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外的公民課|高中校園裡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嗎?
文/周威同(臺東某國立女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原文發佈於2021年8月27日)
常看到宣傳車的廣播或者標語旗幟,無論是支持共產主義、主張統一或獨立、宣揚台灣民族主義等等言論,尤其在台北街頭更是見怪不怪,甚至連行色匆匆的路人都懶得瞄一眼。在看似言論市場已然多元的台灣,人們的思想真的自我解放了嗎?
以音樂班聞名的私立華思中學,109學年度就經歷了一個魔幻寫實的「馬克杯事件」,原本畢業生單純對導師的心意與創意,在「大人們」的刻意操弄下,形成一場同學間流傳的荒謬笑譚!
高三生在通訊平台成立「第73屆畢業典禮籌備會」群組以便聯繫,他們打算給導師一個驚喜:請各班提供一段「致導師的祝福辭」印在馬克杯作為紀念品。音樂班三年德班的學生向來最有創意,每年校慶運動會的裝扮入場總是令全校驚艷,該班班長林霏梵和同學討論後,決議送給班導的文字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沒想到那段文字才貼在群組不久,學務主任回應:「三德的祝福辭不宜,請修改。」
同學們議論紛紛、尤其是三德同學們更不解,連國文老師都覺得那句話實在太貼切,十分符合班導王老師的英雌氣質,況且到底哪裡「不宜」?主任也沒給個說法,霏梵立刻告訴班導王老師。
王老師主修小提琴、曾經擔任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首席,她最心儀的音樂家是浪漫樂派、素有「魔鬼的顫音」稱號的帕格尼尼,他的演奏與創作技巧不但技壓群倫、就連演奏詮釋也獨樹一格,把嚴肅的音樂會弄得像搖滾演唱會。即使受到當時保守人士抨擊,帕格尼尼仍展現「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王老師心知肚明,一向唯唯諾諾的學務主任只不過傀儡,藏鏡人應該是「表面民主、內在保守」的校長。果然,訓育組長、秘書接著傳訊息給霏梵,秘書託辭「馬克杯是以家長會名義致贈,該祝福辭稍嫌激烈,家長會認為不妥。」
經過霏帆一再詢問,組長後來就直接了當地以訊息回應:「校長覺得你們給老師的祝福詞(辭)不妥,希望你們修正啊!(唉……,這不是我能決定的啊!)」
王老師得知後心想,國教署上學期不是才邀請講師到校宣導「兒童權利公約」,其中一項不就是「尊重兒少表意權」嗎?校方的作法,是不是沒有顧慮到學生的創意與表現自由;更何況馬克杯是送給導師,收禮者的內心感受,不是最重要的嗎?又沒有讓「社會觀感不佳」的疑慮,校方跟家長會是不是想太多、也過度干涉了!
由於校方堅持要「限期」修改以免耽誤製作時程,霏梵於是在三德群組又舉辦投票徵詢全班同學意見。選項一,堅持正義(反對修改);選項二,屈服霸權(贊成修改)。該班總數24人,共20人投票,結果選項一有19票、選項二則是1票。
於是王老師傳把投票結果截圖傳訊息給校長,而校長簡短回應:「謝謝,我們再瞭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師生的意見同獲尊重。」隔日,校長到音樂科辦公室與王老師討論有關馬克杯祝福辭修改一事。
「校長您是否應該去聆聽三德學生的心聲?」王老師表示,她身為導師,實在不宜介入太多,畢竟這是學生共同決定的事。她最後還暗示校長:「國教署正在推動兒童權利公約教育人員培力宣導,不是強調要『尊重兒少表意權』嗎?」
事後,霏梵告訴王老師,校長深思之後決定尊重同學的言論與表達意見自由,亦即「不修改」原先的祝福辭。沒想到事隔一日,學務主任突然召集高三畢聯會代表並宣布:各班的設計的祝福辭取消,馬克杯的樣式將由家長會統一製作。
同學們再度傻眼,卻敢怒不敢言!
