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Facebook並不是你最好的寫作平台

傅瑞德 | Fred Jame
·
·
IPFS
·
在以Facebook為首的集中式社群媒體出現之後,吸引了原本不太寫網路文章的人、也吸引了很多原本在寫的人,同時也吸走了所有的注意力和廣告營收。或許可以說,「部落格時代」是被社群媒體殺死的。然而,部落格型態的寫作平台仍然有它的價值。
本文原載於《F大叔的日常通信》電子報,歡迎訂閱

看著我的各家部落格RSS訂閱名單,覺得有點寂寞;一整排曾經熱鬧的網站,現在幾乎只有我自己的還在持續更新。

或許可以這麼說,Facebook的出現,殺死了一大堆部落格平台。

原本在各個不同特色網站上寫的人,有許多現在只在Facebook上寫短文;原本由各大平台分享的廣告預算,現在也集中在Facebook上一家獨賺,其他平台當然非死不可。

從寫作的觀點來看,Facebook的介面其實很爛:

  1. 版面功能差:無法圖文整合、字體變化設定(其實有)非常有限;
  2. 段式設定不佳:所以會看到很多人在段落中間塞符號隔開);
  3. 非常危險:寫長文只要不小心按了某些按鍵(如Esc之類)就會整篇消失,也沒有存檔;
  4. 有莫名其妙的內容審查;
  5. 過多的廣告直接干擾閱讀體驗(但這樣強迫閱讀讓廣告主喜歡);

唯一的一點好處,就是貼文方式相對無腦、門檻也低。

以上這些限制的綜合,正是最近網路上流行的「(去)中心化」問題:大家都會說中心化不好,但往往又擺脫不了社交網路中心化帶來的「有代價的便利」(因為「在免費服務中,你就是商品」),而擺脫不了的理由,也只是「大家都在上面看啊」。

其實我很想看到的是「部落格復興運動」,就是大家還是回自己喜歡的發文網站去寫;志同道合的人彼此連結也好、到Facebook這樣的社群平台發表並連結也好,總之就是不要讓這邊變成唯一的、集權的、被當作商品的交流空間。

我自己是這樣實踐的,但應該沒什麼人會理我吧。(攤)


後續

本文初稿刊出之後,有些讀者提供了一些回應,放在這裡當作補充:

部落格曝光比較難……要有足夠的宣傳,才有可能支撐。

「部落格曝光比較難」是因為Facebook目前獨大,所以在它之外的地方會令人覺得「比較難曝光」,而這兩件事情互為因果。

Blog的獨立性是兩面刃:確實如果沒推就可能沒人看到(但這跟作者本身的屬性、以及擴散能力有關;假設張忠謀開了部落格,我相信不會沒人看到)。

但換個方式思考:網路上還有Facebook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部分有著更大的操作彈性和空間,只是現在大家都懶得去做或看。

然而,你的目標讀者不見得都在Facebook上(也可能在LinkedIn之類的其他地方),如果不嘗試在其他地方操作,就可能接觸不到目標讀者、或是接觸到錯誤的族群。

換個角度說,即使在Facebook上,也不是不需要「宣傳」,否則現在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廣告投放需求和市場。以現在這麼多人在Facebook上宣傳的力氣,即使放在其他地方也不見得沒用。

總之,在Facebook上不宣傳照樣「沒人看到」(特別是商業宣傳),而如果是個人發表,如果不花錢,還更可能被演算法犧牲掉。

不過近年來手機上看部落格的使用者體驗很糟,動輒就是蓋版廣告或是其他干擾……。

「使用者體驗」是各個平台要去思考的問題(然而這也跟讀者/作者流失、營收被Facebook為首的社群媒體分走有關,又是個「互為因果」)。

有許多知名部落格平台都起源於「手機前」時代,所以往往沒有充分思考行動設備的問題、或是「過度思考」行動設備的特性(例如大量蓋版廣告),導致閱讀體驗不佳。所以比較用心的平台會推出自己的app、或是至少做比較好讀的手機版網頁。

此外,我也鼓勵還在寫部落格的人:

  1. 要做文章備份(或是狡兔三窟多貼幾著站,最好是選文章內容可以匯出的);
  2. 要有自己的網域名稱,這樣即使在最差的狀況下,還可以保全作品(只是網路連結可能會跑掉,除非轉移到同一系統如WordPress)、也不會讓讀者和自己的「招牌」流失。

這兩個作法有助於保存作品,不會因為介面問題(前面提到的Facebook整篇消失)、平台內容審查、網站倒閉而損失作品,或是看到更好的平台想換卻無從著手。

不過一來這有點技術門檻,二來大多數人都懶得費這個心,似乎覺得自己寫的東西不很重要就是了。

另外一個可以自己改善手機閱讀體驗的方式,就是「盡量縮短段落、並且善用標點」。太長而又缺乏組織的段落,在行動裝置上讀來多半也很痛苦。

長文我會放部落格,但沒有人看。

這還是跟前面提到的「作者屬性與擴散能力」有關、以及「有沒有宣傳」和「去哪裡宣傳」。細膩的感情轉折文章放到越野車友粉絲頁,效果當然不會太好。

這也是前面講的「互為因果」的問題:先不要被Facebook控制(但可以利用它),才是自己找回流量的第一步。

最後,我發現自己六年前就寫過一篇類似的想法,只是那時候比較簡短;這篇可以算是「Facebook殺死部落格」再六年之後的增補。


由於種種技術原因,各位讀者的贊助(感謝)在台灣很難取得;於是在取得Matters站方許可之後,放置我的贊助QR Code(或點按連結)。如果您願意用站內方式之外的途徑贊助我繼續寫作,歡迎利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傅瑞德 | Fred Jame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眾黨的「這個」標語

問號的用法

40年後的「有與沒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