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6.7之「什麼是想家?」

MaryVentura
·
·
IPFS
·
可是,那一刀,有時候是先劈在了自己身上。

第五天( 6 月 7 日)
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
人一直都在流動,你有離開過你的家,到別處生活嗎?有什麼難以忘懷的時刻,比如說第一次離家那天的場景。跟我們說說當中發生的故事吧。如果你沒有到他鄉長居的經驗,那有到過異地嗎。離開家後,是怎樣的感受?

原來一直以為一個人一旦物理意義上離開了家,那就可以一勞永逸了;現在回頭看看,自己還是圖樣圖森破。我盼著離家已經是很早很早時候的事情了,幾乎從能追溯到我記事兒的時候開始,這就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念頭。當然,這歸功於母親「異鄉人」的灌輸,任何跟本地沾邊的事情、人物、文化、習慣全都在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中不斷地被鄙夷。我一直很奇怪,如果一個人這麼鄙視自己所居住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想辦法搬到自己嚮往的地方去住呢?同理,延伸到失敗的婚姻上去,如果一個人這麼鄙視自己的另一半,每天都在兒女面前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為什麼不想辦法離開呢?後來我才明白,原來關竅在於「鄙視」二字。當一個人鄙視一個地方、一個文化、一個人的時候,他/她給予自己的視角或者說預設的地位都是比這個地方、這種文化、這個人高一等的。而這樣高一等的視角/位置,對於很多人來說,感覺非常好,就像是吸毒一樣上癮,如此,才會讓他們/她們幾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抱怨或者鄙視,因為她們/他們需要這樣高人一等的感覺。若真是辦了家、離了婚,就沒有一個地方或者一個人可以任他們/她們踩在腳下鄙視了,那麼,高人一等的感覺也會隨之消失。這,會像戒除毒癮一樣難受。所以,你會常常看到一個人,泡在痛苦的浴缸中,抱怨著自己的一生,鄙視的周遭的一切,但你想幫助ta離開,卻怎麼也拽不起來ta。

我算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中長大的,耳濡目染地學會了鄙視自己的家鄉、方言,然而,這些學來的、空洞的鄙視終究不是我鐵了心要離開家的原因。

其實,這好像是一個悖論一樣。如果一個人離開家的原因就是那個家本身呢?那個五好家庭,那個在別人眼裡「家和萬事興」的家庭⋯⋯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作為一個孩子,究竟怎麼樣才能讓周圍的人相信,自己的家庭不是你們外人眼裡看到的家庭呢?心理醫生說,你不需要讓周圍的任何一個人相信自己,可是,如果沒有人相信自己,我該不該相信自己呢?

話說回來,不能跑題,看到這個離家的題目,事實上是蠻撕扯的。因為於我而言,離家不是一夕間的乘火車、飛機走人,而是現在回看發現的持續了幾十年的過程。首先,是物理意義上的離家;我一去不回頭,我再也再也不會回去了。無論我結局在哪裡,可能也永遠不會是在家裡。其次,才是精神上的離家。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語說是「精神上的弒父弒母」?我是不太喜歡「弒父、弒母」這兩個詞的,覺得太絕決了一點,然而,心理上還是明白這兩次詞所比喻的那種沈重、那種掙扎,那種無法擺脫的困擾,似乎只有一刀斬斷下去,才能進入自己嚮往已久的自由。可是,那一刀,有時候是先劈在了自己身上。

我總是被逼著說「想家」,彷彿我必須想家。不過,令我自己驕傲的是,任你如何逼迫,我從來沒有說過「想家」二字,因為我真的不想家。現在我常常質疑自己是不是一次次地背叛自己,至少,在「想家」這個問題上,我從未背叛自己。

究竟什麼是「想家」?我真的不知道。這種感覺我從未有過,在朋友或者同學哭著想家的時候,於我而言也彷彿天方夜譚。如果有一個家能讓你那麼思念,為什麼離開呢?我以為,離開家就是因為不想在家啊😂當然,離家也有各種其他的原因,甚至包括放逐、流放、還有很多無可奈何的理由,不少人的離家並不是ta們發自內心做出的決定,所以才想家。但我不是這樣的。現在我的家庭跟我在一起,快樂、美好。想家就是當下下火車匆忙趕回家的腳步👣

【30分鐘寫完】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書評•評書|「搜神記」裡的搜神者【下】

萬聖節捉鬼|阿爾瑪•菲爾丁的「搜神記」【上】

回文詩與事|譯·蟲蠹的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