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38《史記》卷五〈秦本紀〉30:大勝是戰敗的前兆!?

鱷魚把拔
·
(修改过)
·
IPFS
·

三十八年,中更胡陽攻趙閼與,不能取。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攻韓南陽,取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龁將伐趙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九年正月,益發卒佐陵。陵戰不善,免,王龁代將。其十月,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初作河橋。

──────────────────────

來到秦昭襄王在位第三十八年,五年前來到秦國的客卿「胡陽」,由於累積軍功下,此時已經晉升為秦國「軍功爵位制」中的第十三等─「中更」。這一年他領兵進攻趙國的「閼與」地區,不過沒有攻下。

兩年後,來到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年,秦國太子死在魏國,遺體運回國後,葬在芷陽(悼太子死魏,歸葬芷陽)。

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一年夏天,秦國攻打魏國,攻佔了「邢丘」與「懷」兩地。

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二年,改立「安國君」立為太子。這一年的十月,宣太后─也就是小說、戲劇中的「羋月」去世,埋葬在芷陽酈山(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在此前一個月,也就是九月時,與宣太后一樣有楚國背景的穰侯離開都城前往「陶地」(穰侯出之陶)。

這裡補充一下,由於宣太后埋葬在「酈山」,與之後的秦始皇帝埋葬的位置一樣的緣故,因此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文章宣稱:其實兵馬俑是宣太后的陪葬品,因為兵馬俑的造型有不少是南方人的面孔。話雖如此,目前我們還是認定兵馬俑應該是始皇帝的陪葬品,關於兵馬俑的臉孔部分,也許是因為始皇帝找來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或者說這些工匠想透過雕出全國各地的臉孔,象徵著天下的大一統吧!

言歸正傳,來到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下九座城,殺了五萬人。

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四年,秦軍進攻韓國的南陽,並攻了下來。

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五年,在軍功爵位制中的第九等─五大夫「賁」攻打韓國,攻下了十座城(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這一年,葉陽君「悝」離開都城前往封國,沒有到那裡就死了(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不過,這位「葉陽君」是誰,倒是沒有查到相關資料。能在這流水帳的史料中留下記錄,應該不是什麼小人物才對!也懇請諸位如果知道他是誰,能告訴我。

來到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七年,秦國繼續攻打韓國的「上黨」,但「上黨」地區面對秦國的入侵以及韓國的莫是下,選擇投降趙國,秦國因此發兵攻打趙國,趙國也決定為了「上黨」地區出兵反擊秦軍,兩軍相持不下(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最終,秦國派武安君「白起」攻擊趙國,在「長平」大敗趙軍,四十多萬降卒全部被活埋(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一如前幾段所曾提到的狀況,四十萬趙國男子遭到坑殺,就代表數十萬的趙國家庭因此破碎。另一方面,趙國的男性大量銳減的情況下,勢必會對國家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但是,這就是表示趙國即將滅亡嗎?倒也不是。畢竟,在遭受如此慘敗下,趙國上下反而會激發強大的鬥志,一定會讓秦國為接下來的入侵行動付出更大的代價的。

言歸正傳,在長平之戰的隔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八年十月,韓國向秦國獻出「垣雍」這塊地。

這一年,秦軍分為三部分:1.武安君「白起」率軍回國;2.「王齕(ㄏㄜˊ)」帶兵攻打趙國的「皮牢」,並攻了下來;3.「司馬梗」率軍向北,平定太原,佔領了韓國的全部上黨地區。直到正月,軍隊停止戰鬥,並駐守在上黨(兵罷,復守上黨)。這年十月,另一位五大夫「陵」進攻趙國的邯鄲。

隔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在位第四十九年的正月,秦國繼續增加兵力幫助五大夫「陵」。然而,這位「陵」在作戰不力下,遭到免職,由「王齕」替代他帶兵(陵戰不善,免,王龁代將)。這年十月,將軍「張唐」攻打魏國,但手下「蔡尉」卻棄守城池下,張唐回來後就斬了他(將軍張唐攻魏,為蔡尉捐弗守,還斬之)。

由此看來,經過長平之戰的大勝後,秦軍的戰力反而下降了一些。

來到秦昭襄王在位第五十年十月,發生了幾件重要的大事:

1.武安君「白起」犯了罪,被免職降為士兵,貶謫到「陰密」地區(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被降為士兵後的白起由於頗有怨言下,被判有罪,自殺而死(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2.張唐的軍事行動:進攻「鄭」,並攻了下來(張唐攻鄭,拔之)。十二月,增派軍隊駐紮在「汾城」旁邊。

3.王齕的軍事行動:攻打邯鄲,沒打下來,撤軍離去,返回投奔駐紮在汾城旁的軍隊(龁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兩個月以後,攻打魏軍,殺了六千人,魏國和楚國士兵落水而死並漂流黃河上的遺體有兩萬多具(晉楚流死河二萬人)。後來又繼續進攻汾城。接著又跟隨「張唐」攻下了「寧新中」,把「寧新中」改名為「安陽」(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

4.開始修造跨過黃河的「蒲津橋」(初作河橋)。

──────────────────────

在這一段史料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白起之死。雖然之後會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探討,但以目前的進度,讀到列傳應該還要好幾年之後,所以這裡就稍微討論一下秦軍目前的狀況吧!

這幾段內容讀下來,總感覺秦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已經不是其他國家所能單獨抵擋的。然而,前幾段內容中也不斷發現一個小小的警訊,那就是秦國的軍事行動似乎欠缺了一個戰略架構。所以,才會出現漫無目的的隨意出兵景象。即使秦國有在多戰力,甚至還能透過刑徒來殖民,如此隨意消耗,終有極限。秦國此時之所以不認為有此極限,最大的關鍵在於秦軍的嚴謹,才能發揮出強於各國的戰力。

然而,在那場坑殺四十萬人的長平之戰後,白起感受到趙國上下想復仇所凝聚的戰力,他也發現秦軍態度開始鬆懈。因此,在這段史料中,司馬遷簡單帶過的「武安君白起有罪」,其實是指白起勸諫秦昭襄王暫時別跟趙國作戰,否則會吃敗仗一事。

由於白起拒絕繼續領兵攻打趙國的情況下,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秦國在失去白起後,在戰場上似乎也不再一帆風順。

看來,白起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絕不僅僅是因為善於用兵,還因為他的觀察入微。

失去「白起」的秦軍在這位已經在位超過五十年的「秦昭襄王」領導下,會如何發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