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79《史記》卷四〈周本紀〉19:被周公的光芒掩蓋住的人物

鱷魚把拔
·
·
IPFS
·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泵。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

在叔叔周公代理國政七年後,親政的成王在豐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測量,目的是為了遵循爸爸周武王的遺旨(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也就是營建新都。這時,周公再次進行占卜,並且反復察看地形,最後完成營建新都的任務,並把象徵統一天下的九鼎安放在那裡(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

完成任務後的周公說:

「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的路程都一樣(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周公把測量和營建洛邑的過程中,記錄下來,寫成了《召誥》與《洛誥》兩篇文章。

新都完成後,成王把殷商王朝的遺民遷徙到那裡(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向他們宣佈了成王的命令(周公以王命告),並寫下訓誡這些殷商遺民的兩篇文章:《多士》、《無佚》。接著,周成王以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召公為保,周公為師),往東征伐淮夷,滅了奄國,把奄國國君遷徙到薄泵(ㄅㄥˋ)(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泵)。成王從奄國回來,在「宗周」,也就是在豐邑那裡寫下了一 篇文章:《多方》,用以告誡天下諸侯。周成王消滅了殷商王朝的殘餘勢力,襲擊了淮夷,回到豐邑(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之後寫下了一篇名為《周官》的文章,根據現存《尚書》的內容來看,這是篇說明周朝設官分職用人之法。接著,周成王重新規定了禮儀,譜制了音樂(興正禮樂),法令、制度也進行了修改(度制於是改)。在此情況下,百姓和睦,頌歌四處傳來。成王討伐了東夷之後,位於東北的民族「息慎」也前來恭賀,成王回贈「息慎」部落財物後,命令榮伯記錄下了這段名為《賄息慎之命》的文章(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在這一段文字中,讓我了解了這段以前課本常簡略帶過的內容。

首先,大部分歷史課本都告訴我們,周公東征後,營建新都雒邑。但是,如果根據這段內容來看,這件事情應該是發生在周公還政給成王之後。換言之,下命令的人是周成王,完成任務的的是周公。因此,如果單以歷史課本的說法,會以為周公東征後立刻就營建新都,甚至會以為「營建新都」這件事,全都是周公的主意。但其實,要在洛邑營建新都,早在周武王的時候早就曾經計畫過,只是武王駕崩,加上又發生管蔡之亂,所以最後是由成王下令實現周武王的規劃。

其次,印象中早期的歷史課本在周公之後,會提到周成王與康王的治世,史稱「成康之治」。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似乎遠比周公東征還低,所以後來的課本大多刪掉這些內容,直接跳到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部份。但從這段文字中,我才驚覺自己太小看周成王了。不僅打敗了遠在東方的部落─淮夷,也滅了不歸順的封國─奄,甚至這趟遠征還讓位於東北方的部落「息慎」前來「祝賀」。其實,所謂的「祝賀」是帶有類似歸順的意味。從成王命令榮伯寫下那篇《賄息慎之命》的字面上意思來看,「賄」是指以財務贈人,也就是說,息慎部落前來祝賀,周成王對此賜給財物。這套「你來祝賀,我給財物」的模式,正是所謂的「朝貢體系」。

總結來說,以前我總以為是周公打理好周朝初年的大大小小事情,所謂的「成康之治」或許只是延續周公政績的美好時代而已。但通過這段文字,我才知道,其實周成王本身也很有能力。另外,我們常說的「周公制禮作樂」,其實也是發生在周成王的時代。也就是說,其實下命令的是周成王,或許執行者是周公,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忽略的成王的功勞。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收穫。

原文連結鱷魚把拔談天說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