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自然香】絕處逢生的大腸癌:高行健、張曉風、楊德昌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我幾年前得了大腸癌,如今能活下來,算是上天給了我人生的第二次機會,那就應該好好做一些事。不管是挨人罵還是健康受損傷,如果能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心裡也覺得抵了。」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蘇麗真

大腸癌泛指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兩種,通常都是從原本無害的良性「息肉」或稱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變而造成。醫學界對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有定論,但據統計其成因或與飲食習慣有關:吃過多動物性脂肪、蛋白質,而少吃植物纖維,有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大腸癌第一期存活率高達 90%,但初期不易察覺,拖到末期,最多只能活兩年,相當危險。

高行健:逃過鬼門關,三生有幸

1983 年,華裔劇作家、評論家、小說家、畫家高行健被診斷出肺癌,瀕臨死亡。但六週後,第二次檢查顯示他沒有罹患癌症——他獲得了「第二次死亡緩刑」。面對壓抑的文化環境和監獄農場咒語的威脅,高行健逃離北京,開始了 15,000 公里的旅程,進入中國西南四川的偏遠山區和古老森林。這次史詩般的發現之旅的結果就是靈山。

小說主人翁遭遇誤診肺癌的事變,「死神同我開了個玩笑,我終於從他打的這堵牆裡走出來了暗自慶幸,生命之於我又變得這樣新鮮。我早該離開那個被污染了的環境,回到自然中來,找尋這種實實在在的生活。」他離開了北京,沿江水漫遊上溯,途中無意聽聞「靈山」之名,繫念而來到尋山入口的烏伊小鎮。生命的顛躓跋涉因此帶著朝聖旅程的意涵。表面上藉作家身分走訪鄉里、收集歌謠,拜會歌師、祭司,深入少數民族藏、羌、苗人猶流傳著巫術與奇談的大地;實則在人稱代名詞「我」、「你」與「她」的觀點交錯間,展開一場內在哲思之旅。

2000年10月,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戲劇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高行健以「三生有幸」描述他前一生在中國、第二生法國,2000 年身為法國作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獲世界各國邀請,這三生猶如世界公民,奔波不息的人生歷程。他表示「三生有幸」在他身上也確實應驗,當他回到巴黎後,心臟科醫生在每年一次的心電圖體檢中發現腹部異常,隨即經過精密檢查,確診為大腸癌三期,立刻住院進行手術,因此救回一命。持續三年已做過四次手術,八十二歲高齡的高行健慶幸還有餘生,可以頤養天年。

張曉風:坦然面對病魔

張曉風篤信宗教,喜愛創作。23 歲結婚前寫下《地毯的那一端》,獲中山文藝散文獎,為至今得獎人中最年輕的一位。27 歲轉而寫劇本,一邊在學校教書,一邊與夫婿林治平共同創作舞台劇,每年在台北藝術教育館公演。 張曉風前期散文意象優美純淨;後期具社會批判性。 懷舊的作品足以動人溫情,探新的文章也能動人激情。 余光中評為:「亦秀亦豪,健筆縱橫。」張曉風著有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 年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

驗血總是貧血,經過大腸鏡檢查,2005 年 10 月醫生宣判張曉風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那時她還在陽明大學任教,助理代為擬信推辭所有的活動,助理寫着「老師微恙,不能答應演講」。她反而交代説:「就跟大家説我生大腸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諱。」

張曉風曾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演講,第一次公開分享她過去二十個月來對抗大腸癌的心路歷程。她説,生病就要勇敢面對,好比走驚險的山路「父子不相救崖」,沒有人可以幫忙生病或代替死亡。張曉風引用中國神話中的典故,當孫悟空和妖精打架時,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會自卑地逃走。她説,當知道身體的對手是誰,對手也會逃走。

經過開刀手術和半年的化療之後,她控制住了病情,張曉風套用一句閩南語説「抗癌是他家的事」,就是醫生和身體內的病打仗,做病人的只要聽話就好。她形容,生病當時的自己,就像個小孩子,抱着一隻熊寶寶布偶和幾本書到醫院,其它的都聽醫生調教。

「我幾年前得了大腸癌,如今能活下來,算是上天給了我人生的第二次機會,那就應該好好做一些事。不管是挨人罵還是健康受損傷,如果能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心裡也覺得抵了。」

楊德昌:創作到最後一刻

貴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留洋派,楊德昌畢生只拍過一部電視長片、一部電影故事短片、加上七部電影故事長片,數量並不多。《海灘的一天》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的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青梅竹馬》探討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男女心理。《恐怖份子》以複雜的敘事帶出現代都市中人們深刻的觀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1961年的真實少年殺人案為底本,牽出整個 60 年代的台灣社會圖景。《獨立年代》講述少年少女交叉追逐自己的理想和欲望。《麻雀》寫少年在一個刻薄無情的物質世界裏耍詭計。《一一》透過親人和社會關係展開多條線索進行敘事,展現日常瑣碎生活中的眾生相,旨在探討家庭、愛情、親情和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真實意義。

楊德昌在 2000 年被診斷出大腸癌,於當年 7 月進行了手術,2003 年大腸癌復發、並出現肝轉移,2006 年出現骨轉移。他抗癌 7 年,後期更擴散到腦部。

彭鎧立懷孕七個月時,楊德昌被診斷罹患了大腸癌。那時他剛憑著《一一》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許多案子找上門來,為了方便接洽,他們遷居洛杉磯。楊德昌和病魔對抗的最後一段日子,一直沒有放棄創作,他忍著病痛,構思出一部動畫新片,片名叫做「小朋友」,導演張毅說:「楊導的身體被病魔折磨得愈厲害,他愈努力創作,直說『我愈畫愈興奮』。」

在楊德昌人生的最後階段,2007 年 6 月初,他與張毅、楊惠姍於洛杉磯家中落實電影大綱,即刻高能量地天天工作,電傳草圖。6月 25 日開始略顯昏迷,仍緊握鉛筆畫簿,呈現的畫已出現超現實的影像如眾人搶搭火車之景。「畫到最後楊德昌的疼痛已經非常劇烈,人處於半昏迷狀態,但他還是在畫:畫了一大群中年人,手指著天空。彭鎧立伏在耳邊問他是什麼意思,楊德昌已經沒有力氣回答了,就只是在笑。」張毅說。最終楊德昌在 6 月 29 日下午 1 時半於貝弗利山家中,於妻子相伴之下安寧辭世,享年 59 歲。

楊德昌公開籌備多年的古裝武俠動畫《追風》,故事跟武俠和《清明上河圖》有關,嘔心瀝血,但因為籌募不到資金,被迫喊停,對喜愛漫畫的楊德昌而言,成為他此生最大的遺憾。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Author
  • More

話題》話語的魔力:在21世紀重新認識佛洛伊德

評論》一點點自由和文藝之必要——緬懷聶華苓和瘂弦

《破.地獄》:作為意象的「橋」,作為「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