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给汉族留下了什么(第十七次)

Saturn
·
·
IPFS

深度好文分享 “满清给汉族留下了什么” 。21年在知乎上看到保存在QQ空间的,被腾讯标记为敏感信息。原文应该早被知乎删了,忘了是哪位大神创作的。

满清给汉族留下了什么(第十七次)

( 原创,版权所有)

(谢谢满遗老遗少们,这篇文章能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说明我的劳动没有白浪费。这篇文章第17次重发,我把每一次重发都当做是枚小勋章。就像我之前说的:无他,仅愿以微弱声音为我汉族呼喊一声。)

(敬告:这篇文章以史为鉴,是对满清那个腐烂至极,遗毒奇重的封建王朝展开批判的,如果有人想拿着今天社会主义好的民族政策替满清那群凌驾在人民头上的僵尸招魂,拿今天的好来粉饰封建社会那群僵尸的,请圆润的离开)

满清入主中原后,吸取女真部元朝很快灭亡的先例,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目的的摧毁,以达到禁锢民心、巩固满族统治、巩固清朝的统一。清朝统治者的做法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清朝国祚自皇太极建立大清,享国276年,历经11帝。(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如果算上他是12个皇帝,享国296年。)清朝摧毁了那些汉族文化呢?清朝又给汉族留下哪些难以割除的恶瘤呢?

“剃发、易服、恶居”,消解汉族和其他民族传统及文化

一、剃发令。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们发布了“剃发令”,让关内各个民族效仿满族的发式。不过刚刚入关,全国的局势不明朗,又遇到汉族的不满和抵抗,这一政令随即取消了。(清朝初期是金钱鼠尾发式)

1645年,清军消灭了南京的南明政权,多尔衮又想实行“剃发令”。此时发生了一件事情,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员孙之獬(现在山东淄博人),率先效仿满族发式,自己剃发留起了辫子。上朝时,满汉大臣是分列的,服饰发型也不一样,孙之獬来到后出了问题,满族官员认为他是汉人应该列在汉族官员的行列,汉族官员认为孙之獬剃发易服了,不属于汉族官员行列。孙之獬被满汉官员共同羞辱了一番,他气不过,于是上书要求满清通知区域的各个民族剃发易服。多尔衮从更高的政治角度观察剃发易服问题,同意再次推行“剃发令”,随后又推行“易服令”。以“剃发令”最为严格。

“剃发令”严格规定时间,接到政令的10日内完成剃发。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将时间缩短为3天或者1天,结果导致大范围汉族的反抗。著名的反抗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但以上大大小小规模的反抗均以对汉族的大屠杀手段强行告终。

二、易服令。“易服令”是指要用满族的传统服装强行替换华服的行动。其实茹毛饮血的种群并无成规的服饰系统,满族的服装主要来源是蒙古族、汉族等服装的融合,形成所谓满族的特色,加上出于对汉族文化的担心、仇视和歧视,遂强行以蛮服替换华服。有几年唐装很流行,甚至某次APEC会议上元首们各有一套,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但其实衣服丑到土里,也不是华服,那根本就是满族服饰,借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之名,李代桃僵,死灰复燃。这种手法不仅限于服饰。

三、丑化居住环境。清以前中国历代建筑均有特点,但无不以华贵庄严、美轮美奂为要义。从现存的官方颁布的规范考察,宋朝《营造法式》,李诫着。全书三十四卷,其中关于样式制度者,有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道帐之形制、瓦作制度、彩画作制度,此外尚有估工算料等方法。最后更附以壕寨、石作、大木、小木、彩画、雕作等图样焉。无不结合功能及美学,华贵庄严、美轮美奂。试想一个人居住在那种房屋、院落和城市之中,日复一日的被美和庄严潜移默化,是多好的感觉。这就是建筑营造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尊重。

而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是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清式殿阁之柱额梁枋等均以生硬之直线直角构成,其屋盖陡峻崇高,而檐下斗拱,则纤小繁缛,故其轮廓结构,均不若宋式之生动豪放及自然,盖各部所定规则,成为固执之尺寸问题,已有若干与先前结构部分之适当比例脱去联系也。清朝建筑意使居民住处遮风避雨即可,在一个只强调功能性的房屋、片区和城市,人们自然不会在意干净整洁,和牛棚马厩一般,如牲口般活着就行,这也是满清统治者的真实意图。

