等待,等待你自己轉化,或是等待你自己的了解,對於這樣的道途,為了見光,你必須對自己具有開放性,面對自己最深刻的掙扎

所以透光,就是要充分感受,如同大海,你要以真誠的敬意,包容你的感受,然後理解它、演化它。如果你提升到一個層次、或是擴展(P95),就體現一個更大的光系統(P96),彷彿2003年駭客任務第三集裡的展現,neo作為一個救世主進入到機械城市時說的話,他看見的,都是光!他犧牲了生命體,但他也融入更大的宇宙裡,溶入了光之中。這樣的層次擴展,就是作者說的「垂直之道」,是光的擴散,從一個層次昇華到另一個層次,產生清明的創造力;而非水平之道,比方一個商人永遠就知道賺錢,對他而言,生命就是以錢滾錢(P101),不斷的水平擴張,面對的是無止盡的慾望,堆砌的則是金錢,信仰的則是拜物教。

3.扎根。不斷的透光,就是扎根。樹木樹枝越往上長接近光明,樹木的樹根就越要走入土裡的黑暗。作者提及建立扎實且深刻的關係(P102),意在如此,讓內在深處來決定事情的過程,時時刻刻塑造你內在流通的、光的過程(P110),透過意念,創造自己面對黑暗的經驗、進行選擇改變的道路,自己決定自己的存有價值,讓自己攤在陽光底下。讓意識進入演化過程,讓意圖與注意力塑造經驗(P126),就是探索固樁,走向光之路。

4.互動。不過有可能單單從你自己身上可能無法了解自己的情緒,所謂旁觀者清,有時經過他者互動,可能更加了解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情緒。作者把「婚姻關係」與「靈魂伴侶」做了一個對比。這是一個很好使用的方法論,不論是榮格提及的「原型」以展現人的集體觀念,或是韋伯提及的「理念型」,所展現的社會觀念,都是一種抽象概念的歸類,方便我們對於未來發展該朝哪個面向的認識。因此發展愛的類型來對應恐懼類型,讓一個人的勇氣對應著一個人的憤怒。人類傳統的婚姻類型可能代表人類對取得資源與生存的需求類型;但靈性伴侶類型,則體現兩個人共同追求對於自由意志的成長。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共同生活的他者,經由良好互動,取得靈魂力量,以為我、或為大我所用。

人的互動,就是你與我,形成互為完整的過程,你成全了我,我成全了你。這也對應人的不完美,卻必須證成自己本有的神性,亦即我們現在可能是分裂的人格,但我們一旦負責任的進行選擇(P133),在自我內在種種力量競爭之間做出選擇,而不是不認識地沉溺、濫用力量,讓自己保持自覺(P135),也藉由另一位清明的他者幫助你保持自覺,激發你與我自覺出不完整的部分,走入前景(P141)。你與我的協作,面對的是不完整人格的二元性節奏張力,就如同占星裡的緊張相位一般,你可以單獨用時間與空間理解(P173),也可以與靈魂伴侶協作進入完整與統一。總之,這是以不完整與需要醫療為前提的認識方式,來追求自由意志的成長

不良情緒的展現、或是無法安撫、或是無視其影響,表現於外,就是「上癮」

關於上癮,作者這段的敘述很不錯,如果你不了解上癮背後所擁有的動力,你就無法去除(P142);上癮就是完全受外在控制,形成你人生最大的殘缺(P294)。

我親身體驗過一個人酒精上癮乃至酒精中毒,中年就死去的情景,他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我自己抽菸的上癮情況也是一個例子。

十八九歲開始吸菸,持續度過了二十個年頭。這過程還經歷了吸菸賽神仙的合理化過程,我巧妙的編織自己抽菸的理由,從年輕時膚淺的男性性感意象體現、到閱讀知識認為吸菸是一段抽離時間的哲學過程,有助於自我的體悟,等等這些合理的編織。直到後來我漸漸意識到我自己是失控的,是軟弱的,是沒辦法控制自我的,那時要戒除,便需要更大的力量。

直到戒掉吸菸為止,有長達七、八年的時間,我嘗試面對自己造成的業

如作者所言,要承認自己上癮,必須突破自己的防衛,承認自己有一部分失去控制,而且永遠無法被滿足(P144),上癮只是讓你想要掠奪更破碎的靈魂(P146)而已。吸菸就是如此,後來你的吸菸已不是享受,而是麻痺自己,造成萎靡,你自己什麼也不是,那些在吸菸作為一種抽離時間所展現的體悟,只是跟鬼借藥單,一點力道也沒有,經不起任何時間考驗。

或者說,吸菸的經歷根本就是我必須經歷的一部份,上癮還是成就了我,讓我認識自己的恐懼,對於無法獲取更多知識的恐懼,對於無法展現更多優秀表現的恐懼擔心落後於人的恐懼,沒有勇氣面對困難的恐懼,只能藉由每根菸告訴自己的無用,或是麻痺自己接受一點都沒有興趣的工作

