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自我成長,學習與不學習的四種狀態
前言:
對學習的態度如何,是我認為區分一個人是否能長期穩定進步的重要指標,可以說學習能力是人類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透過學習,我們可以擴充自己的世界觀、提高自己的生存機率、培養滋潤生命的嗜好興趣、鞏固自己的思維能力。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怎麼學習。……. 大部分的人不會有意識地去提升「學習的能力」,甚至沒有意識到「學習竟也是一種能力」。
面對一種未知的事物,人類會做出兩種判斷,「嘗試接觸」or「盡可能迴避」。嘗試接觸未知事物的人們透過體驗、試錯、觀察、閱讀、思考、實作,去習得一項領域的知識或技能;迴避的人盡可能不和未知的事物扯上關係,理由通常是害怕失敗以及完美主義。
而決定現代人是否要學習新事物的理由,通常又可以分為兩種,「知道有用」和「不知道有沒有用」。有趣的是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做出的反應是不同的,儘管理由可能相同。例如,因為不知道數學有沒有用,而去學習看看;因為不知道數學有沒有用,乾脆不學。
於是,我們可以依照這兩種性質把學習的理由劃分成四種象限的人。讓我們從第四象限開始講起。
第四象限. 認為 XXX 對未來沒有幫助,因此不學:假性高效
這一類人最常說的話便是:「這東西學了有什麼用?」
在我中學的時候,我覺得程式語言是個沒用的東西,不過就是個可以用更屌的命令操作電腦的方式嘛,現在是視覺化操作介面的天下了,我以後只要會操作軟體電腦就好了,為什麼一定要學程式語言呢?就因為這一個偏執且帶點自大的想法,我在整個中學時期只要遇到電腦課,我就狂打電動,錯過了可以無壓力學習程式語言的美好時光。
誰能想到後來蘋果的崛起統治了人類科技文明長達十年,創造了多少就業機會,工程師的職缺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今後也依然是人工智慧的時代,程式語言的重要性以及普遍性只會會越來越凸顯。現在想來真是頗後悔,我後來在大學才亡羊補牢嘗試學了 HTML, C 語言,卻也只學會了一點皮毛。
我的另外一個案例便是,我求學時期認為作文是一項完全沒有用的能力,我當時以為未來將會是理科的天下,便將文組科目的項目完全拋諸腦後(除了英文),於是我在國文課時看比課文更有趣的大眾小說,遲交各式各樣的作文(例如我的夢想);多年後我開始撰寫部落格,才體會到當初若是好好的學習,或許我的詞彙量會更多,寫作架構會更嚴謹,現在想來雖然不至於後悔,但還是對當時那個自大的我感到一絲絲羞愧。當然,我還是很討厭傳遞過時思想的國文課就是了。
這類人在多年後會像我一樣有這些後悔的想法,有些人悔不當初,但是卻也不再有心力學習了,他們會說:「現在學這個也來不及了……」,於是他們漸漸成為了第三象限者……
第三象限. 明明知道 XXX 有用,卻還是不學:警惕自已
這通常體現在出社會後的職場人士,或者是中年老年人身上。
例如在會計公司上班的小美知道,取得一兩張相關證照,對自己未來的職涯升等或是轉換跑道都有絕對的幫助,但卻因為各種理由,可能是懶,可能是覺得現在就過得還不錯了,或者藉口周末必須跟朋友聚會,下班必須回家追劇放鬆,就這樣放棄了學習的機會。
是不是很像身邊的各種前輩和家長會說出的藉口(笑),甚至在你同輩份的朋友也會逐漸開始出現這種現象。
另外還有兩件事情我也很難理解,不運動和不理財。
所有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但堅持不運動的大有人在,真的三催四請也叫不動。理財也是一樣,明明簡單規劃一下預算就可以輕鬆增加自己的財務安全感(讓收入 > 支出 ,控制欲望),但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月光族。
為什麼他們即使知道好處也堅持不做呢?理由通常是:我沒有時間、我已經老了、我沒有足夠的錢、我沒有心力……
但你仔細思索上述的理由,其實都破綻百出,基本上只是害怕失敗以及懶惰,完全就是藉口。他們通常害怕別人說:「都已經運動了怎麼身材還那麼差」、「沒什麼薪水還理甚麼財」但實際上你不運動身材就不可能變好,就是因為錢存不起來才要理財規劃。
害怕別人的眼光以及某種完美主義限制了這一類人跨出舒適圈,舒適圈待久了,很容易變成待宰圈,等著被人在各種方面屠殺。
害怕走出舒適圈的恐懼,極有可能支配你未來人生十餘年的光景。
下次當你面對某個明顯對你生活或是職涯有幫助的技能或興趣,卻總是找各種藉口避開學習,就應該警覺自己是否喪失了求知慾、罹患「學習初老症」的第一期。第一期的症狀包含:找藉口、興致缺缺、眼神死、薪資停滯、月光族。如果你問末期是甚麼狀態?可能是負債累累、失去能夠銜接世界的工作技能、開始擔憂生計。
總而言之,學習初老症確實會降低了生存的機率。
第二象限. 知道XXX有用,所以決定學習:效率最高
這個層次通常體現於開始規劃未來的人,或者是求學中的孩子,在釐清未來就業市場的環境以及選定目標之後,羅列出必須學習的清單,開始有紀律的學習。
