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支持弦子?”、女权主义者日常情感劳动与朋友圈管理
“你为什么支持弦子?”自弦子诉朱军案第二次开庭以来三次出现在我的聊天框中。第一次是我的中学历史老师在我转发的“弦子加油!”下评论“你知道真相?”;第二次是我的高中学弟私戳我“姐,上次看到您分享的那篇关于弦子的文章(“回声”《一场诉讼的失败,以及弦子的胜利》),今天也看到了一篇文章,跟您分享一下”,接着转了《性骚扰案3年,朱军首次露面:他赢了官司,却已经社死》;还有就是今天,一个高中的男同学问我的好朋友“为什么xxx(我本名)支持弦子啊?这个案子难道受害者不是朱军吗?”。
嗯,不失为我(被迫)突破同温层的尝试,但仍旧被气到梗血。问了几个好友,不乏遭遇相似境况的。遂决定墙外输出,顺手分享此事中的女权主义者日常情感劳动与朋友圈管理。
“你为什么支持弦子?”
说实话,看到学弟转来的“他赢了官司,却已经社死”,我还犹疑这题目或许是“性骚扰事实就是事实,他赢了官司也没用,中国司法不公”的意思,这学弟平时人也挺好的,我便点进去,然后发现这文章就是“朱军赢了官司,沉冤昭雪,但他的人生已经被弦子毁了啊!”的观点。
吐血归吐血,此类文章这半个月层出不穷,不妨选取好(恶)笑(心)之处瓦解。
首先,他们声称“朱军被毁”的证据是“三年来首次在社交平台上首次露面,面容憔悴”和“朱军身为国家台的司局级干部,其身份和纪律的要求,让他几乎没有公开回应过这场指控”。前者没大所谓,不过是传统的“貌相”,大可以是由于素颜和年龄。后者的思维杂技则令我大受震撼,依照他们的逻辑,在公正的中国司法使他重获清白之前,朱军由于身处国家体制而不得发声、忍辱负重、失去工作。换言之,在“朱军胜诉”的这块,他们相信中国司法,而在朱军“忍辱负重”的那块,他们似乎不认为中国是法制国家,朱军——体制内人士——可以在没有(他们认为的)证据的情况下被撤职,丧失接受采访、为己发声的基本人权。如同女权博主@voiceyaya感慨,“这才是对国家的严重指控吧?”更搞笑的是,这套逻辑往往与“反观弦子,这三年成为外媒宠儿,女权KOL,拥趸者无数”配合,暗指弦子“勾结境外势力”。问题是,(若他们扣的帽子真实)弦子能有这些身份,至少说明这个国家并不限制公民接受外媒采访——难道不是言论自由的体现?他们对朱军不发声的谅解才是真真实实的“为境外势力递刀”吧!
那么,弦子方的被删帖、被禁言呢?《朱军:赢了官司,却已社死》指出“为了防止过分炒作,很多负面曝光均被删帖压下”;《朱军:赢了官司,却输掉了人生!》写道“弦子曝光的时间点正好卡在一次极为重要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前夕,对重大负面舆情的管制却恰好害了朱军,越是删帖,人们越觉得这里面有黑幕,越是憎恨朱军,支持女方。弦子也是充分利用了这点,大肆宣扬自己遭到迫害”。但,“防止”是谁的权力,“过分”“炒作”“负面”由谁判定?弦子方既遭禁言与删帖,又何能“大肆宣扬自己被迫害”?他们的思维杂技实在高深,已然全盘接受“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前夕可以管制重大负面舆情”,全然忘记这已实锤“境外势力”所乐见的“中国言论自由堪忧”。值得注意的是,《输了人生》一文中,大量“证据”来源于其所谓“理想记者深度调查的朱军案始末”,但理想记(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本人的历史和行文都有极大问题,详见肖美丽《朱军的五种策略》。朱军本人在转发理想记文章时说“这两年多我承受巨大屈辱,一直未发声因我坚信清者自清,相信法律”“我希望,毫无证据的就给别人处以私刑,到我为止,不会成为社会惯例”也不免让人疑惑:既然相信清者自清,何不在程序正义的情况下捍卫自己的权力?既然厌恶“毫无证据给人处私刑”(弦子的自述对他来说当然不算证据),那“体制”“毫无证据”地撤他职,算不算是“私刑”?
