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跑步隊|三度露宿街頭 近 200 磅無家者加入集訓 目標明年渣馬 「以運動管理健康」

香港紀事
·
·
IPFS
·
吳衛東說,為鼓勵隊員堅持集訓,設下了目標,若隊員出席到一半集訓,便會準備跑鞋給他們;完成馬拉松後一起去食飯。期間,跑隊如足球隊一樣設「十大規條」,如不准講粗口、不准借錢、不可埋怨、不做犯法的事。
雲誠向露宿在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的無家者派飯。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 19 年前組織無家者足球隊,意在通過運動,為無家者建立信心,同時保持健康體魄,但非每位無家者也適合踢波,因此今年組成第一屆無家者跑步隊,從秋天開始練習16 周,準備出戰明年二月的渣打馬拉松十公里。吳衛東說,無家者在情緒管理及性格上易於放棄,放棄工作、關係建立、目標等,跑步隊除了培養無家者建立運動習慣外,亦想訓練他們在人生路上莫放棄,參與社區,為社協籌款。

怕再受傷的雲誠 首日集訓 撐兩支拐杖

年逾 65 歲的雲誠是跑隊成員之一。這一晚,前無家者雲誠身穿著紅色背心,印有「For people we care, For justice we act(為我們關心的人,為正義而行動)」一句,向露宿在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的無家者,派發牛腩魚蛋,熱騰騰腩汁香氣撲鼻,與公園裏原來的尿騷味混為一體。經歷過 17 年居無定所的雲誠說,「重新嘅開始,每一次都可能係最後一次,所以珍惜每一次,開心渡日,鼓勵自己又鼓勵他人,做乜都要自己行先。」

早在 18 年前,雲誠還住深水埗寮屋時,曾參加過第二屆無家者足球隊,但天性喜靜,不擅長與人溝通的雲誠,自覺團體合作並不適合自己。雲誠在社協做義工多年,直言「我從來都冇諗過要再重提勇氣去做呢樣嘢,競爭會有好多問題出現,有競有爭係好複雜⋯⋯」但「我受恩於佢當初,我梗係要回報啦!」於是他選擇突破自己,再次嘗試團體運動,鍛煉意志。

平日雲誠不時會爬上獅子山,今天第一次在深水埗運動場團隊集訓,他也是踏單車而來,「撞下啲風」。初跑當日,教練要求他們第一天試跑四個標準運動場圈,看看他們目前的能力,但當雲誠跑完四個圈時,他多次向教練提出想要跑至五個圈。不難看出,他是個對自我要求高的人,可是他直言「我對我自己要求高,但係我放縱我嘅要求。」

雲誠的原生家庭傳統,年輕時雲誠常與家人拗撬爭執,長久不滿的情緒讓他無法再與父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於是他決意離開,惟後來「行錯路 ,諗錯嘢,唔識處理自己嘅資產 ,炒啲高危嘅經濟,走入咗金錢嘅魔路,一錯就錯咗幾十年」。雲誠未夠 20歲便從事地盤紮鐵工作,他說那時需要交際賭博才能得到工作機會,漸漸由「問題賭博」轉為「病態賭博」。加上雲誠因提舉重物時姿勢不良,引致坐骨神經痛,「記憶猶新嘅痛,食左半年藥都冇好轉,睇晒中西醫,下腳同腰個痛係好似閃電、針拮嘅痛」。

雲誠撐著兩枝拐杖在跑道上的身影,特別顯眼。

「我係隱性傷殘,我從來都未跑過步」

最後他選擇做手術,開刀解決痛症,身體上的病痛醫好了,但精神上的問題卻從未。 談起傷患,他的神情總是暗淡起來,「我係隱性傷殘,我從來都未跑過步,我識行唔識跑,我帶住兩枝杖嚟,我幾恐懼啊!」因為怕再次受傷,所以堅持拿著拐杖;到公園做運動的義工,對他的心情有莫大的影響,勾起傷患的回憶 。

這天初次練跑,晚上九時許的運動場格外多人。人群中,雲誠撐著兩枝拐杖在跑道上的身影,特別顯眼;拐杖高至他膊頭的位置,帶著拐杖跑,雲誠跑姿飛快,他的一步如別人的兩步。教練Jacky聽到雲誠想跑至五第個圈後,立即打斷他的想法。Jacky說,這只是一次練跑,無毋過度運動,相反跑多一個圈之後要休息的時間則多了,長久並不理想。

