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27《史記》卷五〈秦本紀〉19:大臣們到底期望什麼樣的人當國君呢?
懷公四年,庶長朝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靈公,懷公孫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十三年,城籍姑。靈公卒,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塹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鄭。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彊,奪秦河西地。
──────────────────────
延續著上一段的內容,來到秦懷公的時代,但這位懷公在位第四年,卻發生庶長「朝」和大臣一起圍攻他的窘境(庶長朝與大臣圍懷公),最終懷公選擇自殺。懷公的太子名叫「昭子」,由於早已死去,因此大臣們就擁立太子「昭子」的兒子,也就是秦懷公的孫子為君,這就是「秦靈公」。
關於秦懷公為何僅在位四年,就遭到大臣圍攻而自殺?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資料來解釋。但懷公死後,雖然太子早死,但大臣仍舊擁立懷公的孫子繼位,可見秦國大臣並沒有篡位的企圖。相較於東方的晉國後來遭到三家大夫取代、齊國遭到田氏篡奪,秦國大臣似乎比較「單純」,只願意扶植一個年幼的君王,也不願找其他宗室來繼位,甚至也不敢取而代之。或許,這就是秦國相較於東方各國,比較「原始」的一面吧!?
以此思路來推測,秦懷公被逼自殺,會不會是因為不符合大臣們的期待?!大臣們最終選了懷公的孫子繼位,而沒有考慮懷公的弟弟或是其他兒子,是否是因為國君年幼更容易控制?!這些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言歸正傳,秦靈公在位第六年,晉國在「少梁」修築城邑,秦軍派兵前去攻打晉國(晉城少梁,秦擊之),或許是因為晉國這個舉動會威脅到秦國的緣故吧?!
秦靈公在位第十三年,秦國也選在「籍姑」這裡築城(城籍姑)。這一年,秦靈公去世,但兒子「秦獻公」未能繼位,而是由秦靈公的叔父「悼子」繼位(子獻公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這就是「秦簡公」。簡公就是當年早死的「昭子」的弟弟,也就是那位自殺的「秦懷公」的另一個兒子(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
換言之,當初秦懷公被逼自殺後,雖然太子早死,但大臣們卻沒有選太子的弟弟繼位,而是選擇太子的兒子繼位,除了可能是為了遵循宗法制度之外,或許也是因為考量到國君年幼比較好控制吧!
另一方面,秦靈公當年以「上一任國君的孫子」的身分繼承王位,後來僅在位十三年就去世的情況下,他的孩子年紀應該也還小,所以才會無法繼位吧!
總之,接下來是由秦靈公的叔父繼位,這位秦簡公在位的第六年,第一次規定官吏須帶劍(令吏初帶劍)。這一年,秦國也在洛水邊挖了壕溝(塹洛),並在「重泉」這裡築城(城重泉)。
這裡補充一下關於「帶劍」的部分,根據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的補充:「春秋官吏,各得帶劍」,可見,「帶劍」是種身分象徵,一直都是中原地區各國官員的標誌。但是,秦國直到此時才引入這種「帶劍」的規定,或許是因為秦國終於有相對應的熟練「鑄劍」技術,才可以讓官員也能「帶劍」吧!由此更可以看出,相較於東方諸國,秦國是比較原始落後的。
最終,秦簡公在位十六年後去世,由兒子「秦惠公」繼位。
其實在上一篇中,也曾經出現過一位在位僅十年,卻沒有什麼事蹟可以記載的秦惠公,當時還特別引用了《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秦惠公元年,彗星見」來說明這位秦惠公的一生似乎除了出現彗星之外,沒有任何可以記載的事蹟。
此時,秦國又出現了另外一位諡號也叫「惠」的國君,可見秦國已經慢慢地邁向「元老級」的諸侯國,才會讓「諡號」出現重複吧!?因此,如果以歐洲的封建來看,這位應該稱為「秦惠公二世」才合適。
言歸正傳,這位「秦惠公二世」在位第十二年,兒子「出子」出生。
隔年,也就是「秦惠公二世」在位第十三年,討伐蜀國,攻取了「南鄭」地區(伐蜀,取南鄭)。同一年,「秦惠公二世」去世,由兒子「出子」繼位。
但這位「出子」才繼位兩年,秦國的庶長「改」從河西迎接秦靈公的兒子「秦獻公」回國,並擁立他為國君(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接著,他們殺了「出子」和他的母親,並把他們的屍體沉入深淵(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
由於這一陣子秦國頻繁更換國君下,導致君臣之間關係不協調,所以隔壁的晉國國力相較之下強大起來,便奪去了秦國位於黃河以西的土地(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彊,奪秦河西地)。
也許各位會看得有點錯亂,所以就整理一下這一段內容中的秦國君王譜系:(數字代表即位順序)
1.秦懷公→(兒子)昭子【早死】→2.(兒子)秦靈公→6(兒子)秦獻公
→3.(兒子)秦簡公 →4.(兒子)秦惠公→5.(兒子)出子
簡單來說,秦懷公自殺後,由於兒子早死,所以由孫子秦靈公繼位。但後來秦靈公去世後,因為兒子秦獻公年紀太小,所以由叔叔秦簡公繼位。但這位秦簡公卻沒有把國君的位子還回哥哥「昭子」的後代,而是繼續把王位傳給自己兒子與孫子。這個舉動最終引起秦國大臣不滿下,才出現文末的政變,迎回了昭子的孫子─秦獻公。
至於大臣們為何非得迎回獻公?或許真的就是因為很在意秦簡公當初沒有歸還王位吧!也或許是這位「出子」有些地方得罪了大臣,才導致大臣以此藉口迎回秦獻公。
總之,此時已經進入戰國時代,秦國卻陷入內亂當中,導致國力相對較弱的情況下,這個老牌的諸侯國該如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生存,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心得。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