不论朱军是《却已社死》还是《输了人生》,底下的评论充斥对弦子方的嘲讽“赢了就说司法公正,输了就说是司法不公,反正怎么都是朱军犯罪了呗”“谁先写受害者小作文谁就正义呗”。他们话这么撂,我却怀疑他们是否完完整整读过弦子的“小作文”,她在理想记恶意中伤后的两篇自述和各方媒体的报道(例如早期财新的报道,当然,它被删了)。若他们没有读过而指责弦子支持者们“无理取闹”,那么偏狭的实际是没有做过多方查证的自己。回到“你为什么支持弦子”,我的观点与萧湘(微博@萧湘zz)相同:
1.弦子提供的信息,要素很齐整且可以复核,时间地点过程,甚至还有误入的第三方人,且有报警记录。按照财新的报道,警方提取的监控视频,与弦子提到的侵犯细节是可以互相印证的。而弦子周围人的回忆和反应,也增强了这种指控的说服力。这是我相信朱军在其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角色的主要原因,有兴趣可以读财新的报道;
2.有人担心弦子会开启无端指控、挟舆论逼人的风气。那么我们回顾一下,如果一个指控者能把事件的要素复述齐备,能在次日报警,能得到身边许多人的支持,能拿到的监控与复述细节相印证,能承受名人和某些机构的压力,能冒着名誉的巨大损伤….这种「诬告」,你找个人复制一个试试?
3.法院的判决结果并不等于「事实」,法院对于证据有一套认定,而读者也可以根据现有材料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并不矛盾,当然也不一致;
4.普通人并不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我们当然可以依据现有的信息得出判断。同样,因为一般人没有执法权,所以这种判断也只能停留在公义舆论层面。
还有更唏嘘的。最近读完《Censored: Distraction and Diversion Inside China’s Great Firewall》,作者指出中国常用的言论管制手段有fear(可见地惩戒部分“乱发”信息的人)、friction(增加获取敏感信息的时间精力成本,eg墙、关键词屏蔽)、flooding(用假消息和propaganda淹没真正有用的信息),也发现,如果人们意识到某帖被删,他们就会对政府更加不信任,更容易绕过friction找到原帖。然而,在弦子的例子中,许多人竟也可以完全同化“防止过度炒作”“管制负面舆论的思路”,谅解“删帖”,甚至说弦子“利用自己被删帖”从而“大肆宣称自己遭到迫害”,矛头完全从删帖的施害者转到受害者。足以窥见,相比于此书发行的2018年,现在的境况没有最烂、只有更烂,fear、friction、flooding卓有成效啊。
女权主义者日常情感劳动
自从17岁(2018年中国米兔期间)成为女权主义者并在QQ空间政治出柜后,我时常遭遇关于女权主义的提问(最常见的,“为什么叫女权主义,不叫平权主义?”“为什么女权主义是好的,男权主义是坏的?”“你对田园女权怎么看?”)。当时没认识到这是情感劳动,只觉得光荣又心累——你看,朋友们都把我当成了女权讯息的枢纽,虽然每天解答这些基础的问题真的好累。
后来因缘巧合认识了前“别的女孩”负责人Alexwood,她说:原先觉得传播理念,应该拉拢尽可能多的人,因此会不厌其烦地解释,也会不厌其烦地与“男权”观点辩论。但之后发现,这实在是过分消耗人的情感劳动,而且也没多少成效。所以,她现在的策略是拉拢基本盘相近的人,其他的,就随它去,看悟性——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说,我的精力实在有限,这些问题,你们就educate yourselves吧。
