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鷹與心的再發現:陳世一「鷹飛基隆:從尋找黑鳶重新認識基隆歷史」
文|陳姵穎(報社編輯)
鹹鹹的海風,夾雜著船舶飄散的柴油味,是每個造訪基隆之人都會聞到的海港都市獨特氣味。「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從盛夏到中秋,走過城市與山林,壓軸場與讀者朋友們相約在基隆港邊的「海洋廣場」集合,準備踏上尋找黑鳶與認識基隆港文史的走讀活動。
前一日晚間雖有貝碧佳颱風外圍環流帶來的陣雨,隨著路徑偏北,多雨的基隆有著晴朗的朝陽。基隆港的上空,不時有巨大的黑影盤旋、甚或迅即掠過水面,引來遊客驚呼。這些「巨鳥」,正是基隆的「市鳥」老鷹,也就是黑鳶,亦稱萊葉,一種日行性的猛禽。
清治時期擔任英國駐台副領事的博物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就曾在1863年的手札上留下「黑鳶(Milvus migrans)遍及福爾摩沙的南北……」記載。基隆外木山等地也有台語俗諺:「厲翼、厲翼,厲翼飛上山,囡仔快做官;厲翼飛高高,囡仔中狀元;厲翼飛低低,囡仔快做爹。」
然而,隨著人口增加造成的環境變遷以及汙染問題,導致黑鳶數量銳減,如今已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所幸,若在適宜的時間點來到基隆港邊,仍能輕易觀察到牠們翱翔天際的英姿。
一般人通常很難憑藉目測辨識出黑鳶的實際大小,陳世一告訴我們,黑鳶身長約58~69公分,大約是成年男子額頭到肚臍的距離;翼展(雙翅張到最開)約可達到157~162公分,相當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黑鳶具有6種飛行方式:振翅、盤旋、滑翔、漂浮、懸停及俯衝,有如空中的「黑色風箏」。在仔細欣賞這些令人讚嘆的飛行秀之前,陳世一先向大家解說基隆港的歷史。
在400年前,眼前的港域還不是海港,只是一片廣闊的濕地。1626年,西班牙人到來,佔領了基隆,並在和平島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進行基隆港的建港規劃,是基隆港的建立之始。
至於基隆港為什麼會有黑鳶出現?與港都的發展歷程可說是息息相關。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的旭川運河,直至1978年仍可通行漁船,河岸邊碼頭是有「台版築地市場」美名的「崁仔頂漁市」,自清代即是漁船靠岸卸貨的地點。漁市處理的漁獲、禽畜及廚餘等廢棄物,順流飄至基隆港,恰好成為食腐性黑鳶的食物來源。
而臺灣的第一條人工運河——貫穿基隆市中心、分界了基隆信義區與仁愛區的田寮河,過去河畔也有食品加工廠,同樣豐富了黑鳶的生活所需。
站在三面環海的海洋廣場上,很難不被左前方米白色、五層樓高的「海港大樓」所吸引。「這可是基隆最重要的歷史建築,建築本身帶有船和火車的意象,很能代表基隆港的貿易特性。」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棟1934年竣工的「基隆港合同廳舍」,陳世一帶領眾人移動腳步,好近距離欣賞這棟早期現代主義的典雅建築。
大樓外觀立面以貼布紋面磚為主,有類似船艙上的圓形或拱形窗戶;玄關設於轉角處,做成圓弧形。環形陽台搭配頂端塔樓,從稍遠處看來,彷彿一艘停泊港邊的大船。而建築側面底部的四道橫紋裝飾,則帶有鐵軌的意象。「這棟大樓可以說是『圓與方』的對話喔。」陳世一笑著表示,基隆港合同廳舍當時是為了匯集11個港務單位而興建,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鈴置良一在設計這棟建築時,融入了許多巧思。好比大廳的八根科林斯式柱與其他方柱相互呼應;台階上有圓、有方的圖樣,彷彿象徵著公務員在圓融處世之餘,必須同時不忘內心的原則。