王老師一向認為教師的「身教重於言教」,實在無法苟同大人們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行徑,於是她主動找校長討論此事。
校長聽完之後、以其一貫慢條斯理的口氣說:「王老師您還年輕,可能不清楚『革命無罪、造反有理』係源自文化大革命的口號,在那個風聲鶴唳的肅殺年代,比台灣的白色恐怖更可怕。孩子公開批鬥父母、學生公然羞辱老師,那是中國的歷史浩劫啊!真是令人痛心疾首,完全置儒家「天地君親師」的倫理規範不顧,那是對尊長的大不敬,把那句話印在馬克杯送給老師,實在不宜不妥啊!」
王老師繼而想起校長前幾天在全校升旗的場合,分享一段嚴長壽先生在《教育應該不一樣》裡所提到:「教育,是我們最後、最深的希望。但是要改變現狀,卻不是小修小補所能做到的,必須全國上下不分黨派、立場通力合作,為台灣找到未來新的生機,這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責無旁貸的天職。」對照校長的言行,王老師心裡嘀咕:文革的時空背景和語境與當前大不相同,如何能夠類比?
台灣近年來在美國「自由之家」全球自由度調查的評比都名列前茅,憲法保障人民的言論自由猶如呼吸一般自然,莫非校長心中的「小警總」還存在並持續進行「思想自我審查」。想到這裡,她大概知道改變不了校長根深蒂固的想法。
王老師也和三德同學討論這件事。霏梵說:「班導,其他班級給導師祝福都很有意思耶,設計成各種形式的藏頭詩來讚美老師,我們班堅持不改,是不是害了其他同學啊?」王老師心想,女孩子的心思果然比較敏銳細膩啊!
甚至有男同學乾脆說:「管那麼多幹嘛!反正這個學校的不民主,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們快要解脫了啦!」這真是典型的藝術家氣質。
王老師感到欣慰,畢竟學生展現作為一個藝術家所應該堅守的創作信念,但為了不牽連其他班,王老師決定自己出資並委託設計公司,依據各班的「祝福辭」製作一個馬克杯,致贈給其他導師以表達歉意。畢業典禮後。畢業班導師看到辦公桌屹立著一個別緻的馬克杯而感到驚喜,同時也順手就把另一個官方樣版、非常沒有質感的馬克杯,放進置物櫃裡。
後記:
寫了太多批判性文章,這是我的第一篇小小說,如有違和感、敬請見諒。此外先聲明,這改編自朋友的真實經歷,為保護當事人隱私,已使用化名:如果劇情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國教署近年來推動「兒童權利公約教育人員培力計畫」不遺餘力,辦了許多場的校長、主任、種子教師的研習與工作坊,但效果究竟如何卻不得而知?
一個教育政策在推動初期透過頒佈行政規則或指導,要求各級學校「遵照辦理」,那是一種「訓練」,只能告訴學校「該怎麼做」?如果有些學校抱持「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心態,那麼政策美意勢必大打折扣。
多數教學現場的資深老師們在師資培育過程裡,其實尚未建立「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1]的觀念,因此教師不當管教或言語霸凌、體罰學生時有所聞,亦不足為奇。要讓老師們明白「為什麼要尊重學生、建立友善校園文化?」的目的,是個需要長期經營的點滴希望工程。
「落實兒童權利公約、尊重兒童及青少年的表意權」為什麼重要?筆者認為,成人要學習放下身段、將兒少視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與他們平等對話。讓他們練習藉由言說和傾聽,去說服大人接受自己「合理」的想法;大人和兒少來回地調整己方的主張,最後獲致某種程度的共識,這就是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2](The Human Condition)裡強調「政治行動」,亦即民主社會的未來公民所具備的基本素養。
如果校方與教師的觀念不改變,還是讓學生感覺到「反正我們不管怎麼說,都沒有用啦!」那就失去教育的意義與對話的可能性,恐怕這才是國教署推行「校園民主、學生自治」的最大絆腳石。
[1] 教育基本法第2條: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為實現前項教育目的,國家、教育機構、教師、父母應負協助之責任。引自「全國法規資料庫」,檢索日期:2021/08/25
[2] 漢娜・鄂蘭,《人的條件》,林宏濤譯,台北:商週出版,2016/01/07。
公庫官網:http://www.civilmedia.tw/
公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ivilmedia
群眾集資相挺:http://donation.civilmedia.tw/
讀者問券:https://goo.gl/iQk1Gx
捐贈發票愛心碼:576(我紀錄)
Instagram:civilmediatw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