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见的外卖骑手

浅表性设计炎
·
·
IPFS

今天《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刷屏。这么长的文章有这么高的阅读量令人惊讶。但细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文章中提到北京Skp拒绝骑手进入商场取餐,连站在门口都不行。这件事被曝光后还上了热搜。大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对外卖骑手的歧视,也有一部分支持者觉得,禁止外卖骑手入内是维护顾客利益,让顾客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摄影/林振东


通过区隔划分出我们和他们,这种态度我们可以在很多事情上观察到。例如2017年驱逐事件,或者是许多城市推行过的棚户区改造,或者个体户聚集经营“乱象”被取缔或整改。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觉得混乱或无序就是有碍观瞻,而应成为不可见状态?为什么可见之人或可见之物必须处在一种整洁、有序、得体的状态?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城市就被视为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城市的发展就像细胞或者生物一样,其内在元素都是相互联系和有序的。这种统一的图景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当代的城市规划学正是基于这种理解,发展出了各种蓝图式规划、总体规划,都是在一个预设图景的指导下建设城市。

 后来有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了不同看法。德国历史学家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到了“假晶现象”。他认为,城市就像矿物一样,在生成过程中,不同质的相互叠压、混生、杂糅,形成了看似同质实则复杂的假晶结构。在城市中,景观公园和垃圾处理厂,宽阔马路和下水道,别墅区和城中村等异质物都是同时存在的。

这一观点实际上打破了“统一图景”的美好设想,城市是多元混生的,不符合统一图景的人、物、景不可能被清除或改造,只是被迫隐匿的更深更不易察觉。

 这两种不同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被吉登斯进一步归纳为城市“前台”与“后台”区域。前台区域就是经规划、设计、建设出来的空间,如道路、地标、节点等。而后台就是不希望显于视野或不为人知的空间。

 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维持这种互相分离的关系,是通过某种封闭性来实现的。

占据前台/中心的人掌握对资源的控制权,会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封闭——例如古代通过服装,而在现代,则是通过以保安为象征的“总体制度”——维持自身与后台/边缘的人的距离。

后台空间,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被有意的忽视了。正因为他们的不可见,中心与边缘进一步分化。


 传统城市研究都集中在前台区域,是一种对物质的静态研究。而这篇详细分析了外卖骑手的文章,重点关注后台群体与前台之前形成的复杂关系。对“活的”社会关系、动态的后台区域的关注,会带来对“混乱和无序”的新的认知。

并不是因为充满了混乱、无序、挤压、碰撞的空间看起来有多么美丽,而是只有破除原先的遮蔽,让原本不可见的重新被看见,我们才能更接近完整的存在。

向真实更走进了一步,甚至将同情心提升为良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