種種的經歷使雲誠對很多地方也有陰影,讓他經常渴望遠離人群,見到人多會避開。訪問當天,他說想要找個海邊或小山丘做艘環保小船,常想著要到偏遠的地方。怕與人產生爭拗的雲誠,在通州街公園露宿時,便會久不久躲到鷹巢山下的一個「小天地」生活,遠離塵囂,反思自己為何「做咩都錯」。

但人終究是群居的動物,怕生保如雲誠,如今當起了無家者導賞員,向市民講解通洲街公園的無家者。雲誠笑言「因為唔想咁快出現老人癡呆,如果唔講可能會越嚟越抑鬱⋯⋯」

嘉文直言「唔好話跑,依家行路、爬樓梯都比較辛苦」。

近 200 磅無家者 以運動管理健康

同樣嘗試踏出舒適圈的,還有前無家者、現社協兼職員工嘉文,他與吳衛東相識已有十年。吳衛東初識嘉文時,兩人身型差不多,現時嘉文的體重已接近 200 磅,年初因心臟及高血壓問題,需入院治療,因此邀請嘉文加入跑隊,用運動的方式來管理健康。

對七年前的嘉文而言,跑完全程 10 公里,並非遙不可及的事,相反那時的他成功跑畢全程,現在嘉文直言「唔好話跑,依家行路、爬樓梯都比較辛苦,所以想藉住呢次機會可以減返啲,啲手手腳腳都唔使負荷咁大。」

嘉文用運動的方式來管理健康。

嘉文曾三度露宿街頭,1997 年,19 歲的嘉文同樣因與家人不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之後主要遊走在九龍區露宿,後來依靠綜援生活,在觀塘租閣仔房住了一段時間,但生活漸漸安穩下來,他說那時百無聊賴,回大陸玩,使費繼而變多,覺得之後會有工開,便「先使未來錢」。嘉文當事從事電工,碰巧那段時間,沒有人找他開工,沒有錢交租,便又回到街上。

他坦然那時的生活「一冇嘢做就食得多,咁就發福、多病痛,但多病痛就畀藉口自己,體力又負荷唔到,又多病痛,唔搵嘢做,攞住綜援先,懶懶下,懶開咗就唔搵嘢做,過得一日就得一日。」

嘉文說,他認識的無家者,都想有個穩定居所。


曾任社福機構活動助理 離職後再露宿

嘉文的生活也曾踏上過正軌,早在重遇吳衛東前,他在其他社福機構做過四年活動助理,機構幫他先交租金,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讓他慢慢步上正軌。好景不常,完約後,機構覺得他有一定能力可在社會獨立生活,讓他離開機構,到外面工作,之後嘉文的財政又回到起點,無奈下要回到尖沙咀碼頭露宿,直至撞回吳衛東,幫他申請宿舍居住,在社協工作,協助基層長者及家庭的基本家居維修工作。

嘉文說,他認識的無家者,都想有個穩定居所,「有能力邊個想瞓街,好好玩咩,日曬雨淋呢啲都其次啦,有時候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他憶述,第一次露宿時常常擔驚受怕,有一次睡覺時用被覆蓋了頭部,但有莫名奇妙的小朋友用水潑落他身上,「開頭會嚇窒咗」。

他希望大眾不要歧視無家者,「瞓街唔一定係好污糟,瞓街都可以好乾淨,好勤力去做嘢嘅」,他想公眾可以了解多些,為何會選擇在街頭上睡覺;而政府可重視多些無家者,「講咩政策係冇用,真係知瞓街嘅人背後的原因,降低輪候公屋時間 」。

吳衛東說,為鼓勵隊員堅持集訓,設下了目標,若隊員出席到一半集訓,便會準備跑鞋給他們;完成馬拉松後一起去食飯。期間,跑隊如足球隊一樣設「十大規條」,如不准講粗口、不准借錢、不可埋怨、不做犯法的事。他呼籲公眾可為跑隊捐款,每位無家者捐 2500 元,款項將用於更新人士就業服務、兒童學習中心,目標是八萬元。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