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女子拳擊爭議(上):共融與較勁,奧運夢兩難

Will Leung 梁景鴻
·
(修改过)
·
IPFS
·
其實奧林匹克精神不止於贏比賽,最新的三大核心價值是excellence(卓越)、respect(尊重)和friendship(友愛)。
土耳其女拳手卡拉曼在巴黎奧運57公斤級拳擊四強賽中不敵台灣選手林郁婷,賽後高舉「X」手勢,疑諷刺林郁婷的性別爭議。(法新社)
原刊2024年8月11號明報星期日生活1122期〈輸了才是女人?〉;原標題:共融與較勁 奧運夢兩難

今天凌晨有台灣女拳擊選手林郁婷的奧運金牌戰,比賽前她飽受場內場外壓力,被質疑不符合女子參賽資格。早前在四強賽事中敗給林郁婷的土耳其拳手卡拉曼(Kahraman),賽後朝觀眾席,高舉「X」手勢——「X」有很多意思,是女性染色體XX,也是不滿林郁婷參賽資格的宣示。社交媒體X上隨即有網民洗版,諷刺林郁婷不是女性。


直到上周四(8日),仍有網媒指林郁婷「應該是被驗出有XY染色體」。網絡上就林郁婷性別的爭議不斷,不少沒有根據事實基礎。據《美聯社》報道,曾取消林郁婷女子組參賽資格的「國際拳擊總會(IBA)」從未拿出證據,說明以什麼標準否定她的資格。IBA的聲明指它沒有測試林郁婷的睾酮濃度,而是進行「細節須保密(specifics remain confidential)」的「受認可測試(recognized test)」。

2023年,IBA主席Umar Kremlev曾向俄羅斯媒體表示,指林郁婷(及阿爾及利亞拳手Imane Khelif)帶有男性染色體,所以會方決定取消她的資格;但IBA近日聲明未就該項測試明確說明,澳洲廣播公司則指未能獨立核實該資訊。

研究運動與政治的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社會科學、人文及設計學部講師李峻嶸提問:「現在我們有這些拳擊賽的資格爭議,會不會是因為社會大眾很重視力量、碰撞類型的運動類別?而其他類型的運動沒那麼受重視。」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講師曹文傑十分認同:「對,一開始奧運只有男人參賽,體育項目就是力量較勁,沒有較着重feminine(女性特質)的項目,最關注的就是運動員之間格鬥和爆發力。」

目前無證據顯示林郁婷有XY染色體,或有任何造成壓倒性體格優勢的「性別發展差異(簡稱DSD)」情况。這些情况的確可致比賽不公。曹文傑說:「大多數人可以按生理男或女區分,但少數人不是。」有DSD狀况的人,性別指標(性荷爾蒙、性腺、生殖器等)未必同時指向單一性別,無法被簡單歸類為生理男或女,「問題就是,以往按兩個生理性別劃分的體育賽制,現在要怎樣應對」。

李峻嶸補充,體育競技最初排斥女性,是中上層和男性建立的遊戲,設計給男性參加;經過一段時間的倡議,才擴展至讓不同階層、性別和性向人士都可參與。「現在是(體育共融實踐)進步了之後,我們發現新的問題,要嘗試去解決。」他續指:「要怎麼解決,看看你覺得保障女子組公平重要,還是共融更重要。社會提倡獎牌的價值,而男女分賽能保護女性,在一個舒適些的環境參賽,不會被男選手壓倒性地贏光獎牌,不會覺得被排斥、是少數。」

雖然能理解不同人對以自我性別認同參加男或女子組比賽的渴求,但曹文傑說:「運動分男女是有ground(基礎)的。」「運動員要比賽是付出了很多時間、生命、資源,競賽牽涉公平,當然難做到絕對公平(如不同國家的體育資源不同),但不能夠說因為達不到絕對公平就完全不去處理。幾乎所有世界紀錄中,男子組的紀錄對比女子組有landsliding(塌方式)的差異,所以才要把兩個性別分開。」就女子拳擊賽而言,是否要如世界田徑總會般要求某些DSD女選手降低睾酮水平,曹文傑說可以商榷,但認為支持這個做法的人,不是全無道理。


女運動員未必天生輸蝕

不過,不同體育項目要求的體格特質不同,在一些項目中,女性未必輸蝕。因此,曹文傑認為,應對DSD狀况的方法,不是訂立單一規範,而是視乎個別項目而論。「力量、速度、耐力、靈活性、智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決定因素,不同項目需要不同能力組合,有些受睾酮(帶來的體格成長差異)影響,但另一些未必,如足球需要的能力很多,不止是肌肉爆發力,還要持久力——這跟睾酮關係不大。」

李峻嶸介紹稱,目前羽毛球、乒乓球和田徑的男女混合項目,能小程度地回應兩性分賽模式的挑戰。《經濟學人》兩年前提出把賽制改為「公開組」和「女子組」,讓DSD和跨性別女選手參加前者;可是未必能回應DSD和跨性別女選手公平參賽,或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有學者就提出,用類似殘奧的評分制改善菁英競賽賽制。曹文傑說明:「用一個有多項比重的算式計算整體分數,把已知的個體體格限制或優勢加入計算,類似人工智能的algorithm(演算法)。(以殘奧賽跑為例)一個選手跑得快,但另一個選手殘障程度更高,後者在算法計算下可以是名次更高。」他強調,這亦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起碼有個方向,趨近理想狀態」。

那有沒有一些體育項目,女性其實是比男性有優勢的呢?

看過BBC最近的報道,李峻嶸發現原來在「ultradistance(超長距離)」的項目中,女性比男性更厲害。科學記者Christine Ro採訪美國女泳手Penny Lee Dean,並回顧科研文獻指出,女性身體脂肪比率較高,能夠持久地提供運動所需能量;女性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忍受不舒適狀態的能力,也有幫助;而女性亦因肌肉密度較低,運動後能更快恢復體力。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超遠距離的賽跑(314公里以上)中,女選手比男選手平均快0.6%。

有力量、速度和爆發力的男人,不一定在任何女子組項目中,都能打遍天下無敵手。早前因型格外貌引起關注的韓國「冷面槍手」金藝智,讓人一窺女運動員的風采。一項就上屆東京奧運的研究顯示,雖然男射擊選手在涉及移動目標的賽事(移動靶及活動靶射擊)中表現較佳,但在定點射擊項目上,女性表現不輸男性。還要注意的是,競技比賽的優勢不完全受生理性別決定,社會是否鼓勵女性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也會影響整體女性人口的競技表現。


欣賞女性獨有優勢

在女子拳擊賽爭議聲仍高漲和本屆奧運閉幕的今天,或許我們除了為身處輿論風暴的林郁婷打氣,還可以趁機學習,重新欣賞女性獨有的優勢。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說,其實奧林匹克精神不止於贏比賽,最新的三大核心價值是excellence(卓越)、respect(尊重)和friendship(友愛)。看看61歲的乒乓球選手倪夏蓮,代表盧森堡出賽對戰國家隊後輩孫穎莎,接下來勢洶洶的球後,還能開心轉個圈;休息時飲可樂的她,是過度着重競爭的我們值得學習的對象。

文˙梁景鴻
編輯•王翠麗

fb﹕www.facebook.com/Sun...
原文網址:news.mingpao.com/pn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