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469《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01:老牌的沒沒無聞諸侯國!?
──────────原文──────────
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成王既幼,周公攝政,當國踐祚,召公疑之,作君奭。君奭不說周公。周公乃稱“湯時有伊尹,假於皇天;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假於上帝,巫咸治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般:率維茲有陳,保乂有殷”。於是召公乃說。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
惠侯卒,子釐侯立。是歲,周宣王初即位。釐侯二十一年,鄭桓公初封於鄭。三十六年,釐侯卒,子頃侯立。
──────────翻譯──────────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滅掉商紂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從「陝邑」以西的土地,都由召公主管;自「陝邑」以東的土地,由「周公」主管。當時成王因為年幼,由周公代他主持朝政,執掌國家大權,召公懷疑周公的作為,周公寫了《君奭》這篇文章。召公奭仍然對周公很不滿。周公於是說:
「商湯時有『伊尹』,他的功德感動了上天;在太戊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這樣的大臣,他們的功德感動了上帝,並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時,則有像『巫賢』那樣的大臣;在武丁時,就有像『甘般』那樣的大臣:這些忠臣忠貞能幹,為國家建立功勳,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
召公聽了這些話,才高興起來。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召公巡視鄉村城邑時,附近有一棵棠梨樹,他就在樹下審理官司,處理政事。從侯伯到平民都得到妥善的安置,沒有失業的。召公去世後,民眾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棠梨樹,不捨得砍伐,並歌詠著它,寫下名為《甘棠》的詩篇。
從召公以後,經過九代傳到「燕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厲王逃跑到「彘」,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時候。
惠侯去世,他兒子「燕釐侯」即位。這一年,「周宣王」剛剛即位。
燕釐侯在位第二十一年,「鄭桓公」才剛被封在「鄭」。
燕釐侯在位第三十六年去世,由他的兒子「燕頃侯」即位。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魯周公世家〉後,司馬遷寫的下一卷主題是〈燕召公世家〉。之所以寫「燕召公」,是因為「召公」與「周公」並列為周朝建立時的兩大輔臣。雖然我們大多只知道周公,對召公比較不熟悉,但從這段內容來看,召公的地位應該也很高,除了同樣都是「姬姓」,甚至還位列三公。特別是年幼的周成王剛即位時,「陝邑」以西的土地都歸召公管理,以東則是周公負責。
然而,仔細想想,「陝邑」的位置本來就比較偏西,靠近西戎的生活區,那麼召公管理的「陝邑」以西地區不就都是一片蠻荒地區嗎!?相較之下,周公管理的「陝邑」以東地區,不僅有東都「雒邑」,還有整片中原地區呢!所以雖然召公的地位看似與周公相仿,其實應該還是低於周公的。再加上周公代理年幼的周成王執政,這些應該都是同為宗室成員的召公懷疑周公另有企圖的關鍵。
直到周公自比是殷商的輔政大臣,表示自己是為了國家安定而這麼做,並沒有奪權的企圖後,才讓召公放下成見,好好一起為穩定周王朝而努力。
相較於周公的制禮作樂,還有東征平定管蔡之亂,管理「陝邑」以西的召公雖然沒有什麼豐功偉業,但就安定後方來說,仍有一定的貢獻。
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召公是否有前往他的封地──「北燕地區」呢?司馬遷在上一卷內容中,有特別提到周天子需要周公的情況下,把周公留在中央,而是派周公的兒子──伯禽前往治理魯國。但關於召公的部分,司馬遷並沒有這類的描述,甚至連召公之後的九代子孫是誰都沒有寫,直接跳到九代孫「燕惠侯」。相較於魯國每個國君都還留有名字,燕國國君卻連名字都沒有提及,更讓人對這個古老的封國感到疑惑。為什麼如此古老的封國,卻省略了前九代先祖的爵位與名字呢?又為何會把召公分封到那麼遙遠的「燕」呢?所謂的「燕」,應該就位於今日的河北省一帶,相較位於山東的魯國,感覺更為偏遠。
再者,相較於前兩卷的齊國與魯國國君都被稱為某某「公」,燕國國君卻是被稱為某某「侯」來看,更讓人對召公地位是否很高感到懷疑。司馬遷不僅省略了前九位燕國國君的稱呼,首次出現稱呼的這三位燕國國君也毫無事蹟可言,這個沒沒無聞的老牌諸侯國還有什麼值得紀錄的地方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