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設計師下班後的社會創新 - 共創設計篇

Zach
·
·
IPFS
·

以下是在工作之餘,嘗試戴著設計師的帽子,踏入地方公共事務的淺見和心得,正在練習把想法轉化為文字,這些年來心得多而雜,預計分為 4~5 個篇章撰寫,非常謝謝你/妳選擇閱讀,歡迎交流指教,我會持續努力!

2014年一群看似不務正業的年輕人湊成了一支地方團隊,我在第二年時加入,與夥伴共同營運 Co-Working Space,如今 4 年過去了,因多項因素團隊選擇轉型,各自運用下班後及週末的時間,相聚討論各種地方議題。2020年初,感謝朋友邀請,整合了跨域的團隊組織,成立協會,以更大的能量具體實踐公共交流,讓資源公平分配,發揮社會正向影響力!

以下正文開始:



設計流程中常用的「共創工作坊」,在地方工作裡也常運用在議題探討上,曾有幾次有幸參與及主持的經驗,以下為關於舉辦地方工作坊的難題與心得:


難題一:關係鏈接

近年選擇返鄉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多,首先面對的問題是「與地方的鏈接」,也就是「想做事卻無法融入地方」,初到此地的年輕團體,針對議題想嘗試舉辦工作坊,卻缺乏號召力,無法獲取最核心的聲音。

無論是資金資源、居民的信任感、公部門與地方組織的人脈,都需要時間,更需要引薦的機會。


難題二:收斂共識

共創工作坊中,常遇到發散後難以收斂的現象,往往多數人為了達成共識,使概念達成一致,同時礙於時間與情面因素,很容易妥協各方聲音,而在後續解決方案的發想上,造成過於表面的解法,無法產生整體結構性的改變,也就無法使問題真正被解決。

目前正練習嘗試透過關係人所提出的需求,去推敲出背後的原因和動機,透過需求背後的動機來收斂共識。

另外在發散過程中,需求容易單方面地被放大,提醒引導大家思考「什麼是地方需要的」,而不是「你個人想要什麼」。


難題三:運營循環

從年輕團隊的經驗來看,團隊有幸參與了某項專案,但在專案結束後多數都跑回職場找工作,因為多數專案難以商轉,如何在一次次的計畫中,將計畫內容商轉,培育出青年創業家,會是累積地方能量的關鍵之一,有產業才能讓人留下來生活。

從部分案例中看見,面對公共問題,居民習慣仰賴專家或政府,即便經歷一連串工作坊,乃將解法實踐並引導居民演練,一旦當引導的專家們離開後,這些共創的過程將成為「一次性的活動」,如何成功引導出由在地自發組成的團隊,就顯得很重要。


或許沒有真正的共創?

從自身的經驗看來,共創設計或許更強調「前期剖析與定義地方問題」,並「創造願景上的共識」,一起釐清面對的問題是什麼,當進到後期的方法規劃和執行時,則需要有更專業的技術和見解來達成目標。地方關係人的參與,除了前期的問題探討外,或許沒有從頭到尾的共創,其它所謂的共創或參與式設計,可能更多的是專業引導底下,已經安排好的橋段,如此避免掉短時間內,所有參與者的資訊難以一致、技術性門檻等問題。

「共同溝通定義問題,專業分工解決問題。」

共創也有一點很有趣,能創造「情感連結」、「夥伴關係」,在一張張的便利貼中產生參與感,進而得到參與者對此專案的認同感,在每次活動結束後,結合村里長的地方力量,協助活躍的居民們籌組成地方組織,以持續發揮影響力。


今天就先聊到這裡,非常感謝你/妳的閱讀!
下一篇來聊聊,地方公共事務的「品牌策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ZachUIUX設計師,練習將設計師的日常觀點轉化爲文字
  • 来自作者

讓恐怖片恐怖的4個方式

01 設計師下班後的社會創新 - 信任關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