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万圣节喜剧:当“节日”作为大城市的反抗 一切的荒谬将被重新观看

歪脑
·
·
IPFS
万圣节是2024年上海最受瞩目的节日。2023年万圣节时,上海年轻人的狂欢人们仍然记得,而2024年它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有很多人好奇和期待——结果并不意外,上海有关部门如临大敌,也因为“禁止万圣节”而登上了纽约时报。

原文刊载于歪脑

文|小威尔逊
原文发布时间|10/31/2024

万圣节是2024年上海最受瞩目的节日。2023年万圣节时,上海年轻人的狂欢人们仍然记得,而2024年它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有很多人好奇和期待——结果并不意外,上海有关部门如临大敌,也因为“禁止万圣节”而登上了纽约时报。 

去年的万圣节狂欢地巨鹿路,在2024年的这个十月成为焦点。警方对它的封锁,事实上制造了一个新的政治景观:并没有出现“反对”,但是因为对“反对”的警惕,让“反对”显现了出来。

三年过后  :疫情不能再提  嘲讽更不可以

2023年的万圣节游行其实也有很多争议。一个来自体制的传统指责声音是:万圣节是西方节日,中国人不该有如此热情。当时,上海的一家官方媒体《解放日报》,还为年轻人过万圣节做了一点辩护,大意是:既然有文化自信,就不该如此狭隘。 

事实上,指责万圣节是“洋节”,或者据此进行反驳的人,都没有把握住2023年万圣节的精髓。

2023年的“上海万圣节”是独一无二的,它是疫情三年管控之后被压抑的年轻人自由和创造力的大爆发,以一种狂欢节的形式,展现出对疫情防控的反思(包括Cosplay大白以及各种防疫场景)。经历了2022年春天上海封城之痛的年轻人,以个人的姿态,重申了自由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其实也间接证明了,上海仍处在上一轮全球化的余辉之中,上海也仍然是一座世界性都市。

但到了今年,可以想见,即便没有禁止,上海万圣节也不可能重复去年的盛况,即便官方号召、组织,也不可能有去年的规模。这一年来,对热心于万圣节的年轻人来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疫情留下的伤痛,尽管依然存在,但必然不再那么热烈——这些伤痛,已隐藏到人们的血液之中。

但是上海官方显然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对今年的这个万圣节早早就如临大敌。10月中旬,网上就流传出一些“通知”,说今年万圣节不允许Cosplay大白的造型,进而,官方开始试图在网络上引导批判年轻人的Cosplay文化。到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上海的警方和城管,干脆直接封锁了巨鹿路。

这是对一个旨在“欢乐”的节日提前“禁止”。有趣的是,这种封禁反而成为一种提醒,让人们认识到万圣节就要来了!于是上海的年轻人反而创造出很多段子,例如“心中有鬼,每天都是万圣节”之类,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轻松而巧妙地讽刺了当局。 

结果非常好玩。这些天,很多上海年轻人去巨鹿路,不是游行,而是去拍照,去记录下警方如临大敌的场面。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和图片,有一些是写实的,例如一个扮演佛祖的人被警察带走。而另外的,可能是一种“创造”:比如有两位穿制服的人正在查看一家餐厅门口的大黄鸭吉祥物——有人问:连它都要抓走吗? 

对Cosplay大白的格外警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局真正担心的并不是“中西之争”或者西方文化入侵,而是对疫情场景的再现。事实上,如今的中国,不管是图书出版还是新闻媒体,在这个后疫情时代,当年盛极一时、连篇累牍的“防疫”,如今成为一种禁忌。 那三年所谓“伟大成就”,如今都不能再提。

在公开出版物中,人们如今已经开始用“过去三年”来代替“疫情”。在这种禁忌下,现的民间反而有无穷无尽的对疫情的反思和讨论。很多曾经的“清零派”,也开始意识到原来政策的荒谬。因为经济不振,失业率高企,很多普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民间回忆性疫情叙事,自带心酸和反讽——这就是真切的、有中国特色的万圣节氛围。 

对官方来说,防范万圣节上再现防疫场景,再一次证明:即便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也依然没有走出“管控”思维。在这个意义上,万圣节就像一种“病毒”,它是快乐的、反思的、人传人的,容易聚集性传播的。

对人们聚集在一起   以及“一起快乐”的防范

疫情管控的一个核心后果,是彻底清除了社会上的“群体事件”。 防疫思维的核心,在于“隔离”,让人成为孤立的个体,保持“安全距离”。排队做核酸的,虽然也是人群,但排队场景却让人想起犹太人当初的遭遇。 

防疫是卫生学,也是社会学。因此,防疫的失败,其标志就不仅是彻底躺平、放松管制,而是2022年底上海乌鲁木齐中路、北京亮马河的群体性聚集反抗。人们走向“广场”(马路),重新拥抱在一起,才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疫情防控的逻辑。 

