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Aaron Swartz:知识越多,越个性
除了Matters本身的支持功能外,我还开通了我的Paypal和支付宝捐赠渠道(链接导向我的个人博客的About&Donate页面)。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不妨请我喝杯咖啡~
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巧克力一直都不是容易获取的食物,在那之前它甚至无法成为固态的“食物”,而是一直以饮品形式存在 — — 是的,最早的巧克力不是吃的,而是喝的。
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巧克力的知之甚少,我们现在便能看到西班牙人、法国人还有英国人的各种书信、演绎和法规中那些啼笑皆非的内容。
1671年,一位法国贵妇人在与家人联络的信件中写道:
“我不會再喝朱古力了,這潮流讓我娛入岐途,每個曾為它著迷的人現在都告訴我那不是好東西。那是被咀咒的汁液,會讓人生病,讓人狂妄與心悸。它此刻為你帶來片刻歡愉,下一刻它又為你帶來致命的狂熱。以神之名,不要再碰這東西了。”
— — 来自:從「諸神之食」到「大眾零食」,巧克力如何稱霸甜食界?
但之后她仍旧不停地一日三餐每餐都要喝巧克力。尽管在11年前的1660年,法国人还比较难以接受巧克力这样带有明显苦味的饮品。
由于巧克力价格高昂,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巧克力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变成普适大众的廉价消费品。
“巧克力的身世转折发生在1828年的荷兰,化学家昆拉德·约翰内斯(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1801–1887)用小苏打中和儿茶酸降低了巧克力的苦味,同时研制了可以挤出一半可可脂的压榨机,将可可豆变成可可粉 — — 这样一来,可可就能与白糖和奶粉均匀混合,再重新以可可脂调和,制成各种形状的糖果了。”
— — 来自:為什麽巧克力這麽好吃?
工业革命开始将制造与各类学科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更廉价的商品,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需求。普通人也开始享受巧克力带来的美妙滋味,开始穿上更优质但价格更低的棉质衣裳,铁路交通的诞生不仅让资源运输得到加速,电力的大幅应用催生了照明、电报电话、电动汽车等等新的需求 — — 这些都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诞生的新的生活与沟通方式。在这之前,作家们再丰富的想象也只能局限于书信会自己飞走,夜晚的煤油灯依靠特殊魔法才能无限发光。
在现在看来很多理所应当的事情,背后总有一个甚至许多科学能力的支撑。比如普通人可能很难想到,巧克力的固体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种化学原理。将这种化学原理运用到食品和生产中,才造就了我们现在能吃到的巧克力糖果。而这种技术的力量,可以推动一个个巧克力工厂的崛起、推动巧克力零食行业的兴起,推动一个个传奇巧克力品牌的诞生。
技术本身或许不太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与巧克力饮品、零食产业、甚至消费需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技术的力量便发挥出来。现在的巧克力花样繁多,每个人都能吃到好吃的巧克力,但即便如此,选择一款足够个性的巧克力甚至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巧克力都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如果你对巧克力足够感兴趣并确实有过一点研究,甚至在社交的时候都会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
在很多年以前,这些被人反反复复提及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十分遥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事情开始变得具有不一样的启发意义。今天的世界,因为互联网和云的存在变得普通人比以往需要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这些技术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持续学习,让自己适应技术演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吸纳更多不一样的知识,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的个性变得更有价值,更能适应未来的世界和生活。
这看上去像是一堆老生常谈的空话,但对于现在的每个人来说都无比重要。现在和未来,人们不仅要和自己竞争,也要让自动化和AI帮助自己,而不是掉进自动化和AI的洞里,让它们压榨自己。自动化和AI正在关注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和数据数据的收集,这会让这些机器有着更加复杂、深刻的洞察力,甚至能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这就意味着人们可能在未来没有所谓的舒适区,而是需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才不会让这些机器反过来控制自己。
这看上去挺恐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身处一些规模复杂的行业,如代码工程、汽车制造以及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了解,如果代码检查、零件监测以及数据收集这些事情如果不需要人而是机器主动提供给自己,该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这样自己就能腾出手来做更多节省成本甚至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创新出来。今天,这些专业人士的确开始把一些任务交给自动化,让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多新鲜事情。
即便不是专业人士,普通人现在也能够运用自动化。比如拼写检查、文本翻译、AI修图和P图,只要手机或者电脑连接到网络,这些事情都可以依靠AI来做。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拼写检查、文本翻译、AI修图和P图的需求,仅此而已。很简单,只要我想做这些事情,有要做这些事情的需求,就能交给AI来完成。
但很明显,AI的需求并不像巧克力那样那么直接,因为不是所有的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需求能很容易达到需要AI的标准,因为贫穷、生活方式以及工作行业的差异,一些人还认知不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入我们的生活,可能还看不到一些重复的检查活动只需要几个几元钱的联网传感器就能解决,可能还看不到本地的软件应该尝试迁移或连接到云端以优化运维和数据收集。每一个对AI和自动化和云计算有需求的人,往往涉及对行业的认知、理解和思考,而这种深度的想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具有的,并且这种深度思考在两三年前都是不被提倡的,因为这种思考,说的肤浅一点,总是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奶酪。
