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故乡的人的故乡——我认识的北京

鹿馬
·
·
IPFS
·

看到「我話我鄉」这个社区活动,我其实很有兴趣,但是复杂的感情让我只能取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

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儿的人啊”的时候,除了说我是中国人之外,我实在无法用一句话准确回答。我说我没有故乡,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还有,北京太大了,大到住在那里的人可能属于完全不同且不相交的世界,我只能诉说我认识到的那个北京

祖辈父辈和我这三代人对自己的地域身份认同都不同(当然,没出了中国),到了我这一代,更是从小漂到现在,从北到南再到出国,大大小小的搬家不知道经历多少次了,随着阅历的增长,越长大越不知道我算是哪里的人,哪里算我的家乡但是如果要问,到现在为止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哪里,哪里感情最深,那应该是北京了。

北京,承载了我最复杂的情感的地方。因为思绪实在太凌乱,以我的文笔,没有办法按照活动发起人風翔萬里的文章里所要求的那样,按照顺序去娓娓道来写的整整齐齐。另外,北京这个地方的名胜古迹太多了,观光的内容也不必多说了。那就请允许我按照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我印象中的北京吧。

(图片与文章内容并无关联,随便挑了几张街景,别问我为什么专挑这样的地方拍)

晚上的长安街地下通道


归属感

如果要形容我对北京的归属感,最贴切的描述可能莫过于下面的的对话。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哪里来的“

我可能会回答:“北京吧。”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北京人”

我:“额。。。不。。。额。。。算是吧。”

没有比北京更然我感到认同的城市,但是偏偏它又很特殊,你想归属于它,但是不行


过安检是北京乃至中国地铁进站的日常(到处是摄像头吓得我手抖了)


北京户口

这个话题要展开说,那就是长篇大论了。我只能说,“北京户口”真有用!就是好来就是好!工作就业和教育资源自不用说,医疗福利等一系列的优势,以及考虑到未来的孩子落户,又衍生出择偶优势:甭管这个小伙多挫多废,只要是个健全的人,只要有北京户口,姑娘还是会多考虑考虑的。

小时候,我特别希望我能拿到北京户口(虽然我知道那几乎是做白日做梦),单纯是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回原籍参加高考了,就不用离开父母了,就不用离开这个我早已习惯的地方去到一个我已经记忆模糊的“老家”,更重要的是,同样的分数水平我可以考个好很多的大学。

(不了解大陆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朋友可能不太清楚这段内容的意思,简单说就是高中以前可以在北京上,但是高考必须回户口所在地的省考试,每个省的录取分数线不同,但除了西部偏远地区,其他省份普遍比北京的录取分数线更高,因此考上同一所大学的难度就更大,而且由于教材不同,考试难易程度也不同,很多人都会提前转学回原籍上学适应当地的教育方式,而父母留在北京。)

后来来了日本,看了日本永居的条件,我就乐了——拿个北京户口跟拿日本永居一样难,我何苦呢?总有人说:你在外国永远是二等公民云云,我就又乐了:暂且不说中国有没有公民,就算有,我从小在北京岂不是当了十多年的二等公民了?

有对中国比较熟悉的日本人会问我你是中国哪里人,那么我只能“厚着脸皮”说我是北京人,好在他们不会查户口也不会问你家在几环上,日本也没有什么东京户口和外地户口的差异,所以我可以容相对坦然地说出“北京”这两个字。

但是,在国内我可从来不敢大言不惭地讲出“我是北京人”这句话,就算我说话已经是北京口音(老北京人就别来挑毛病了哈,“老北京话”我是不会讲)。嗯,恐怕中国大陆以外的人很难理解户口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张代表着实际福利的小本本,更是可以在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上,将同样住在北京的人完美地区分开来。


贡献or恩赐?

本地人和外地人吵架的时候经常出现以下的话术。

外地人会说:“你狗眼看人低,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北京是你家开的啊?我也给北京做贡献了呀,有个北京户口就牛逼哄哄的?”

本地人会说:“你们这些“王德彪”(骂人的话,别学),素质低还不让人说了?谁让你来北京,吃北京的饭砸北京的锅!北京不好还挤破脑袋来?回你老家去啊!”

我只能说,我既不认为我主观上为北京做了什么贡献,也觉得这种打从心眼儿里歧视外地人的风气令人很厌恶。

如今在北京宽阔整齐的大街上这种路边摊不多见了......



不知这样的“低端住区”还能撑多久,同样都是胡同平房看看人家本地的四合院,待遇差不少呢......


习惯or融入?

从没有幻想融入,因为现实是:没有北京户口就无法称自己是北京人。

你要抱怨说:”我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十多年了没有北京户口不也是北京人吗?“这只会导致听话的人笑话你,说话的人自己心虚。

其实我也并没有为了融入而刻意模仿口音和当地的生活习惯。我不爱吃炸酱面,不吃豆汁儿,卤煮,涮羊肉,但是回去的时候也会想来瓶北冰洋橘子汽水儿回味一下;我不会说”北京话“,但是要说我是什么口音,八成应该算是北京口音。我们只是单纯只是习惯了这儿,我没有家乡可以回,这里就是我的家,虽然户口本不承认。


无奈

多少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从小在这里长大但他们知道:总有一天要搬走,又总有一天会再回来,只不过那时候的自己,已经是一个操着北京口音的“北漂”,明明就在这里长大,明明这里才是家。

当他们再一次回到这里,他们还是要面临选择:要么赚够钱走人;要么在积分入户(类似于各国引进高级人才的移民政策)的路上努力奋斗;要么找个北京小伙儿或北京姑娘,结束代际的漂泊。


结语

这篇文章实在不够正能量,看起来像是在抱怨,怎么看也算不算歌颂家乡,如果这是高考作文的话,我想我这一篇应该是零分作文了,既跑题,又不够正能量。但对我来说,家乡在哪里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当时的我,它塑造了现在的我,无所谓好无所谓坏,这就是我的那个北京。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鹿馬希望能在一个免于恐惧的环境下畅所欲言,且保证一定的讨论质量。尽量不仅仅做就事论事的争论,努力走从现象到概念的思考路径。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当假装讨论公共事件成为习惯

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对反抗的想象力?

后疫情中国的社会心态——一个离岸观察者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