由於恰是假日,且此處至今仍是政府機構大樓,眾人僅能參觀大廳。但是從大廳磨石子地面的羅盤紋飾、保存良好的銅製郵筒與連結四層樓的郵件通道、屋簷的雨滴裝飾、門柱的雲紋、通風口的鳳梨紋飾等各種細節,仍可遙想日治時期,大小船隻頻繁出入港口,運送全島工業原料及農產,貿易總額超過全島一半的榮景。
而海港大樓隔壁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深邃迴廊側邊是西洋式拱門。它的前身是由「日本郵船株式會社」興建的「日本郵船基隆出張所」,由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與井手薰設計,1915年完工。落成之初有精緻的斜屋頂圓頂尖塔及牛眼窗,可惜在二戰時遭美軍空襲轟炸,屋頂與尖塔損壞倒塌,已不復見彼時模樣。
在乍然紛落的微雨中,大家緩緩走回海洋廣場右側高起的木構平台,一邊觀察黑鳶的飛行,一邊聽陳世一介紹黑鳶的生活與飛行。
每年12月至隔年2月,是黑鳶的求偶季節,基隆港邊常會聽見黑鳶如鈴聲般溫柔的呼喚。建造「愛的小窩」是公黑鳶的責任,母黑鳶則處理細部的布置,牠們會四處蒐集樹枝、塑膠袋、衛生紙、碎布、繩子等廢棄物來填巢。裝飾越多,代表個體能力越強,並有沿用舊巢的習慣,甚至會佔據其他黑鳶前一年打造的巢,「先搶先贏啦!」長年觀察黑鳶,陳世一還發現黑鳶很喜歡運用材質柔軟的胸罩來鋪墊巢部中央,打趣道:「基隆居民在戶外晾曬衣物,可是要多加小心。」眾人不禁驚呼有趣,也嘆讚其聰明。
黑鳶的繁殖期,一路從2月到6月。
母黑鳶一次只會生1~2顆蛋,輪流孵蛋、共同育雛。當雛鳥出生,一個月過後便能離巢,學習飛行與生存技巧。由於基隆港食物來源豐富,因而容易看到年輕的黑鳶。陳世一教導大家辨別,若尾羽完整,頭胸部斑紋羽色較淺淡,即是年輕的個體。
陳世一告訴眾人,要了解黑鳶的飛行,得用「白努力定律」來解釋。在流體中,流動速度快的壓力比流動速度慢的壓力小。鳥類飛行時,因為翅膀的結構,導致空氣通過翅膀上方的速度較快,使氣壓較低,同時空氣通過翅膀下方的速度較慢,使氣壓較高;翅膀上下方的壓力差,便造成了升力。
此時,有學員發現靠近欄杆的水面漂浮著一隻死老鼠。食物出現,陳世一要大家趕緊把握機會觀察黑鳶的飛行狀態。漸漸地,1隻、2隻、3隻……陸續有7隻黑鳶發現大餐的存在,迅即振翅靠近,盤旋起來,於港邊舞出一曲華爾滋。
牠們一會兒雙翼平直張開滑翔,一會兒雙翼末端微拍於空中停頓;一會兒縮翅俯衝伸出抓子掠向水面,一會兒奮力振翅朝空中飛去……看著牠們靈巧地運用魚尾狀的尾羽控制飛行方向,以及展縮羽翼瞬間的張力、懸停於空中的愜意,讓人目不轉睛,巴不得雙眼也能有相機的高速快門功能,好將瞬間力與美的結合統統定格下來。
儘管黑鳶們不時俯衝水面做出抓取食物的動作,卻無一隻黑鳶實際抓住那隻死老鼠。陳世一向眾人解釋,搶食是黑鳶常有的行為,在諸多競爭者「鷹視眈眈」的狀態下,任何一隻黑鳶都不會輕易出手,否則引來眾鷹搶食便是白忙一場。他便曾見過兩隻黑鳶在爭奪雞腸,演出一場空中拔河賽。
除了黑鳶,基隆港也有其他猛禽可以觀察。在黑鳶求偶的冬季,偶爾便可見到魚鷹前來。魚鷹是世上唯一可潛水的猛禽,一旦發現魚的蹤跡便會迅速俯衝,全身沒入水中捕食。也看得到俯衝時速可達300公里、鳥類中飛行速度最快的遊隼;當高蹺鴴、白鷺鷥等同在港域覓食,陳世一笑說:「哇!看在以鳥類為主食的遊隼眼裡,真是秀色可餐!」不過,由於基隆港黑鳶數量占多數,陳世一也曾觀察到魚鷹和遊隼遭黑鳶驅逐的情景。
兩個小時的走讀,如同微雨轉瞬結束。基隆在一般人的尋常印象裡,或許不脫潮濕陰雨、廟口美食,然而此地還有諸多豐富的歷史風貌與鳥類生態、地質特色。今年恰是清法戰爭140周年,1884年的那場戰役發生地即是基隆。活動尾聲,陳世一也向大家提及他與基隆市文化觀光局文化資產守護員張蔭昌共同創作的《重現清法戰爭台灣戰場:基隆、淡水、澎湖清法軍戰事記錄比對》即將出版,期待大家日後來基隆時,別忘了到基隆港周遭欣賞黑鳶的飛羽之美,並走讀出更多的「再發現」。●(全文於2024-09-30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