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209《史記》卷七〈項羽本紀〉30:是為了復仇?還是為了天下一統?
──────────原文──────────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翻譯──────────
延續上一段內容,楚、漢陣營終於簽了和約決定停戰。此時,漢王也想撤兵西歸,但是底下的謀臣張良與陳平卻勸他說:
「漢已據有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於漢(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而且楚軍目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要滅亡楚的時刻(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我們不如趁此機會把它消滅(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飼養老虎給自己留下禍患』啊(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最終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漢王聽之),也就是打算違約偷襲項羽。
來到漢王朝的第五年,漢王追趕項王到「陽夏城」南邊,並讓部隊在此駐紮下來(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漢王劉邦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打算共同攻打楚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
然而,當漢軍抵達約定好會合的地方─「固陵」時,卻發現韓信、彭越的部隊並沒有過來會合(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因此,楚軍攻打勢單力薄的漢軍,並且把漢軍打得大敗(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又一次地敗逃回軍營,並趕緊挖深壕溝堅守(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漢王問張良說:
「諸侯不遵守約定,怎麼辦(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
張良回答:
「楚軍就快被打垮了,韓信和彭越卻還沒有得到分封的地盤,所以他們沒有趕來是很正常的(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您如果能和他們共分天下,就可以讓他們立刻趕來(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如果您不能與他們共分天下,接下來的形勢就難以預料了(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您如果把從陳縣以東到海濱一帶的土地都封給韓信(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把睢陽以北到穀城的土地封給彭越(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讓他們各自為自己未來的封地而戰,楚軍就可以很容易地打敗了(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漢王說:「好。」(漢王曰:「善。」)
於是派出使者告訴韓信、彭越說:
「你們跟漢王合力擊楚,打敗楚軍之後,漢王答應將陳縣往東至海濱一帶的土地封給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土地封給彭相國(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
使者到達之後,韓信、彭越都說:「我們今天就帶兵出發。」(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於是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軍(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沿途將「城父縣」屠城後,抵達「垓下」(屠城父,至垓下)。
這時,項羽的大司馬「周殷」也選擇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將「六縣(地名,今日的安徽六安市一帶)」屠城,並且發動「九江(地名,今日的江西九江)」地區的兵力,隨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逼向項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內容中,神秘的「侯公」才神奇地成功勸項羽簽訂和約,張良卻在此時勸劉邦背棄和約,要他趁機攻打糧食短缺的項羽。雖就權謀來說,張良這招「佯裝和談」確實高明,但就誠信的角度來看,這或許就是後人比較同情因此最終落敗的項羽的關鍵。
不過,即使背棄和約,劉邦在項羽軍團沒有準備,以及糧食短缺下攻擊,最終仍就打不贏項羽。由此更可看出項羽先前之所以始終不肯和談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項羽軍團的戰鬥力遠遠高於劉邦軍團。
「劉邦軍團的戰力遠低於項羽」,這點應該是劉邦底下的謀臣們都知道的事實。因此,按照原定計畫,應該是以劉邦為首,韓信、彭越等軍團協助下,圍攻糧食短缺的項羽才對。不過,雖然韓信與彭越一度因為沒有誘因而拒絕進軍,但之後在張良的建議下,給予兩人豐厚的封賞後,「項羽包圍網」正式啟動並完成。至此,楚漢相爭的走向從「打算和談」轉變成了「最終決戰」,被包圍的項羽似乎已難逃敗亡的結局。
但是,這段內容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依舊是張良選擇勸劉邦違背和約的建議。就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張良這番建議,奠定了日後漢朝的完成統一。換言之,侯公的和約只會換來一個分裂的中原大地,張良的背叛和約,反而促成了日後的統一。但張良心中真的有想到那麼遙遠嗎?
張良是當年韓國的貴族後裔,曾經因為韓國被滅而募集勇士襲擊始皇帝。我想當時他之所以派人謀刺始皇帝,因為只是為了報國家被滅之仇吧!如果張良心中渴望統一的話,應該不至於派人謀刺始皇帝才對。之後在鴻門宴前夕,張良是因為幫韓王護送劉邦(臣為韓王送沛公)而留在劉邦陣營底下,進而幫劉邦度過鴻門宴的危機。然而,之後張良為何沒有回到韓王底下呢?原因是應該因為鴻門宴後,秦朝正式滅亡,當年自封為「西楚霸王」的項羽開始重新分封諸侯。其中關於韓王的部分,項羽讓「韓王」韓成仍居舊都,建都在「陽翟」(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接著又認為由於「韓王成」沒有軍功,不讓他前往封國,而是帶他一起前往彭城,接著又把他廢為「侯」,過了不久甚至還殺了他(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
換言之,「韓王成」在秦朝滅亡後,就一直被帶在項羽身邊,根本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封國,最終甚至還被殺害,因此張良才會始終沒有回到韓王的身邊。身為韓國貴族後裔的張良,聽聞自己以前的國君被殺害,以他之前曾幫韓國復仇而刺殺始皇帝來看,這次他心中應該也一樣渴望復仇才對。所以,當楚漢簽訂和約之際,張良心中應該多少有些遺憾,畢竟錯過這次機會,或許就再也沒有機會幫死去的韓王復仇了。
所以,關於張良勸劉邦背棄和約,到底是為了自己的復仇?還是為了讓劉邦一統天下?我個人還是認為應該是為了「復仇」才對。畢竟,在當時只有「始皇帝」一人曾經把天下都直接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而已。但是,始皇帝的這番統治方式,看來並沒有獲得很多人的支持,所以才會一駕崩,各地就開始起兵反抗。張良應該也不會想回到始皇帝那種統治時代,只是始皇帝的統治模式(郡縣制度)似乎才是未來的歷史趨勢,這點張良與當時的人們應該不可能知道,所以我才會認為張良的這次建議,出發點可能只是想要復仇而已。
言歸正傳,「項羽包圍網」完成了!「西楚霸王」項羽真的已經沒有機會逆轉了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