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NGO與顏色革命

祈霽
·
·
IPFS
·
Helping or Hurting

原文作者: Arun Shrivastava彙整

我想身為一位想了解什麼是國家敘事(national narratives)的個人,不得不說這本《NGO與顏色革命》或許是蠻適合做為切入理解國家敘事的範本,特別是了解俄羅斯的國家宣傳方式,或者說反美國家的敘事好像也可以。

但上述也並不表示書中的觀點皆不可取,畢竟從非歐美角度來看跨國NGOs對當地的影響,更能提醒我們應該審慎評估外部援助的距離,與反思對當地政治、經濟的好壞其實是更重要的,畢竟這些跨國NGOs就是準備要改變什麼才會決定投入大量的外部資源,所以必定會造成影響,而如果可以我們也應該減輕負面的程度。

回到書籍,首先,這是一本在臺灣2017年出版的書籍,主要作者群來自印度、俄羅斯與日本,其中俄羅斯籍佔大多數,但是書中前後卻沒有任何關於外文版權的聲明,甚至還沒有明確的譯者,只有彙整的編輯柴曉明先生而已。我也找了英文書名也沒找到出版紀錄,但也可能是因為原書是以俄羅斯文出版,而我也不會俄文所以沒有找到相關的紀錄。尤其,書中前言卻難得會摘錄每章非常詳盡的彙整,還是會讓我覺得另有目地,所以我可能會較聚焦在書中想談論的事情而不是內容細節,但也言盡於此。

全球治理

在2022年的今日,比起2017年,我們更能體會到全球傳播媒體在我們背後的拉扯。過去儘管社群媒體的普及率不比現在低多少,但是在我們在使用上更多的是把社群媒體做為平常相互嘻笑打鬧的平台,而不是認為平台應承擔當前矯正道德義務的責任。

但是在我們見識到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LLC)涉入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看到極端主義份子透過社群平台拉攏入團,也讓我們注意到全球傳播練並不僅止於景點打卡、貼貼美食照這些簡單平常的功能而已,傳播更包含資訊背後的思緒與平台本身的立場,特別是傳播媒體做為全球治理的橋樑甚至是手段時,我們應能更清楚的深入其背後遮掩的意識形態。

全球治理體系除了包含傳播媒體外,也包括各國政府、NGOs彼此間的合作、社會/公民運動的聲援與全球資本市場下的跨國公司。彼此之間適切的宣示維持國際秩序的重要性,同時也為了保護跨國貿易的流暢與最大化自家利益,這也是近年烏克蘭戰爭與美中貿易戰觀察到最明確的。

一般而言,分析全球治理會區分為背後是由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行為),還是非國家行為,民族國家包括各國政府、政府間組織與其國際建制;非國家行為包含非政府組織(NGOs)、資本市場、跨國公司、媒體與公民運動(例如環保、反貧窮...等)。

但是越深入分析,會發現這兩者在理論上看似劃分明確的關係,在實證上卻不是如此鮮明的一分為二。例如觀察美國公司或NGOs,一定帶有與新教相近的工作倫理,基督教派的節慶文化特色;自臺灣創立的組織,多少會保有中華文化的習俗,與臺灣政府較為親近的關係。

所以在《NGO與顏色革命》書中質疑這些跨國NGOs是在追求西方價值與國家利益還是普世價值與人民福祉時,實務上還真的分不開兩者的差異。畢竟以美國為首的這些非政府組織們必定容易先入為主的奉行西方為主的價值,但真正的問題應該是,追求西方價值與利益時是否違反普世價值與人民福祉?但書中的國家敘事方式卻避而不談。

所以回到全球治理的問題,可以見得各國政府都想擴張自己國際建制的規模與地位,顯然出本小書,並不失為一種宣傳自家政府的方式,特別本書並不是一本專書,而是六、七篇批評相似主題的文章的集合,這些文章不管在網路上或是實體出版,我們都應該再三思考這些資訊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疑問與反思:

  1.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全球治理體系,所付出的成本至少包含什麼?
  2. 制度的建制多少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但當前交易成本的代價除了金錢,我們還付出了什麼?
  3. 我們有必要區分西方價值與國家利益還是普世價值與人民福祉二者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