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奶油麵包
IPFS
因為沒有經歷過真正物質缺乏的年代,所以並不純然是對於「好東西」的嚮往;然而從一個2元到一個20元,倒也不是一段短暫的時間。
然而,無論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只要在買得到台式麵包的店裡、而且需要找一種能同時滿足口腹和懷鄉欲望的食物,奶油麵包大概是沒有其他東西能夠取代的選擇。
走進台灣任何一家麵包店,除了以純洋風自居的烘焙屋之外,大概很少沒有這種要用「苦~利姆」來稱呼,才抓得到感覺的款式;雖然各店做出來的高下水準往往有天壤之別,但那種柔韌的外皮包覆著甜膩奶油的口感,恐怕很難令人不愛。
有趣的是,這種麵包在商店街上、標榜純日式、走高價位路線的店裡,可以找得到價格是兩倍、甜度是兩倍、奶味也是兩倍的版本,但吃著吃著就是沒有那種來自鄉下麵包店、來自黑漆漆烤盤、來自老闆娘親切笑容,雖然廉價、但卻帶著記憶的溫暖。
當初用橘紅色「果醬」(?)來標示奶油內餡的方式,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但只能說是創意十足。
不管裡頭的奶油好不好吃、麵包新不新鮮,眼睛裡看到的的一圈橘紅、再加上對於奶油難以遏止的想像,總是令人沒辦法就這麼走過;即使真正吃到的時候跟想像中有落差,心裡也會想著為它開脫:
「啊,也許因為買得不是時候吧。」
「也許這家的口味就是這樣‥‥」
奶油麵包,總是這麼令人難以苛責。
考證時間
台灣常見的圓形包餡麵包,起源可能是日本;據日本人自己的說法,這種「クリームパン」的形式始於明治7年的新宿中村屋。
(本文原寫於2017年8月31日。幾年過去,常見的奶油麵包又已經遠超過20元一個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