因为COVID-19导致事情发生变化的时间,满打满算差不多只有13个月,但还是有人意识到了行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会被新的行业和大宗商品推动,不同的人和组织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这些需求开始受到关注,因为那就是发现和拓展新行业和新价值的机会。所以对于企业也是一样,新的需求也是新的知识,而新的知识与行业经验的结合就有机会创造出新的行业。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够抓住这样的机会,就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而新知识的获取,一方面可以依靠不同的人分享而来的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帮助人们收集和整理好的数据所发现的深度洞察。
因此,普通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中立足脚跟,一种可行的方案就是踏入一个领域,深度认知这个领域,并尽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不一样的知识和灵感甚至其它领域的知识,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可能。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多,你才越有可能探索出新世界,才更有可能全面释放自己的个性。理想的状态是:这是一个人人共赢的世界,因为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不一样,甚至闻所未闻的知识,普通人也应当把自身所学所思,分享出来。只有这种不断分享的良性循环,才会让整个生产体系更流畅地运转 — — 理想情况甚至还可以是,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分享而受到尊重,并在这个领域中获得自己的席位。
Aaron Swartz为了将知识共享出来而触犯了法律,在现在看来,真的是一件令人惋惜同时也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因为没有人能在那个时候意识到,2020年的我们有多么的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来丰富自己,而不是天天被社交网络上的各种焦虑和极端情绪轰炸。
现在的我们犹如1671年的法国贵妇人,对于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充满厌恶但又不停地看下去。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现在的我们似乎以然处于那个充满迷思、阴谋论和宗教狂热的阶段,让普通人看不清自己脚下的路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并不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或者勇气能判断的,因为环境中的噪音实在太多,而真正帮助一个人判断的信息和知识只能依靠自己发掘。
知识共享,曾经听上去是一件挺简单事情,如今似乎变得困难了。现在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开始有意无意地把知识包裹起来,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秘密,让他人看不到猜不透,他人无法知晓这个人或者这个组织到底在做什么,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今天,一些人还会将知识的分享和政治议题强行捆绑在一起,推动阴谋论和反智。这些非常阴暗的行为,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为一些社会问题被放大,再放大。
足够丰富的知识能够推动政治领域的进步,让施政者和政治体系出现本质变化,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帮助政客推行政策,这本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科技和知识不应该因政治而被阴谋化,也不应该因为行政惯性而无视它。
技术本身能够阐述一些事实、观点和行为,但很多时候人们都忽视了这一点。当今发生的技术爆炸正不断提醒人们,这些技术是因何而来,并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并创造新需求这一连串的行为,因为技术叙事能力因为各种各样具有商业性质和治理性质的行为发生巨大提升,而导致这个过程本身变成了一个描述现象,阐述观点并解释行为的过程 — — 虽然绝大多数时候,人们依然需要口述这些事情,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能够直接感受到技术本身正在讲述的故事。
我们正在向万物互联的时代过渡,并不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变得单一。其实现在我们并不太能仅依靠互联网就能获取所有我们想获取的东西,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正在发生漫长、急剧且庞杂的变化,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多元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数据提供的洞察力,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和观点,一些领域的方法,这些东西可能都还没有来得及在互联网上发布,但可能在一些领域中实施了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这其实意味着当今时代,人和人的交流的力量与其中散发的价值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
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正在开始与科技、与知识全面接壤,这使得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东西,将其分享给身边的男女老幼,并对科技与知识长期保持乐观的态度。毕竟,最终决定人的行为的大多时候不是理性而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当下情绪以及身体状况,而真正能够让人收益的技术也需要积极态度的支撑和改良。就像巧克力一样,加点牛奶,加点糖,再用化学的魔法让它变得更普适,更廉价;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让巧克力变得更加丰富。将技术、知识和需求放在生活中,让它们不断融合,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收获更多,甚至开心更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