如果把时间投向过去十年或更久,会发现当局过去最看重的“维稳逻辑”,就是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一个人的苦难、自杀,不会触动官方的铁石心肠,但是一群人走上街头,则意味着一个地方社会治理的彻底失败,会受到来自高层的问责。 疫情防控的一大“成果”,是城市彻底的网格化,当局可以把管控精准到每一个人,收集和掌控每一个人的隐私,从而制造恐怖,达到驯服个体的效果。

但是, 先是2022年乌鲁木齐中路的抗议,然后是2023年万圣节巨鹿路的快乐游行,都证明在中国的大城市,人们依然能够联结起来,相互伸出双手,而这在本质上就是对恐惧的克服。 

上海万圣节的奇妙之处,就是它是欢乐的游行,它本身不是政治反对,也没有政治诉求。它是音乐、舞蹈和充满创意的Cosplay秀,是城市的新戏剧——它的核心是快乐,是生命力本身的绽放。 但是对当局来说,这种“快乐”本身就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

在这个意义上,权力也更进一步,它不仅要封禁政治反对,也要封禁快乐本身。

在上海,过去两年发生过多起地铁安检人员禁止年轻人Cosplay造型进入车站乘车,这是一个隐喻:奇装异服本身是一种“不安全”。这不是肉体安全的审查,而是一种政治审查。

在苏州等地,发生过针对穿和服者的攻击。有时候是民间自发,有时候则是警方的行动。如果认为这仅仅是“仇日”,是民族主义的排外,其实不够准确。管控者或者持这种思维的人,大多时候分不清什么汉服、和服,只要它不是日常的,就是可疑的——这就是一种防疫思维的延伸。 

 除了对奇装异服的“恐惧”,还有各地对脱口秀的严密监控,所有公开演出的脱口秀节目,台词都要报批接受审查,文化执法人员坐在台下,监管演员是否严格按照审批的台本逗笑大家——他们试图把欢笑都管理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上海万圣节当然会受到重点防范:它既是大型群体行为,又充满了欢乐气氛,它已经和西方的宗教节日全无关系,是中国大城市自己的狂欢节——它就是新的政治。

当“节日” 作为大城市的反抗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狂欢节。最近几年,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官方重视,但是春节还是会陷入“要不要放鞭炮”的争议,而其它的节日,人们则聚焦于调休是否合理科学。 

尽管“爱国主义者”们希望传统节日的风头能盖过万圣节、圣诞节,但这种想法注定是徒劳。因为以春节、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节庆,本质上是一种农业生产系统,中国开始步入城市化和现代化,这种农业节庆系统自然就变得空洞,进而“失效”。 

城市需要自己的、有意义的节日,城市需要狂欢节。最终年轻人选择了万圣节和圣诞节。它是“洋气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都市的:陌生人而不是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快乐和释放,是对日常生活疲惫心灵的治疗。

有心人会发现,2022年疫情末的上海乌鲁木齐中路、北京亮马河和成都望平街的年轻人们,其实是以一种过万圣节的方式在表达自己。他们唱歌,他们跳舞,虽然也喊出了清晰的口号,却并没有任何组织性、计划性。 这将是以后大城市的戏剧化抗议以及反对形式。

中国人口已经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他们在城市中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寻求联结不仅是生命体的自然需求,也会发展为理性的自觉。荷尔蒙和日常生活压力的释放,音乐、舞蹈才艺的展现,以及对“安全的冒险”的渴望,都会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三年疫情对很多人都是挫折,当局更进一步把管控思维伸向普通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这不是结束。对社会联结的打压,摧毁了经济活力,而这种压力也在根本上动摇了各地的社会管控能力。当1600名河南警察去广东“执法”,搜刮民营企业的财产,这也意味着社会出现巨大的真空。 

上海可以没有万圣节,但是杭州还是出现了——不让在巨鹿路,人们会出现在其它“路”。2024年完全禁止,但2025年还会再来。说到底,你无法永远、彻底禁除快乐。实际上“笑声”越来越多了。段子、梗会以各种形态出现,构成对主流叙事的瓦解。

当然,它还不是建设性的,没有构建新秩序的能力,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真正的“交锋”。即便都是孤独而分散的个体,人们依然能够通过笑声联结起来。 当人们说今年上海万圣节最显眼的Cosplay秀就是警服时,“万圣节”就是无法禁止的。只不过表演的人换成了警察,而注视者变成了来拍照的年轻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的反转呢。一切荒谬的东西都会被观看和嘲弄。

歪脑网站
歪脑Instagram
歪脑Youtube
歪脑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歪脑歪脑是为讲中文的年轻一代度身定制的新闻杂志。歪脑以鼓励独立思考为本,力图为观众读者提供另一种看世界的眼光。歪脑欢迎坦诚的对话,希望建立起一个多元、真诚、安全的线上社区,碰撞出无边界的知识江湖。 www.wainao.me
  • Author
  • More

加拿大移民政策大转弯 :“工作、留下”的宣传语 与“留子”们刚毕业就遭遇的坚硬现实

“自愿”996加班还是“被迫”5天8小时 ?中国新能源车企工人的无解难题

法国退休改革五年来深陷“废除”风波 映衬中国社会无法讲述的“B面”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