这一段的结论主要是讲有建筑风格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也很好理解,譬如国外的黑人聚居区、譬如巴西的贫民窟,如果一个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的话,他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文明程度,甚至卫生程度都会受到影响。之前有个网杠非要从建筑技术角度和我做辩论,说清朝继承明朝风格,该网杠他非要我删掉这段,所以我有两点需要做一个澄清。

一、这部分我引用的主要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我认为已经能说明结论了,现在看来还需要说明一下。首先建筑技法不是建筑的全部,譬如风格、以及发挥的功能和影响,都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众所周知,满族是渔猎民族,他本身没有很高的文明和建筑知识,那么他入主中国以后颁布了他的这个官式范例,其中技法一定是偷师汉族的,但是产生的风格却一定不一样。打个比方,我们去过乌鲁木齐或者拉萨,看他的包括现代建筑,大家都觉得很有民族特色,那些技法很简单,就是钢筋混凝土,就是砖混结构或者是框架结构,和内地的一样,但是他仍然产生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建筑它本身还包括外观的处理等等。所以即便是典型的明朝建筑故宫,他装饰外墙上的文字都可以增强庄严感,和清朝在文字旁加了非常扭曲的满文而产生的这个美感,结合整个建筑,风格都会不一样,都会有高下之分。

二、那个网杠非说是满清的技法全部源自明朝,所以我这样说满清建筑实际上就是在说明朝,甚至说我恶意栽赃清朝。同样的建筑技法,我刚才举例了拉萨和乌鲁木齐,他仍然会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美感,而满清恰恰是把美感的一部分去掉了。我也跟他说,如果拿清中期典型的民居风格和明中期典型的民居风格相比会更科学,但是这里面又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满族的文化既有寄生性又有恶毒的阉割。明朝中期典型的民居建筑及其风格和我们汉族的文字、文化一样,在清朝的时候他借你的外壳都进行了恶意的篡改和阉割化处理并形成清朝文化风格,所以到了清朝时就已经很难找到正统的明朝民居及其风格,明朝的民居风格呈现的整体文明程度、卫生程度、美学程度这些东西到清朝都被恶意阉割了,剩下的只有外壳和脏乱差、对人毫无尊重的民居环境风格了。至于讲到官方的建筑,譬如宫殿,满族就没有自己的东西,你怎么比呀?

三、所谓官式范例,就是建筑范例,网杠他说是官式范例是讲的官府的东西,对民居没有约束。这一点我提出来就不多解释了,官式范例对民居没有约束吗?呵呵,我想你要洗地的话还是要认真洗。

“文字狱”和禁毁图书。为了禁锢汉民族的思想,清朝统治着大兴“文字狱”,主要方式是对抱有反清思想的人进行肉体消灭,对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图书进行有目的的销毁。

一、著名的文字狱。清朝的的文字狱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别厉害。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庄廷鑨《明史》案。这个庄廷鑨是个瞎子,不过古代左丘明做《左氏春秋传》,他有钱就请人做了部《明史辑略》。不过里面将满清统治者称为“夷寇”,本来出版后也没有什么事,这时一个官员吴之荣想利用此时敲诈一下庄家,不过没有得逞。他居然告到了北京鳌拜处,从而掀起该案,一时间写书的、印书的、卖书的、买书的纷纷被牵连,处死了一大批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案。这时乾隆时期的案件,徐骏(顾炎武的外甥孙)又一次在晒书的时候,风刮动书页,于是作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的诗句,他自己也记录了下来这样的诗句。到乾隆43年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他被处斩了。在这三朝时期的文字狱还非常之多,除直接禁锢汉族民众反清的思想外、更是为了矮化、愚化汉族文明。

二、编着《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禁毁图书和恶意篡改图书,强行灌输阉奴文化的过程。清朝统治者编修《四库全书》看似不错,但是它是有目的的禁止、销毁,对以前的历史典籍销毁了不少。对没销毁的书籍则对关键思想进行恶意删减或篡改,把汉族文明和汉族精神彻底阉割篡改成阉奴文化(阉奴文化一词是我的独创,这些年我一直在网上普及这个词语),满族统治者这种反文明的做法破坏力之大,并随着时间推移,隐蔽性欲强、后果愈不可收拾,以至于现在要单纯的恢复汉族传统文化基本上做不到。

1、禁毁图书统计。根据王彬等主编的《清代禁书总述》统计,仅仅是收录的就有3236种图书,现在只能看到书名,内容绝大部分已经不知道是什么了。清代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修《四库全书》的过程就是销毁和篡改书籍的过程,它和明朝的《永乐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永乐大典》是收集整理图书并以传世之用。

