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我的人生饭桌 · 第四天

不喜歡吃客家菜,還能算是客家人嗎?

YY
·
(修改过)
·
IPFS
·
「自我」的概念在遇到「他者」以前,邊界其實模糊而難以捉模,沒有比較,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小時候其實不知道什麼是「客家菜」,直到長大以後,他們將那些客家餐館才會出現的菜套在你的身上:你是客家人,你應該很熟悉這些菜吧。

如果你的胃有不必然和你相同的身分認同,它的認同是甚麼?是怎樣形成的?

讀幼稚園的時候,都是阿婆(客家話裡的奶奶)接我下課,有一天,幼稚園的老師跟阿婆說「你孫女好像不太喜歡吃客家菜欸」。這是長大後,我媽轉告我的往事。「阿姆哀喔!仰結煞喔~(我的媽呀,怎麼辦喔)」阿婆的標準抱怨聲以立體聲道在我耳邊播放。不愛吃客家菜的客家人,還可以算客家人嗎?

「自我」的概念在遇到「他者」以前,邊界其實模糊而難以捉模,沒有比較,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小時候其實不知道什麼是「客家菜」,直到長大以後,他們將那些客家餐館才會出現的菜套在你的身上:你是客家人,你應該很熟悉這些菜吧。

有些我確實熟悉,那是阿婆餐桌上常出現的菜,有些作為孩子時我完全無法理解的「酸」——像是薑絲炒大腸,當中最搶眼的味道是酸,我爸總能配下好幾碗飯,每次看到桌上是福菜肉片湯,能少喝一點我也盡量少喝點,甚至客家人熱愛的桔醬,也是酸。

社會裡對客家菜的評價,往往與客家人遷徙歷史綁在一起,傍山而居的刻苦生活造就了缺海味、醃漬食品多。客家菜裡最有名、也是以族群命名的「客家小炒」,據說是台灣客家人才有的一道菜,某次回老家掛紙(掃墓),看著祠堂整桌的供品,整齊劃一的土雞、三層肉、豆乾和乾魷魚,我才突然明白,客家小炒根本就是掛紙完祭品的菜尾!

長大以後,我還是沒很喜歡吃客家菜,但我居然遇到了愛吃客家菜的另一半,他很興奮地跟我分享他對客家菜的熱愛,鹹蛋苦瓜、艾粄、板條、鹹豬肉、客家小炒⋯⋯他信手捻來的客家菜可多了,「可是我不會煮客家菜啊。」我好像澆了他一桶冷水。不會煮沒關係,交給專業的吧!剛交往沒幾個月,他就約我去吃他最愛的客家餐館——在他介紹以前,我根本不知道台北哪裡有客家菜!,後來他膽子大了,還邀我爸aka正宗客家人去吃客家菜,從未稱讚外食好吃的爸爸,居然給出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掛紙時,老家祠堂擺滿了供品,讓我想到客家小炒!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