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猶太關鍵詞筆記
重要關鍵字
錫安主義(Zionism,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錫安被當作耶路撒冷、以色列土地的代名詞,錫安主義指的是猶太人應回歸聖經所指稱土地乃至建國的意識形態及其論述。第一次錫安主義者大會在 1897 年開幕,達成巴塞爾計畫(Basel program)決議,致力在於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合法有保障的家園。
阿利亞運動(Aliyah,又稱「回流運動」):Aliyah 在希伯來文中有「上升」的意思,意指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規模移居巴勒斯坦地區的活動。相對的,猶太人遷至其他國家則被一些以色列政治人物貶為「耶利達(Yerida)」,在希伯來文中有「墮落」之意。在讀到 Aliyah 這個詞彙時,也常常和「離散(Diaspora)」的觀念對立起來,形成一種既然離開了原鄉,最終還是應該回歸的意向。
基布茲(Kibbutz):Kibbutz 在希伯來文中有「聚集」之義,是以色列的集體農場,旨在建立融合共產主義和錫安主義的烏托邦社會。早期是個以色列建國時的重要象徵與實踐,拓荒者「衣不蔽體地站在宇宙之間」的形象深植人心。然而,經歷一個世紀,社區慢慢私有化,變得和莫沙夫(moshav)這種土地私有、個人勞動、共同銷售的農業合作定居聚落在運作模式上區分,目前工業產值佔全國 9%、農業佔 40%,基布茲的居民佔以色列人口的1.6% [1]。知名以色列作家艾默斯奧茲(Amos Oz)、英國歷史學者東尼賈德、英國政治哲學思想家以撒柏林皆曾在基布茲生活並工作過。
社區定居點(community settlement) :主要位在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的一種村莊,有別於基布茲與莫沙夫這些傳統的聚落,它們在 1970s 開始出現,居民主要靠通勤在其他地方就業,而不是在該地從事農業。第一個定居點是奧菲拉(Ofra)。社會成員有權利批准或否決新成員的加入;雖然法律上禁止對其他社群(例如:阿拉伯人)的明確歧視,不同族裔的人卻常面臨諸如不適合社區生活等模糊的理由被拒絕,也因此無法脫離「種族隔離」的批評。
以色列定居點(Israeli settlements):在一些報章雜誌中,有時被指稱為「以色列殖民地(Israeli colonies)」 ,建立於 1967 年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佔領的土地,包括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大量以色列平民入住此地,截至 2023 年 1 月,已有一百多個定居點與四十多萬以色列人民位於該地,與巴勒斯坦國與敘利亞有主權爭議。
即刻和平(Peace Now):以色列一個致力解決以巴衝突的非政府組織,立場為希望以巴的關係為「兩個國家對兩個國家」、與週邊國家訂立邊界和平協議,認定前述以色列定居點為和平的阻礙。
其他關鍵字
瑪薩達圍城( Siege of Masada):猶太人對抗羅馬人圍城的壯烈故事,常被拿來作為以色列人抵抗包圍的隱喻。
瓦列涅(Varenye):東歐猶太人為度過動亂時局放在廚櫃裡的罐裝保存水果。一旦爆發迫害,還有東西糊口到反猶憤怒消退。
摩薩德(Mossad):以色列情報機構。
Reference
Taipei Times, Kibbutz reinvents itself after 100 years of history 基布茲在100年的歷史后重塑自我 https://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0/11/16/2003488628
沙維特《我的應許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