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進入氣態時代,空汙嚴重,於是賣起了訂閱空氣清淨機
大家好,我是泛科知識公司的國威,目前擔任知識長的角色。負責探索各種知識經濟的可能性,講直白一點就是想賺錢的方式。媒體付費訂閱這幾個字聽起來超復古,但在廣告模式被巨頭徹底顛覆後,這一根大多數網媒從沒看入眼的細繩突然成了救命繩。在我回答我們公司自己會怎麼做之前,先回顧一下歷史。
2011 年初成立泛科學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轉載內容,極少部分是我們(也就是我一個人)自己寫。我們那時候發現的情況台灣主流媒體的科學記者編制是零,網路上的科學內容不是沒有,而是散亂在各學術網站或個別專家的個人部落格,但也都無暇推廣,因此我們認為協助這些專家把既有內容轉載到泛科學,建立一個中心,讓大家知道到哪裡有得看,努力透過我擅長的社群營運方式推廣出去。而在當時每一個開帳號的人我們都給予專欄作者的身份。
隨著時間演進、競爭加劇,我們覺得若沒有獨家內容,都只是轉載,會缺乏吸引力,加上自己規模變大,只轉載不給稿費也說無過去,所以除了開始付稿費,也特地找人寫專欄,總之朝傳統媒體的方向去走。但許多位資深作者自立門戶證實一件事:大家需要的不是錢,而是紅。而只在泛科學上發表沒辦法真的大紅,也沒辦法賺到大錢(除了一點稿費)。當然,部分作者很在乎稿費,但我們就算付,也不夠有競爭力,還是很容易被拉走。
因為 KPI (不管是流量還是 MAU),讓我們走回了傳統媒體的機制:買稿、免費給大家看。這機制不是不對,而是在流量紅利已盡的時代顯得不夠好、也不夠具有顛覆性的選項。但我們把時間跟精力放在這上頭了。因為欠缺協助作者變現的能力跟企圖心,我們反而朝更像是傳統媒體的方向走去。我們也欠缺全力服務客戶用各種方式轉譯知識的需求,而覺得該做自己的內容對讀者才最好,並主觀認為兩者間有互斥。
我們後來認為,應該把專家/科學家的角色交回給專家。我們來做專家做不到的事情、專家需要幫忙的部分。同時讓專家覺得我們不可或缺。這是泛科學這組在想的事情。所以我們逐步做電商(泛科市集)、學習(泛科學院,包括線下實體教室與線上課)、會展(每年大小活動數百場,包括年度大活動泛知識節)等。也做了泛讀(app)、泛答(問答網站,但因為經營目標轉移,暫時把資源抽走低度維運)。對泛科學組來說,目標始終不是做個好看的內容讓大家願意花錢買,而是要讓更多人看得到,願意看,讓科學能夠滲透到生活跟公共領域裡。所以泛科學這組始終沒有考慮做訂閱制。
娛樂重擊組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另開一篇聊好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