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之十:購物
今天是「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以前還會說明是美國,現在不少地區也有這活動,不竟購物這回事,是全球性的。當年這個「黑色星期五」的出現,是因為美國感恩節(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之後,一連三天假期,而感恩節一過,下一個節日便是聖誕節,因為是大節,而他們傳統互相送禮,因此要做好送禮清單,有些人還要計好預算,然後展開血拼!大部分人都要分好幾次才能完成,因此越早開始準備越好。
Photo by Ashkan Forouzani on Unsplash
感恩節也是大節,預備功夫一樣多。例如家庭成員分散各地,最大機會是一起回到父母老家過節,那交通住宿要早安排。有時兒女已有自己家庭,如果剛有小孩,年紀太小,不便作長程旅遊,可能會做東,請其他家人來過節。如果家庭成員眾多,再加上外家的一邊,隨時是一個大頭佛。因此聖誕節的準備通常等感恩節之後再算,但那通常是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很多人會隨時出現恐懼症。另一方面,聖誕節是商家的一年一度機遇,全年業績全看這個時期。而且他們看準這個時機,大家有此需要,又一年才一次,會不計較大破慳囊,因此不會隨便減價。
但要買的禮物太多,除了至親的不能讓他們失望之外,其餘的,便希望盡量「唔平唔買」,一般等到臨近聖誕,如果貨品仍大量囤積,商家也要減價促銷,這是千古定律。因為商家為這個節日大手入貨,帳面已見紅,要賣出貨物才會轉紅為黑,有錢賺。而感恩節後的三天假期,其中星期五和星期日是法定假期,不能營業,眼白白看著時機流走,真是咬牙切齒的怨恨。後來法例鬆綁,取消安息日不能營業的限制,連帶在法定假期也寬鬆了,商家們也動腦筋,以大促銷來令他們的營業額由紅變黑,於是有這個「黑色星期五」之說。而他們為了製造話題和聲勢,有些超級優惠是空前的,例如當年熱賣的產品,特別是人人爭住要的電子產品,可能以半價出售,不過只限每間分店賣十數件,於是大家吃完感恩節晚餐,便去店舖門口排隊,務求先到先得,也出現不少混亂和暴力事件,大家應有所聞。後來網上購物成熟,大家又在網站等候,一到子夜零時,爭先按入搶購。
而「黑色星期五」這個概念也慢慢在全球不同地方擴散,在加拿大最大規模的一次是在2012年出現,而加拿大那天根本不是假期,加拿大的感恩節是在十月第二個星期一。同樣,除了美國之外,相信其他地方都不是法定假期,但無阻大家全力參與。而除了「Black Friday」之外,還有「 Cyber Monday」,就是「黑色星期五」之後的星期一,是鼓勵大家在網上購物,相對不及「黑色星期五」流行,但也有不少地方以此作宣傳。
我相信購物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時沒打算買也想逛逛看看。如果要說購物經驗,自己覺得外國總比香港好,地方大,通道濶,即使長時間駐足細看產品,也不會阻礙其他人。這種空間感自是無可比較。而另一優勝之處是容易退貨,幾乎是甚麼貨品,在合理情況下,一律可以退錢。當然有些例外,如內衣衭和泳裝,基本上列明不能退換,這也是常識,如果有店舖容許退換這類衣物,你大概不會願意幫襯吧。另外一些最後減價貨品,講明Final Sale,甚至是有瑕疵的,通常不能退,因此感覺上較有保障。
而在外國有一種優惠保證,我相信在香港不可能有,就是你購買一件產品,而之後一段時間內該公司做特價,你可以回去收回差價。當然關鍵是一定時間內,有些是兩星期內,有些是一個月內,總不能一年後仍可以計較。自己只試過一次,當年決定買一部數碼單反相機,連額外鏡頭要六、七百加元。而兩星期後,該公司竟有特價,平了近二百元,肉赤可想而知。因為差價太大,我真有點不忿,於是拿著單據回去查詢。
職員看完了解過後,在收銀機做了一輪輸入,最後收銀機打開,職員拿了一百七十多加元給我,再印另一張單據給我,再送上一句Have A Nice Day,嘩,那份滿足真是難忘。明明已出之物,就這樣雙手奉還,有甚麼比這更爽?因此,在外國,留意這些條款,保留單據,有甚麼事情發生,都有憑有據。
在香港,有時地方太細,有些貨品明明在另一分店有售,但這間偏沒有。而排隊付款經常過長,都令自己購買意欲大減。不過,香港的某些貨式真的是特別多,譬如零食類,特別是日本,韓國,泰國等這些,在外國肯定沒有如此多樣。而港人特別喜歡的雪糕,如Häagen-Dazs,便沒有那樣多選擇。不過價錢分別很大,一盒大約相同大小的,香港七十多元起碼,但在加拿大只要五加元(約三十多港元)。
不過,購物的樂趣大概是買得心頭好,每個人感受都不同,自己開心便好。只是現時假貨A貨充斥,騙徒手法又層出不窮,特別在網上購物時,大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