2、销毁明代宫廷和各部档案。清军入关时期,明朝宫廷和各部档案还是比较齐全的,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的档案进行有目的的销毁。目前我国存有的明朝档案有3000件,清朝销毁的估计超过1000万份明朝档案。保留下来的一些档案也被清朝统治者恶意篡改了不少。

3、蒙古和满族档案的销毁和篡改。清朝统治者不仅仅对明朝的档案销毁篡改,对蒙古和满族自己的档案也进行销毁篡改,凡是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都进行了系统的、虚假的美化处理。

全方位的极端歧视性民族政策

清政府主要为满族成员,所以整个清朝时期的统治都对汉族具有很大的排斥性“轻汉”的思想在清朝时期根深蒂固,当然在处理与汉族关系的政策中都带有歧视性。民族关系的歧视政策在官吏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明显的体现,清朝统治者在表面上宣称地位平等,满汉一家,但是在事实的操作中却不然。例如,清廷内等级较高的官员大多都为满族官员具有真权实力,可以在皇帝之下,呼风唤雨,只手遮天。而与此同时,仅有的汉族官员在真正的机构中,并不能发挥出很大的作用,只是皇帝用来彰显自己英明的一种方式,汉族官员没有真正的大的权力,更得不到皇室家族的信任和重用,反而会削减、弱化汉族官员的权力,即使是在满族官员面前也是低人一等,受到他们的排挤和控制,在现实中空有其名而已,据统计,清政府各旗官员占87%,汉族官员占13%。

清政府的民族歧视政策还表现在对满族官员的偏袒和维护上。满族官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做出更多贡献,譬如,握权在手的他们在鸦片战争中也没有发挥出保护国家的职责,其中清廷的高官奕山、奕经、琦善等昏庸无能,手握重权却是胆小如鼠,得到皇帝的百般呵护却不愿为国家付出自己的血汗,在战场的溃败不堪,并没有激起他们奋勇抵抗的决心,而是畏敌不前,不断对英军进行妥协退让,并且不断建议向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歧视性的民族政策让满族官员更加嚣张,更加不负责任,同时也打击了汉族官员和汉族人民的抵抗积极性,对鸦片战争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以上还仅仅是官场上的歧视,实际上满族的民族政策歧视等级很复杂。不仅仅是满蒙部族歧视、压迫其他民族和以汉抑汉的策略。对一些更小民族,譬如西南、东南各族等,满族也是利用汉族来进行压迫式统治,这样一来既避免矛盾直接对向满族,也为汉民族四面楚歌从而反向抑制汉族生存空间和权利留下机括。以至于这个被恶意挑拨的民族间的误解到今天仍是误解,没人澄清。甚至更有人添油加醋、火上浇油,譬如满族同乡会等境内外组织。(以汉抑汉观点是我的一个独立发现观点)

另,网上有人说雍正取消贱籍是民族平等的象征。实际上贱籍这个东西汉族早都取消了,是由蒙元又恢复的。明朝呢也没有认真执行,但是有一条,明朝对东南地区的回族实行了世代贱籍。为什么实行?大家心里都有数。这些回族宋朝的时候进入中国东南,中国人对他们怎么样?元朝的时候这些回族做了什么?屠杀了多少汉人?所以朱元璋定这些人为世代贱人在当时是对的。雍正取消贱籍,我猜测不外乎两点:1、在他眼里除满蒙同盟外,其余人都是贱人;2、另外一个最阴险的目的,就是取消这些回族的贱籍,从而进一步孤立汉族。(此观点又是我的一个独立发现观点)

人口与疆域现在讲到满清的人口和领土的时候网上也流传着诸多以讹传讹的谬论。

一、满清疆土的谬论。很多人张嘴就说满清给我们留下13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也不管实际行政控制是多少面积,从康熙开始割出去多少?租出去多少?反正就理直气,比如:

1、很多人讲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全是满清给留下来的资产。如果你告诉他,新中国这些领土的取得是我们革命先烈用枪和血打下来的,不是谁白送的,包括香港、澳门租界也是我们强势收回的。他们接着立马会说,如果没有满清留下的依据,共产党是没有理由打下来的。那我就想问问:俄罗斯之于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直至海参崴等领土,他们的依据是什么?是哪个沙皇留下的?所以,新中国的领土跟满清毫无关系,全是我们的先烈浴血奋战,用生命换回的江山。