然後我戒了它。

作者說,請愛自己,對自己溫柔,面對自我造作的假需求(P318),要仔細觀察涉身其中的動力,努力面對恐懼,看看你要有多大的回應力量(P149)。你越是面對它,你才知道你需要多大的力量進行轉變,你才知道你是否需要他者的求助。我能戒菸,使我知道我不能只靠自己,還是需要靠我周遭的同事與朋友,這讓我對他們抱持感激,也讓我知道過去我對自己究竟有多壞所以我認同作者的說法,一旦你起了心,剩下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切莫低估意識的力量,而等待與觀察更是需要,你應該好好思考上癮的東西給你怎樣的快樂?還是苦痛?那樣的快樂或苦痛值得嗎?讓你在介於殘缺我與完整我之間持續前進。

作者破除了一個迷思。

他說,請不要為孤獨所苦,事實上沒有孤獨這件事(P152)

孤獨,不是寂寞。孤獨是一種無他人涉入的狀態,有時候就只是一個人需要獨處。為了這樣的狀態,總是有人辯證,比方說孤獨是好的、是需要的。我過去總覺得需要獨處,我需要一個人的時光,我需要一個人的狀態來修養自己。

但作者說沒有孤獨這種事。什麼意思?

因為已經有靈魂了。

一個先驗的力量存在,你可以跟它溝通,取得力量,又怎麼可能是孤獨的?這也是為什麼就算你是獨處的狀態,你也可以安心;這也是為什麼就算一個人處在一群人中,他可能還是覺得寂寞。關鍵就是你面對的感受。所以不需要混淆,你需要休養生息,但是你並不孤獨,如果你是開放性的,你就不可能孤獨

5.諾言。保持開放性探索,從內在讓自己更好,其實就是讓各種人類關係、人與地球關係、人與世界、人與宇宙關係更為美好,你需要下一個承諾。在長時間綿延過程中,你對自己與他者的承諾,我想先不管來生與否,你創造出來的意圖與神話,鐵定影響未來,那怕只有些微的小區域。你自然要為世界負責(P159)。只是作者說的負責,是什麼意思?

是指我們身在其中,我們處在宇宙之中,我們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躲避,所以我們需要建立關係與承諾(P156),這個承諾就是取得靈魂的力量,成為世界的神,肉身菩薩。這些跟遙遠的神話、以及古老的諸如與行星間關聯(P161)的占星學知識都能串連起來,體現長時段奠基的、累積的力量,你越貼近靈魂光照的範圍,你越能看見與發展普世價值(P164),形塑集體意識的力量來面對、去除集體恐懼

作者提及,這樣的承諾,不是代表你一定要面對危機、創傷與痛苦,你還是可以鄙棄諸多負面思考的模式。這也是另一個迷思的去除,你可以思考苦難的意義(P185),但隨時隨地都完美而有價值的是過程本身(P205)的體現。在過程中你可以始終是充實圓滿與愉悅的,或許所謂的犧牲、危機都是自己嬌柔造作、自憐自艾而來,是假象。所以作者說,你活在這個世間卻不自在(P209).,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這也是莊子的大哉問,即便處在亂世,你如何讓自己過得更好,能修身養性自己

如何修身養性?

就是掌握靈魂力量,它不是一個靜態,而是穩定的動態能量系統,成為力量吸引的啟蒙者,這些力量的展現,包含謙卑、包容、寬恕(不仰賴它者)、清明、愛(主動對他人的真正關切)(P219),而這些力量又與自由(P220)有關。

或許要持續走在自由的窄廊上,對應於那本書重視人類自由的制度規範該如何建立與維持的形式邏輯建立,就微觀來看,每個個體也都需要學習那些基本的、面對自身情感、體驗各種情緒的方式,對人謙卑、包容他者、掌握自我的主動性、而非仰賴他者或控訴他者,進而懂得對自己溫柔、寬恕他人,在每一次情緒襲來,你能更為清明的認識這些情緒,讓自己更懂得愛惜自己,也懂得關愛他人透過愛與勇氣的力量,擴張你的、善的能量,方能自由

這樣的作為,要從當下做起。

過去我苦惱著作為一個人不是一定會在意識中串聯過去現在與未來嗎?

是的,人一定是如此的,過去現在未來一定是串聯在一起,如果把時間無限拉長,我們就處在一個動態時間河流裡,我們可以前瞻顧後,但我們對應的只能是當下的情感與行動,它可能來自過去的業、也可能起自對於未來的想像,但你不必煩惱將來(P227),如同依海之人那本書訴說的,你要活在當下,學習那些認知自己日常生活的技巧與關係,那些就是永恆。過程,是把一切都包含在內的,你信任這樣的狀態,就是信仰,你相信靈魂的力量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其實比我更有靈性,在我那個世代相對於我孩子的年紀,我感覺彷彿自己是個原始人似的...。這就是演化吧?集體靈魂的上升。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可如何因社會理論而獲得救贖的人; 希冀藉理論與實踐過完餘下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想像未知的未來

閱讀編舟記有感

資本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