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美食天堂的香港街頭小食

DuncanLau
·
·
IPFS
·

上一篇提到一些走了樣的香港美食,然後想起,昔日的多元美食,很多時是說那些香港街頭小食,特意搜尋一下,多是雞蛋仔,魚旦及煎釀三寶之類。其實在我少年時候學生年代,種類肯定比這些繁多,無奈有些早被時代淘汰,只有留在記憶裏。

街頭小食雙寶 : 魚蛋與牛雜 (圖片: 立場新聞 攝:朝雲)

既然網上的記錄也不見得充分,就讓我分享一些回憶吧。在那些美式快餐和一次過餐具引進香港前,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風貌。

我先從腸粉說起,因為即使N年前,小朋友都知道,街邊腸粉和茶樓腸粉,是完完全全兩回事!那時的確有只賣腸粉的小擋,只做早餐的時段,平日我也不肯定有沒有營業,因為自己也要上學,家人絕不會容許在這種情況下去吃腸粉,通常是週末。我們拿一隻銻碟去買外賣。腸粉放在一個長方形的蒸櫃,可以兩邊推開。檔主可以一邊添加,那些腸粉大概不是他自己做,每日有固定來貨,大概早上十時便售完。

街邊腸粉

我們買外賣,腸粉直接剪落碟內,加豉油甜醬麻醬,那張油紙是這時才蓋上去,保護腸粉不會在返家途中弄汚,跟現在的用意不同。這一大碟腸粉便是我們幾兄弟姊妹的早餐,滋味無窮。後來這些檔口沒有了,搬到大牌檔或是街舖,感覺始終略遜。今天吃也只是間中過口癮,有時路過灣仔,會到有記買一袋,回家蒸熱吃,也算是一種慰藉。

街頭小食很依街頭環境,例如學校附近,返學和放學的時候,小食類別已大不同。另一個我們經常出現的場景是游泳池,那時比較常去的是李鄭屋那邊。游完水出來通常下午四時多,特別肚餓,而浸了兩個鐘水,手指都皺了皮,有點冷,因此見到一個大面盆裝着的碗仔翅,或是生菜魚肉,特別暖心暖胃。另有一種我不知道其名稱,但跟外國的Pancake很相似,而且即叫即做,將粉醬放在煎板上,兩邊翻轉,之後再搽上花生醬和煉奶,好吃得很。現在已很少見,早一輪麥記限定在麥香餅跟花生醬和煉奶,當是懷舊,卻相去甚遠。他們的始終是美式Pancake,跟我上面提的,並不一樣。

而在學校附近,我特別喜歡一款炒麵,又是即叫即炒。其實一隻煎板外圍已有一堆已略炒的麵,有人客便拉一執在中間翻熱略炒,但香味四溢,而且沒有甚麼配料,頂多是一兩段葱及芽菜,用一個小紙袋盛載,那種啡色比較紮實的,也很容易見到油漬滲出。我們用兩支竹簽權充筷子,通常是在早上上堂前進食。這些麵檔也只是做這短時間的生意,上課上班時間一過,便不會再有生意了。如今,大概會找到那些豉油王炒麵這類似的,但口感和香氣都遠遠不如,我早已放棄再有任何幻想了。

而另一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場景,必然是戲院門外。在晚上七點半和九點半兩場最為墟冚,後來還有午夜場。不過自己很少幫襯,因為價錢比較貴,而且如果跟父母一起看,他們絕不鼓勵買零食,到和同學一起看的時候,又付擔不來,所以只有看的份兒。最多人提起的,必會是燒魷魚,一個炭爐,用鐵絲網夾住的魷魚,香氣撲鼻,而且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旁邊很多時會賣熟花生,連殼一起蒸熟,帶點鹹味,也算好吃,現在也不易再遇,倒是炒栗子和煨蕃薯現時仍偶然遇到。

在戲院門外最大的攤檔一定是那涼果車,那幾乎是一個流動么鳯店了,各式各樣的涼果,口立濕,各種顏色,乾的濕的,應有盡有。現今我仍不時見到有一架較細的涼果車,在尖沙咀加連威老道附近岀沒,而那些涼果大致仍可以隨意買到,是否比美舊時,那便見仁見智了。倒是我留意到,以前很普遍的嘉應子,現在較少見,同樣,陳皮梅也少見了,但較易找到。

另一種小食如今大概入了舖位,大部分仍可以買到,但經營方式已截然不同了。說的是賣滷味小食,如豬耳、紅腸、生腸、滷牛肉、墨魚和雞腳等。以前由一個人主理,所有食物都放在一隻竹籃內,還有一角放一塊小砧板,檔主拿著一把小刀,其形狀跟豬肉刀相似,一樣呈三角形一邊半圓,鋒利無比。有客人便放下籃子,按客人所需,切多切少,而客人馬上搽上辣醬芥末之類,大快朵頤。通常這種小販會在學校放學時,戓者在街市附近可以找到,而另一個也經常見到的地方,是在火車站。那時的火車仍未電氣化,停站時間比較長,有小販會上車廂兜售,而這些滷味小販亦會在月台上上落落,那時車廂的車窗是可以打開,而經此做交易。

那時的食物還包括雞腎、豬頭肉等,所以會見到整個豬鼻在籃子中,其實自己對大部分這些食物都不太喜歡,特別是染成橙色的雞腳,生腸之類。所以我只會吃牛肉和紅腸。現在這部分食物已納入一些小食店,和其他如魚旦和煎釀三寶等各領風騷吧。

最後,想提一提家中的零食。基本上少之又少,普遍是過年時收的送禮所剩下的,主要是朱古力和瑞士糖這些,父母亦會買山楂餅,水泡餅之類,有時也會買白糖糕砵仔糕這些。當年還有來自澳門的零食,例如杏仁餅(我不肯定是不是澳門才有,但當年好像是),豬油糕等,要有人過澳門才會帶回來,香港買不到的。當時一種涼果,我不知道正確名稱,就是「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子」那種,味道似嘉應子,還真的只有澳門才有。後來在多倫多一個華人超市見過,價錢是原來的幾倍,仍買了一些過癮一下。上次去大澳也見到一家店有售,是它其實不算受歡迎,還是甚麼原因,好像很矜貴般。

時移世易,有些東西始終敵不過時間,漸被淘汰。當麥當勞和那種快餐文化引入香港,飲食文化迅速改變。而且在香港,人口多地方少,政府很怕衛生岀問題,因此大力取締這些街頭熟食小販,而且規管甚嚴,也是部分食物淡岀以至完全消失的原因。當我們外遊時,在台灣或新加坡看到那些夜市和熟食攤檔,總會慨嘆那煙消雲散的時代,唏噓不已。在香港,煙消雲散似乎就是一種宿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錢買不到的

Simply Red,簡單一句,就是紅!

我的家鄉應該有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