在我開始寫部落格之後,我清楚知道自己的詞彙量不足,知識涵養也不夠豐富,於是我制定每個月閱讀四種不同領域書籍的計畫,並撰寫許多書評和文章分享。漸漸地,我的文字從一篇 500 字進步到一篇 3000 字,寫作範圍從純粹書籍分享,到投資理財、經驗整理、訪談、開箱…… 可以說是有顯著的進步。
但我知道自己離專業的作家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是時候該制定下一階段的學習清單與目標了!(更大量更精準的閱讀)
- 知道自己的不足 -> 制定學習清單 -> 確實執行學習 -> 進入下一階段
若你還是個高中生,該做的其實不是念書(不知道有什麼用,被逼著學)考高分,而是把思考未來道路做為第一優先考量。你可以詢問正在職場拚搏的人,或是人生導師,哥哥姊姊。(可以問父母,但不要唯命是從,依我的經驗大部分家長和老師的建議無效,主要是世代差距過大讓他們無法理解許多新興工作,例如社群小編、影像製作他們幾乎一頭霧水)
確定好大略的目標後,因為知道學的東西對將來確實有幫助,就會心甘情願地學。
這個過程也會遇到學起來沒有興致的項目,但為了目標還是可以咬牙撐住。
第一象限. 雖然不知道 XXX 有沒有用,但我想學習看看:樂趣無限
小孩通常不會以「這個東西有沒有用」來作為學習的判斷依據;而是以「這個東西好不好玩,有沒有成就感」,來決定是否要參與這個活動。
多數的時候,這類人學習時甚至不會想這個東西有沒有用,只是自顧自的學習,多年後,才慢慢體會到這個能力對生活和職業的幫助,享受這項能力所帶來的諸多好處。於是這樣的經驗內化成他們的選擇習慣,每當遇到一個新事物時,第一反應不是排斥,而是體驗與學習。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認真審視了一下自己,我發現求學時期的自己比較偏向第二象限和 第四象限,我會先主觀的問自己這個東西對我有沒有幫助,但當時的自己眼界不夠開闊,對未來也只有榜單的追求目標,再加上家長和老師其實也無法給你的職涯什麼具體的建議。
出社會之後,我更加偏向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主要還是因為我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規劃,從十年計畫、五年計畫、年度目標、月規劃、週排程、日排程、清單管理,我可以很有意識地去決定自己該學什麼,想學什麼,甚至很期待去學習新東西,這是求學時期被禁錮思想的我所做不到的,也是我認為我出社會後學到的一項最珍貴的技能:「學習的能力」。
我的感受:「學習能力」將會是變動世代最重要的核心技能之一
從短期上來看,第二象限學習姿態是效率最好的方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學習語言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力,於是大家都去學外語。當一種技能被客觀證明對職場、生活有幫助,便會有商業市場,有市場就會促進人才或是資源流動。
知道有用去學的姿態,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是生存競爭的不得不,缺少了一點浪漫和自顧自的放蕩不羈。
長期來看,第一象限學習姿態反而會是最後的贏家,例如幾十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手機 app、電腦軟體會如此蓬勃發展,而現在不論任何企業一定都會有語言工程師的職缺,如果當時覺得因為看起來沒有用,就不學程式語言,現在會錯過多少機會?
而更有生活情趣的姿態卻是,明知無用,卻仍然去學習的那種熱情,那種純粹因為喜歡和興趣驅動的學習會進入心流狀態,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對你的人生會有很不錯的加分,且進入心流狀態也能提高你的幸福指數,讓你更快樂。
或許到最後,學習XXX對你的競爭力沒有加分,但在心流體驗的沐浴下,該項技能或許會成為你根深蒂固生活的一部份,直到再也離不開,而你也漸漸不願離去了。(幾乎每個男生都對某種運動抱有熱情,即使這不賺錢,也拚死要去做)
我認為最高效的學習應該合併第一種和第二種,而第四種乍看之下是少走許多彎路,卻可能也錯過不少沿途的風光美景。
至於第三種嘛,我真心希望自己不要變成那種人。
- 第一象限 :不知道有什麼用,但還是願意學 <樂趣無窮>
- 第二象限:知道有用,所以去學 <效率至上>
- 第三象限:知道有用,卻各種藉口不學 <拖延放棄>
- 第四象限:不知道有什麼用,所以不學 <假性高效>
這是我在Matters的第二篇文,還不是很清楚在這裡寫什麼受歡迎,寫什麼會滿足創作慾望,希望大家給我一些反饋(例如想看什麼文章),還有拍手:)
西城
- 方格子:Mr.西城|個人理財、投資生活、自我成長、被動收入
- 文章集散地:Wordpress
- 臉書:粉絲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