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崩樂壞,天地不仁?

生春走青
·
·
IPFS
·
寫在深圳日籍學童瀋航平同學通學途中路遇兇徒遭刺身亡這日,在普通市民的良善、受害人家屬的克制、極端民族主義的仇日情緒、和自上而下的言論封鎖中。

過去一年目之所及極端惡性事件變多,很可能不是錯覺。病毒的傳播最終有所收束。但資源的消耗,心態的擠壓變形,並非可以自動回彈的。

即便我的工作就是去理解、支持人的情感和內在動機,我也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恨,驅使一個人將冰冷的刀刃刺向尚不知世惡道險的稚童。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淡漠,能在這樣的禮崩樂壞面前無動於衷。

華夏-漢文明的道德基礎在孔子,在周公的「禮樂治國」。是君子的自我修養和約束,讓一個國家走出「政教合一」的必要性,不必再仰賴「神」或「天意」。

儒家思想和禮樂制度當然也有其局限和弊端,拿出來說並不代表我全盤認同,但仍然無法否認它在文化傳承中的顯著性(significance)。

既然說愛國,既然說民族情緒,憑著中華文化賦予我的身分認同(和政治立場無關),我認知中屬於漢民族「正人君子」的底色明明是「恕」與「仁」?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是「克己復禮。」

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草草頓筆。不免會想,這些自以為深明大義的人,真的讀《論語》嗎?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生春走青阿詩,紐約州註冊心理諮商師(MHC-LP),供職於州內某高校心理諮詢中心。關注神經多樣性、障礙正義(Disability Justice)、去殖民視角,以及基於神經科學理論的複雜創傷工作。業餘時間喜愛舞蹈、攀石與寫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上海沒有太平山

「瘋狂」,之為一種處境

傘外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