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校之後,一腳踏出校園這半年
作為一個農曆年前後出生的小孩,我的新年新希望總是和生日願望綁在一起。(雖然老實說,我每年都不記得自己許過什麼願,我就是個小廢物 XD)
23 歲這一年,很平凡也很特別。
拿到畢業證書那一刻——啊就這樣喔?
2020 的前半年,因為疫情改變後半年的所有規劃,原本申請到出國見習的機會延期,學校課程也改為線上,大四下倒真的沒進過幾次學校,六月期末考結束,感覺莫名其妙就畢業了。
辦完離校手續拿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刻,跟高三考完指考交卷那種空虛感,有點類似。但高三時,還有一同奮鬥的同學在身邊歡呼,大學畢業只有「阿就這樣喔?」的感受,一點也沒有電視裡那種青春洋溢的畫面。從小到大寫考卷、評量,為的這張紙,好輕。我猜重的,在畢業以後。
七月離開學校之後,原本緊接著下個階段的學業,但也因為疫情,原訂計畫被迫順延,不曉得何時才能進行,於是決定先休學一年,待 2021 再作決定。
於是開始一腳踏入社會,一腳還在學校的尷尬身份。
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房租從哪來?
雖然我從 20 歲開始,藉著家教跟在學校工讀,便沒有和家裡拿生活費。但因為原本打算進入研究所後,會有獎助學金,也將生活重心移到台北,於是以前週末回中南部教的學生,便轉手介紹給他人。
然而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決定休學後,便無法領獎助學金,原本的家教又已轉手。房子的約一簽就是一年,又與人合租,二手家電也買好了,於是決定休學這一年還是留在台北好了。
(現在想來,為了房子留在台北真是有點蠢 XD ,因為這次租房算是我在台北租過屋況最差的房子,改天再來寫個租屋經驗談好了)
當然,房租跟生活費是必要的開銷,於是我開始瘋狂找家教,因為考慮到之後復學,可能還是當家教我最上手,時間也彈性。
七月,我過得非常節省,一天只吃一餐,也就是白天去實驗室,中午和大家出去吃飯,晚上就不吃或吃泡麵。不過那時也受到身邊的好人照顧,靠大家餵食我撐過了這個月 XD
八月,在臉書社團看到有人徵家教便跑去試教,後來也幸運得到。接著以前同學將一個學生介紹給我。還有一天接到電話,說在家教網上看到我的履歷,問我願不願意去教。
總之,到了八月,我就接到了三個家教,足以應付房租及生活開銷。
第二個問題——離開學校以後,學習怎麼學習
解決了基本生存需求後,如何規劃這一年變成最重要的事。其實決定休學時,便已經想好申請為期半年的實習,那另外半年呢?
也有人建議我,乾脆休半年就好,先修課再去實習,但考慮到很多課是上下學期對開,我覺得這樣算學分太麻煩了,所以還是決定休一年。以上是官方說法(但也很重要啦!!!)
其實還有一個非官方的說法,就是害怕自己還沒準備好。
沒準備好是什麼意思?老實說,我一開始覺得是能力上的,包括看的書不夠多、沒做過什麼專題、統計不太好、語言能力不夠好等等。
但從旁觀察後,我發現,自己最沒準備好的是——心態。
畢竟能力可以透過練習、花時間累積來補足,但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態,會影響面對挫折該如何自處。
這次「修但幾勒」——重新思考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想帶什麼東西走?
至於補足缺乏的能力,幾乎可以再寫一篇了,不過可以先提一下,在這部分最大的收穫,就是找回學習的樂趣。
畢竟離開學校後,就沒有期中期末追著跑,我將學習分成「之後要用到的技能,但不一定有興趣的」以及「很有興趣也很重要,但必須慢慢累積的(通常是觀念、理論)」。我習慣兩者交互著學,除輸入外,也練習輸出,最最簡單輸出的方式,就是講給別人聽。
當然如果想要更有條理的方式,最好還是實際操作或寫成筆記、文章等,然而我也還在嘗試,希望能找到適合的方法,也期望之後能擬定出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計畫。
第三個問題——嘗試 YES OR NOT?
在三個家教都陸續穩定後,恰巧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喜歡的公司開的兼職職缺。本來很猶豫要不要試試看,最主要考量的是時間管理,畢竟還有半個學生身份,收入也已經足夠負擔生活,但後來身邊的人都鼓勵我去,就在一個晚上熬夜趕出履歷寄出。
面試時,和主管談了一些公司之前做過的專題,以及我自己想學習、嘗試的事情,後來他們決定把我當實習生帶。
在幾個月裡,他們也真的讓我嘗試了面試時說的那些工作,甚至有些我沒想到但也很有興趣的專案,當時心想:這裡好棒喔!主要是很喜歡做這些事情,目前也還做得來。
但因為下半年有別的計畫,因此在公司待了五個月便要離開了。主管在臨走前告訴我,碩班畢業後如果有職缺,歡迎回來做正職。(我不知道是不是客套話,但這段時間是真的很感謝公司的大家,還幫我辦小歡送會QQ)
還好當初有跳進來嘗試,首次進入辦公室工作的體驗,逐漸描繪上班生活的樣貌,也得到了其他機會。
23 到 24 的轉變
首先,在畢業之前,即使考過檢定了,還是很迷惘要往什麼方向走。現在大概知道,是想在一條屬於自己專業的光譜上,尋找一個適合的點。
看待成就的方式也有所改變,過去會想著要成為怎樣的人,就必須做到某件事,於是就不斷往那鑽、往上走,最後卻忘了最根本想貫徹的核心價值。
現在我有點像社會龜兔賽跑的那隻烏龜(可以去臉書搜尋關鍵字),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公平也不公平後,放下不斷追趕他人的執念,不管用跑的、爬的、飛的,反正就繼續向核心價值前進吧!
從高中開始離家讀書,以往只想往外走,把世界看得過癮。但回過頭想,最後想停留的地方是哪裡?
對我來說,是家。想要能夠每天和家人吃飯、聊天,然而回家鄉可以做什麼,我還沒想清楚,這也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後記
有次和主管出差,談到研究所畢業後的規劃,我說我很煩惱,看到學長姐在做OO或是OO,但感覺我能力不夠或者不適合做。
主管回我:「你好像都是看到別人在做什麼,然後直接套到自己身上看,但你有沒有想過,說不定是你只有看到這些,收集的資料不夠多,你想會不會有取樣偏差?」
在我思考的同時,他又說:「而且,為什麼不能以你自己出發去想呢?」
「唉以前我也跟你一樣會這樣想,我想說的很多,但又覺得,如果你沒自己走過又怎麼會知道呢?」
可惡,又是這個結尾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