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呂嘉俊
·
·
IPFS
·
宏觀地看,香港老店有其特殊的價值和歷史意義。只是身在此地,生活有時很無力,看著過去的東西在流失,老店結業,重開,一輪熱鬧過後,明天好像一模一樣,一切如常。近年,民間對舊物的保育意識是有所提高,卻往往敵不過一頭更大的猛獸,吃掉我們的過去,甚至是未來。
近 10 年每有老店結業,即有市民蜂擁而至,這代表港人珍惜從前的事物嗎?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近 10 年我們常遇到相同情況 —— 老店宣佈結業,市民惋惜,繼而蜂擁排隊光顧,拍照留念,令店家不勝負荷,累壞了,最後在忙碌中落閘,眾人依依不捨,哀香港已死,竟然連一個老招牌都留不住…… 當傷逝未完,忽然傳來消息,有資金注入老店,未來將會在其他地區重新開幕。

另外有些情況是老店無聲結業,數個月後,有同名店舖重開,並在多區設有分店,但無論外觀和食物,都跟本來模樣大相逕庭,似集團式經營,令人疑惑,這招牌到底是否跟從前一樣?

分析這現象前,或者先了解香港老店是如何產生出來。這句聽起來像廢話,時間過去,店舖不結業,不就成老店嗎?由二次世界大戰前到文革,中國社會一直動盪,不少人走難到香港避禍,有些帶著資金,有些藏有手藝,有些身無長物,就只一身勞力,有些孑然一身,惟有腦筋靈活…… 別少看走難這回事,它是一場鬥智鬥力的考試,一部考驗人能力的入閘機,你要不有聰明才智,要不有堅定意志,你總需有些個人能力,方可排除萬難,平安來到香港,落地生根。如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形容,當時的香港根本是個江湖。

那麼多有能力的人聚在彈丸之地,註定行行出狀元。當時香港百業待興,本來在大陸經營餐飲的,帶來資金,在港繼續本業。有些人身無分文,也幹起飲食業來,畢竟做小販賣小吃,門檻低,易入行,且有一定生意。他們各自用自己所長,創造出一套價值。靈活變通的,會自製獨一無二的食物;身懷絕活的,可煮出驚艷好味道;吃得苦的,能困在廚房頂住悶熱爐火。一個一個人,日復日,年復年,因緣際會建構出所謂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這套文化上承傳統,像廣州傳來的粵菜精神或豉油西餐,配合自家創作,如奶茶、蛋撻、煲仔飯、車仔麵,加上經濟起飛,政局穩定,令香港一度成為亞洲美食之都,一個個招牌平安地,流傳了數十年。

香港人創造了很多特色的食物,全世界獨一無二,應該好好保存。
現在香港民間對舊物的保育意識提高了,但這會太遲嗎?
我們有時會忽略了飲食文化,畢竟它不停轉變,難以有系統地保留。

閱讀更多:呂嘉俊: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