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18《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11: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鱷魚把拔
·
·
IPFS
·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原文──────────

太史公曰: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翻譯──────────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微子離開了商紂王,箕子成為了奴隸,比干進諫被殺,殷商王朝有三位仁者。」《春秋》譏諷宋國的內亂始於「宋宣公」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弟弟即位,國家從此不安定長達十個世代之久。「宋襄公」時,修行仁義,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贊美他,所以追述「契」、「湯」、「高宗」的時代,歌頌殷商王朝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寫下了《商頌》。宋襄公在泓水邊打了敗仗,有的君子認為他值得贊揚,感傷當時中原地區的國家缺少禮義,因而褒揚他,這是因為宋襄公具有禮讓的風範。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宋微子世家〉後,司馬遷引用了孔子、春秋以及君子的話語,來為宋國的歷史做了一點說明。

首先是孔子的部分。面對唯我獨尊的紂王,微子選擇遠離,躲不開的箕子選擇裝瘋賣傻成為奴隸、堅持不斷勸諫的比干最終慘遭殺害。姑且不論這段內容是否符合實情,至少告訴我們面對所有挑戰的三種態度:遠離、放下,以及抱著必死決心死拚到底。至於對誰錯,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於自己的選擇,是問心無愧的。人生在世,面對任何挑戰,無論最終的選擇為何,至少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隨波逐流,我想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司馬遷提到《春秋》對宋國的批評,認為宋國的亂始於「宋宣公」堅持把君位傳給弟弟,破壞了原有的傳位系統,才讓宋國連續十個世代都出了狀況。

最後,司馬遷借君子的說法,肯定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作為。無論如何,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裡,大家都以「利益」為首要考量時,宋襄公堅持不偷襲對方,這點仍是值得肯定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曾提到,倘若宋襄公當下真的因為偷襲而擊敗楚國,即使真的可以成為霸主,也難以「服眾」。畢竟,宋國的國力有限,如果只能透過「奇襲」的方式,這樣的霸業也是難以長久的。

因此,看完司馬遷的評論後,我腦中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段話:「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所謂的「凡夫畏果」,是指一般人只看到事情最後的結果,然後就因為這個結果而開心或難過,但其實很多時候問題的發生,有它的「原因」。也因此,第二句話叫做「菩薩畏因」,這是因為菩薩看得比較更深入,知道事情的發生有它的「原因」,如果從這個原因去著手,或許就可以減少「惡果」的產生。

然而,其實只找出「原因」還是不夠的,很多時候這些造成「惡果」的原因,起於整個「系統」錯誤的緣故,因此才有了第三句話:「佛畏系統」。

那麼,春秋戰國時代的出現,是否與「系統」有關呢?當然有。當年周民族透過分封這種「武裝移民」的方式建立王朝,但這套封建體制的最大弊病之一在於「繼承」。雖然有規定讓「大宗」,也就是「嫡長子」繼承,但這往往會因為君主的個人喜好,或是各種原因,導致發生奪權的內亂。這不僅僅發生在宋國,其實之前的每個國家都曾經發生過。其次,所有的制度都沒有考量過「時間」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日漸疏遠下,即使當年親如兄弟,最終仍會形同陌路。因此,春秋戰國的紛紛擾擾,就在這個不完美的系統下出現。

最後,關於宋襄公在泓水之戰的行徑,雖然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但他堅持的原則,仍讓我感到佩服。即使在今日,我們雖然多少還是會訕笑宋襄公的行為,但如果聯想到工作上、求學中,我想我們還是會告訴後生晚輩:即使有失敗的風險,該堅持的原則還是得堅持。

以上,就是這一段司馬遷的評論給我的小小收穫。

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往下一卷內容頗為龐雜,字數超過一萬五千字的〈晉世家〉邁進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