茅塞顿开,我回想起曾经有一个“伸手党”男生,他去参加模联,抽到女权主义的题目,问我“你觉得当今中国的女权主要碰到什么问题”——一个显然没做过功课的过于宽泛的问题。不得不说那时的我非常心善(或者,人傻),竟就花了三个小时晚自习给他给了四页纸(问题太太宽泛,我已经忘了我写了啥)。习得“educate yourselves”策略后,又有一个男生的论文涉及女权主义,问我“中国女权的现状”,我敲下“你可以自己去Google”后又怕他没有安装Google,反而在百度里搜到什么奇葩,于是分享了“界面文化”每年的性别专题。
我开始在“educate yourselves”和“苦口婆心”之间反复横跳,偏向后者的程度取决于我对此人包容度的判断和耗我精力的估算。你可能会好奇我怎样回应这次问我“为什么支持弦子”的三个人。就我了解,历史老师属于泛自由派,学弟人品不错处事得当,高中男同学则是标准直男。几个好友劝我干脆别理他们,回复微笑表情或者“哈哈”便可,我却不知道哪根筋抽着,觉得“因人施教”,历史老师和学弟尚可以较小精力改变,于是边生气边回复“老师可以比照这些当事人的说法”“看完了,我对作者关于‘网暴’和‘朱军不能发声’的说法有些疑惑。我建议你也可以看看弦子方的这两篇自述和朱军之前的说法,我个人的观点是弦子提供的信息是可以复核且前后基本没有出入的”,均附上朱军转发理想记的微博和“小弦的自留地”中的两篇弦子自述。至于高中直男同学,因为他是问我的朋友“为什么xxx(我本名)支持弦子”,我就让朋友给他转发我跟学弟的聊天记录,附赠一句“已加入屏蔽名单(偷笑)”。
改变的成效如何?历史老师在一小时后给我的动态点了赞。学弟和直男至今毫无回应。
女权主义者朋友圈管理
这三个人都是通过我的朋友圈看到我对弦子的态度的,好友就此评论“哈哈,只能说你对朋友圈管理不佳”。再次心累——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需要精细管理了?
仔细回想,我的朋友圈历经三阶段:中学时是岁月静好,接着是女权义愤与日常吐槽,现在则是毫无感情的推送转发器。岁月静好时自然不需朋友圈管理,顶多是别人不乐见你的风景照与自拍。而自成为女权主义者、脱离“主流”、遭到几次攻讦后,屏蔽与分组可见成了必备,屏蔽小粉红、男权分子,择出基本盘相近的伙伴,抱团取暖。再后来,人越加越多,屏也屏不完,甚至有一些“卧底”“诈尸”来攻击的,遂意识到纯转发推送、不发表观点方为保平安之道。不过我总还是陷于“保危险”之地,一是怪我该死的表达欲,二是,伙伴的账号在互联网被封禁,朋友圈可能是传播ta声音的唯一途径,我故作崇高的道德感便会央求我动动手指转发转发。尽管我都会视敏感程度而选择分组,但误判不在少数,比如这次,就忘了把直男同学加到“非基本盘”组。
对,朋友圈管理与基本盘相关。当我处在第二阶段且对朋友圈管理不善时,除了惊异地被攻讦,也会惊异地听到不大熟的同学对我说“看见你转发的xx(女权)推送了,我觉得很有道理”。后者当然是让我备受鼓舞的——原来朋友圈也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一些人,聚拢基本盘。甚至连我的父母也从“你太激进”转为主动提出要为我们对接的性别教育讲座捐款。但它也让我倍感纠结——那我以后,对于新加的同学,是“无罪推定”还是“有罪推定”?我发的东西,是该更加“激进”,还是更加“温和”?几经碰壁,我选择了“有罪推定”与“更加温和”。叫我胆小鬼吧,毕竟这是让我更加轻松且更加安全的管理模式。愤世嫉俗的声音被我转移到了更加同温层的豆瓣(当然,有更多审查和删帖风险,但不至于被熟悉的友邻举报),在愈加逼仄的墙内瑟瑟发抖。
最后为自己开脱一句:我也想真实表达看法,真诚与人辩论,但在封禁横行、“五十万悬赏”的境况下,朋友圈,is just not the right place。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