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經先等人挑戰《墓碑》作者楊繼繩的分析
在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時代,各種信息魚龍混雜,如何判斷截然不同的兩种觀點的對錯呢?
現以孫經先等人挑戰《墓碑》作者楊繼繩為例,加以分析,重點在於方法。關於事件來龍去脈的陳述,見上文@曉雅文章。
首先,孫經先要否定的是毛澤東時代1959-1961年大飢荒“餓死三千萬人”的歷史結論。必須指出,2011年由習近平親自主持並發表的中共《黨史二卷》已經承認,1959-1961年“非正常死亡”,為1000万人。如果有人會懷疑“非正常死亡”是否是飢餓致死的,但也絕對不會有人相信“非正常死亡”是孫所說的“迁移漏报戶口”死。
餓死1000万人,與餓死3000万人,餓死人問題的性質是一樣的。不是嗎?這種挑戰本身是沒什麽意義的。
第二,餓死3000万人的數字估算,並非起源於楊繼繩。最早的估算,是不止一個西方學者根據1984年官方出版的《統計年鑒》作出的。Basil Ashton計算結果是3000万,Judith Banister估算也是3000万。後來人口專家彭希哲估算2300万。2005年人口專家曹樹基,爲了擺脫官方數字不準確等因素,獨立並且系統地研究了1000多本地方誌,得出非正常死亡3500万的結論。
雖然曹樹基也承認地方誌也屬官方數據,但是孫經先另外有可信的獨立數據來源嗎?縝密細緻的研究在我們的認知裏面自然要佔有更重的分量,曹樹基還是孫經先,你相信誰?
第三,任何數字本身,不會告訴你“因果關係”。人口減少的數字,並不直接説明減少的原因。“餓死”的結論是通過其他歷史材料、當事人的記憶等非數字研究得出的結論。這一點,孫經先是“通過引用國家統計局數據和作者的數學演算”無論如何無法推翻的,更不要說“數學演算”出“漏報戶籍”了。
由此可見只有兩种可能:第一、孫經先不懂統計學得出了統計學不可能得出的結論;二、孫經先是個拿科學當幌子的騙子。
第四,在中國大陸,任何公開發表支持官方觀點的專家學者的學術獨立性都必須受到質疑。這些人的結論,不可以同其他使用科學方法的結論相提並論。原因非常簡單,執政黨具有無可爭議的壟斷真理的習慣。政治權力逼迫下先有的固有結論,你可以說是一種説法,但不能說是科學。
不過相信黨,還是相信科學,你自己要去選擇喲。
鮑樸(2018年5月18日)
*************************************
下面是一張珍稀照片,共享給Matters社區。江蘇興化臨城公社油坊大隊,1959年,孤兒李增壽兄妹三人。他們的父母和兩弟妹在該年春天餓死。
(照片版權為香港新世紀出版及傳媒有限公司所有,請勿翻印轉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