2、喜欢拿满清领土和明朝相比较,以示满清的厉害。这个时候他们又不讲满清领土依据是明朝留下来的啦,又全成他们自己打下来的了。这里面荒谬的点在哪呢?首先,满清的领土是全面继承明朝领土,包括接手与明朝十分密切的籓属地区。显而易见,清终其一朝,并未有过为中国开疆扩土发生的战争。(割地求和的战争倒是不少。)

其二,满清当时的所谓的后金政权,是明朝政府默许的儿子部落政权,努尔哈赤进京是以给崇祯皇帝戴孝、平反的名义才得以进来的。什么叫戴孝?儿子给父亲才叫戴孝。

其三,满清一朝对西藏,新疆等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只是象征性的设立一个理事衙门,派驻十几、二十个兵马,管一管涉及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发生的民事纠纷,实际功能更像是领事馆。真正的西藏嘎厦政府及新疆当地的内政外交,满清实际上干预不了,甚至连个知会都没有。他们和清政府的关系与明朝和藩属之间的关系如出一辙,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所谓换个姿势再来一遍。

虽然满清否认,但事实就是它们继承了明朝的疆土,包括与明朝依存关系密切的藩属地区,不同的是,明朝比满清伟大的多(按他们的说法,明朝留给满清的土地依据大的多),明朝拥有40多个藩属国,在永乐时期藩属国有100多个,新疆、西藏、蒙古实际上成为中国领土,只是名义上还属于藩属国地位,另外中亚、西亚的一些游牧民族国家、朝鲜、越南、日本、老挝、柬埔寨、缅甸、暹罗(泰国)、爪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锡兰(斯里兰卡)、马六甲(马来西亚)等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满清入关后,大部分藩属国直接丧失,尤其是南洋,到了1840年,腐败的清朝被英国击败,以后被列强连续入侵和掠夺、剥削,富裕的中国慢慢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逐渐丧失了所有藩属国。

现在一撮人总是拿明朝实际行政控制领土和清朝全部的理论控制领土比较,用以证明清朝的伟大,这不是因为傻,就是别有用心。(此观点是我的一个独立认识)

四、人口问题。满清留给中国4万万人口,而明末的时候人口大约是1万万,这也是很多人说满清比明朝伟大的地方。

人口的确是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需要认真分析一下。

明朝末年长乐人陈振龙冒死带回了番薯种子,由其子经纶 向福建巡抚禀呈,请求推广 。巡抚金学曾要他先行试种,于是在他屋后纱帽池边试种,当年获得高产 。金巡抚闻知 振龙父子试种成功,认为教民种之赖以救荒,下令推广。时适旱灾,饥荒年景,种甘薯济救了许多灾民。金学曾办了抚灾度荒的好事,人们把番薯取名“金薯”。后来振龙六代子孙,继承祖志,深入各地教人栽种,逐渐推广全国。因为粮食问题得以解决,人口才开始大规模增长。“康乾盛世”,人均口粮仅为明朝的1/2,战国时期的2/3。(数据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但随着这个种植技术不断推广,其带来的全盛的、丰厚的人口红利,阴差阳错的在清朝后半叶体现出来。所以四万万人口和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如果说一定有关系的话,那就是清朝统治者没有把汉人屠杀殆尽,仅此而已。(除此,我看到知乎一篇文章说清朝人口增长还有一点,即当时西方传入牛痘技术和金鸡纳霜,也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某种条件。我认为有道理,但重要性占几成不好说)

另一方面,单纯地用人口的多寡而抛去质素来比较有没有意义呢?譬如1亿一流民族和4亿三流民族究竟谁更强大呢?答案是很显然的。明朝在经历元朝短暂的、反文明统治之后,明朝政府通过努力使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一起迸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发展汉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最大特点就是神韵内敛。现在动不动就有一些专家呀、学者呀、野专家啊、野学者啊说明朝是“三无”朝代。这些人要么就是受到了满清修的明史的影响得出莫名奇妙的结论,要么还是别有用心,比如阎崇年等满族同乡会成员就抛出了很多这类文章。而整个清朝除极少数汉族学者玩玩训诂什么的有点名堂,文化基本上完全沦丧,全部被强行灌输野蛮、耻辱的阉奴文化。经济全面倒退,从早期资本主义一下又回到从头→和奴隶制游牧民族一起再缓慢进化一遍。康乾雍盛世,也不过是一群奴才吹嘘起来的盛世,名不符实。司法在清朝也大步倒退到野蛮时代,整个司法在满清只剩下腐败和杀人两件事。

