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事采集 | 桑葚與桂竹
田野中無意察覺到的,長輩們豐富的採集和漁獵經驗,讓我深受吸引。於是起初將今年的學習計畫訂為"山事食曆”。
但是,當我隨長輩巡視田間時...
「土芭樂是可以拿來吃啦。啊它的木頭也是好東西喔,適合做牛擔,因為特別有韌性。」
「你看,就是要在它還小的階段給它塑型起來..」萬伯一邊說著,一邊就著田裡的芭樂苗示範起來。
當進到桂竹林時,「桂竹筍可以吃,那桂竹特色就是長大它就直~直~的,特別適合拿來做竹篙,就是曬衣竿的意思。」
我才慢慢意識到,或許只用吃來理解植物,也是我相當都市人的想像,長輩未必是這樣認知的。一項植物的不同部位,不同成長階段或時節,可能都有不同功能,他們是這樣完整的認識一項植物各方面的利用。
4月左右也是桑葚結果的時候,田邊間作的桑葚樹已結實累累。
延續著桂竹的話題,萬伯一時興起,砍起了竹筒,折下一節桑葚樹枝條並削皮,然後解說道:「以前大人就會這樣,把桑葚樹枝條當杵,桂竹筒當臼,把桑葚搗爛成果醬,餵小朋友吃。」
我好奇詢問,「是嬰兒副食品的概念嗎?」。萬伯笑應「嘿對,沒有錯,然後我們在旁邊看,就會有樣學樣。」
我一時get不到此中意義,於是繼續追問「可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吃桑葚了吧,為什麼還要搗?又為什麼是用桑葚枝條,是有什麼風味上的考量嗎?」
萬伯一愣,搔搔頭說「就好玩啊,有樣學樣,就把這件事保留下來了啊。你說為什麼用桑葚枝條喔?嗯..只是就地取材啊,而且桑葚枝條沒有毒。你聞,是不是也沒有太重的氣味?所以可以這樣弄...」
我於是頓悟,這就是所謂身體默會知識吧。我是在一旁「用問的」了解“竹筒的應用、桑葚枝條無毒氣味淡”這些資訊。但是萬伯他們,卻是在與長輩相處中,觀察並模仿操作,因而默默習得。其中也包括工具的使用。例如隨手操起小刀就可以削樹皮,拿起鋸子就可以砍竹子,自然地彷彿身體的延伸。
於是我從這個就地取材的集體智慧中得到靈感,在4/11的交流餐會企劃階段,我與料理設計師-芷銥,分享這個故事,並討論是不是可以設計一道飯後甜點?而享用甜點前的最後一步,便是自己將桑葚搗爛,淋上甜點後享用?
於是便有了這道【桑葚樹葡萄蒟蒻凍】的誕生。醇厚奶凍和事先熬煮的果醬做底,最後淋上現搗桑葚則提供了清新的酸味以平衡。
為此,還麻煩了萬伯提前採集足量的桑葚,並完成砍竹筒和桑葚枝條準備等前置作業。
活動當天尾聲,我們略微緊張地端出這道甜點,並分享采集到的故事和想法...「之前有問到說過去會這樣搗桑葚給小朋友吃,對嗎?那以前可能是直接搗了就吃了,這次我們嘗試把它加到甜點上,請大家幫我們試試看。」
長輩們興致勃勃玩了起來,沉浸在愉快的童年回憶,並與我們分享道:其兒時確實也會這樣搗桑葚,並補充道「刺波(學名應為懸鉤子,又稱野草莓)也可以這樣玩喔!」
族青在會後亦興奮表示「這太有趣了,以後帶社區小旅行時,可以帶客人體驗耶~」
於是我有所感觸地抬眼望向萬伯,他與我交換了一個疲憊而欣慰的微笑。似乎大半個月的努力都值得了,我們一定有做對些什麼呀!
雖然可能不是所謂經典的“民族植物”,桑葚與桂竹的故事,屬於半路殺出,意外精彩,也讓我得到很多啟發。
歡迎追蹤臉書粉專:山事采集
會有各種田野小插曲喔~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