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一定有两个面——一起心理干预缺席的自杀热点事件

女匿名者
·
·
IPFS
本文与自杀议题有关。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自杀想法,请拨打所在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当地报警电话。如果你不愿打电话,可用你熟悉的语言搜索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本文与自杀议题有关。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自杀想法,请拨打所在地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或当地报警电话。如果你不愿打电话,可用你熟悉的语言搜索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

简单聊聊这两天的热点问题。

一位患有红斑狼疮20余年的43岁中国女士在父亲陪同下到瑞士去,在当地某民间机构协助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瑞士期间,她连续十余天面向大众发布了倒计时视频直播,解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她的选择和分享引发了中文网络社区的大量关注和讨论。

老规矩,不评价她的个人选择,评价一下社会反响中欠缺的常识。

第一:在发布任何跟死亡相关的公共事件的同时,应当为受众提供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的公共信息。

在英语世界,任何公开死亡事件——社交媒体讨论、新闻报道、公开悼念等等——一经发布,都会由发布者或平台在网页显著位置附上“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有自杀念头,可以联系XXXX(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实时联系方式)”的提示。这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公共伦理:人们应该在翻开主动死亡议题这枚硬币的一面——新闻报道、公开悼念甚至逝者自述——的同时,接触到硬币的另一面——心理危机干预。人们应该有机会知道或注意到:有专业机构在坚持研究和应对这类议题,有专业人士对这类议题有经验——在还活着的人中,他们是最有经验的。

这样做意义何在?从受众角度考虑,这可以扩大所有可能作出类似选择的人的知情权,减小他们在获取足够信息前作出选择的风险;从发布者角度考虑,这样做可以避免潜在的“鼓吹、教唆他人放弃生命”的社会指责、法律风险乃至心理负担等负面影响。

第二:在“彻底不治”和“脑死亡都要治”之间,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绝症和慢性病是不同的概念。

保守治疗、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协助自杀、安乐死是不同的概念。

以下两种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种是重症患者本人,与医生、护士、心理学家、营养学家、药剂师及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全面医疗团队合作,以受尊重、可理解的形式获得全面信息之后,作出的选择;第二种是重症患者配偶或子女,通过与个别医生的有限接触,以不受尊重、不适应患者认知范围、不考虑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形式获得单一维度信息之后,作出的选择。

第三:生死观是一个复杂问题,除了个人经验以外,至少还涉及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于这类存在大量研究和前人经验的问题,只通过反刍自身体验、寻求轶闻证据等途径获得的知识终究是质量水平偏低的。一昧沉迷于自己的念头不叫思考,那些宣布自己实现了科学与神学的统一的终极“理论家”就是这样发明“知识”的。

希望我们的社会存在更多的常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