正如英国使者马嘎尔尼访华笔记所言,揭开了大清帝国身上伪装的华丽外衣:“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褪变成半野蛮人”。

因满清过于阴暗孱弱,加上历经三百年阉奴文化荼毒的汉族其血性、认知、人权、自尊等意识被长期泯灭,中国很快沦入列强争夺、日本全面侵华的境地。列强们为了全面侵华炮制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多数到现在仍在中国大行其道。

“新清史”风波 — — 为进一步虚无化汉族历史和汉族身份提供理论基础

美国研究东亚和内亚史的“全球史”学倡导者“强调清帝国与众不同的满洲元素及其独特性质,倾向于把清王朝描绘为一个有意识的多民族帝国,从早期近代和殖民主义的角度去探索清朝,从边缘的观点审视清朝的发展”。中国主流学者居然积极响应,“肯定”了这一研究取向,于是,在“从周边看中国”的史学目光带动下,“中国”的历史观念不得不开始“移动和变化”。

历史学者刘小枫说:人们以为“新清史”风波是几个美国的“全球史”学家在1990年代末挑起的。实际上日本的“全球史”学家平野聪基于其博士论文《“皇清的大一统”与西藏问题》(2002)写出了《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2007),该书凭靠大量文献史料以叙述史学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新版本的“清帝国”史故事:大清帝国不是“中国”,而应称之为藏传佛教的“内亚帝国”。19世纪西方列强抵达东亚后,为了应对西方的挑战,大清帝国才演化为凭靠经世儒学自救的“近代东亚帝国”。尽管如此,大清帝国仍然不能自救,在清末的混乱中,汉人兴起排满思想,而清帝国也面临必须转变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压力,才最终走向一个叫“中国”的民族国家。由于清帝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帝国,所谓“东亚”概念也含混不清。据说,如今东亚国际社会的矛盾和紧张关系,都来自这个叫做“中华帝国”的“混迷”。

不仅如此,在为中译本繁体字版写的长篇序言中,作者刻意说,台湾也很难纳入“东亚”概念,因为台湾在历史上一直具有“边陲”特性,即“原本就处于马来-玻里尼西亚文化圈的‘边陲’”。

1937年,日本军部曾组织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东京分部和京都分部的史学家们编写过一部《异民族统治中国史》,试图为日本吞并中国寻找历史依据。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这件事情,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到,平野聪的“新清史”不过是让皇军史观穿上“全球史”这件新衣。它应该让我们想起,1939年,日军进占武汉和广州之后,流亡西南的中国学界曾有过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吗”的激烈论争。

台湾八旗文化出版公司引进包括平野聪的这部书的日本讲谈社组织编写的“兴亡的世界史”系列的目的并不讳言,要让所谓“台湾史”成为一个“全球史”概念,培植“新一代台湾人”产生“渴望融入世界”的愿望。就这样,所谓的民主化“全球史”成了“台独”势力的政治工具。对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起着一种混淆是非、扰乱人们思想观念的破坏作用。以上也能看得出中国历史学界的浅薄现状与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汉民族面临的虚无化危机。

综上所述。满族人从发型、服装、建筑、政策到文化和历史、精神气节,这种由外及内的、全方位的、极端的、长时间的民族歧视政策和民族压迫,将汉民族全面异化成没传统、没血性、没文化内核的低贱的天阉族群(该词汇是我的独立创造,能表达出现在汉族的顽疾)。在这些制度的推行过程中,除了大肆屠杀和篡改,满族还创造性的实施了以汉抑汉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伟大的政治策略(此观点是我的一个独立认识),它保证了满族对中华实行了近300年的安全统治。日本全面侵华最后铩羽而归,没有完全窥破以汉抑汉这个策略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此观点又是我的一个独立认识)。 但以汉抑汉这个策略一经产生就像阴魂不散,没死透,总是在某处复活(此处不便多言),所以汉族在恢复历史、文化、身份识别和精神气节时,总是天然地、有意地和不经意地将阉奴文化混淆其中以至于无法、甚至不敢回顾汉族祖先的伟大。诚如辜鸿铭说:有形的辫子好剪,无形的辫子却难剪。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说: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而我们的现状如此严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