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行使你的自由權

慢慢
·
·
IPFS
·
二戰、希特勒、猶太人、集中營。這些字詞在多數人腦中只存在於歷史課本,熟悉卻又遙遠。


透過比爾蓋茲2020推薦的夏季書單找到抉擇這本書,也因為看了@漫閱讀 的心得文決定也再次分享這本書!


心理學家伊格博士透過這本書,娓娓地說出她的童年,沒有青春期的叛逆,沒有燦爛的校園生活,只有一道集中營的枷鎖扣在她身上,令人心酸心碎,前一秒還緊握雙手的人,下一秒變成煙囪裡渺渺升起的煙霧,誰都不知道下一次分類誰會走上不歸路。

瘡痍的記憶,憎恨,只有恨,恨之入骨彷彿才能撫平內心的傷疤,將這些過往深埋在盒子裡,只要不想起,似乎就能不存在,就能原諒那個倖存的自己,壓抑,永遠不是良藥,但我們習慣去壓抑自己的情緒,不願意造成旁人的困擾,或是說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堅強。

-壓抑感受只會讓後續的放開感受變得更困難,表達(expression)恰是壓抑(depression)的相反-《抉擇》

死裡逃生的伊格博士輾轉來到美國,攻讀心理學,但過去的夢魘仍然存在,直到她在35年後重新返回奧許維茲集中營,她原諒了希特勒,原諒了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希望對方能是個獨裁者「好心的獨裁者」這樣我們就能推卸責任,就能說:是你叫我這麼做的,才不是我的錯。你把你目前處境歸咎給除了你以外的人,或用他們來決定你的意義命運或價值-《抉擇》

自己過得不好都是因為別人,即使這個別人已舉無輕重,你依然將他綁在心裡,企圖為自己的可悲的命運找到發洩出口,因為當一個受害者遠比對自己負起責任要簡單的多,透過這本書,對於受害者理論更有所領悟。


Image by Ditto Shafarnahariy from Pixabay

「抉擇」,是人出生被賦予的最大自由

每一天、每一刻,我們都在無意識或是有意識下做出不同選擇,

「下床是先踏下左腳還右腳?」

「交通號誌轉黃燈了要不要加速?」

「遭遇酸言酸語沉默還是捍衛?」

「面對傷痛要表達還是壓抑?」

不同的決定帶你走向不同的平行時空,身處於這個時空的你,沒有錯誤的抉擇,只有為人生負起責任的自己。


成為心理學博士的伊格,用她溫暖的方式,幫助了許多人,每個人在內心都有一些傷痕,與完整的自己共處,好與壞都是你,不用遺忘,而是放下。

-接受他所受過的傷且同時接受他所造成過的傷害、接受他的榮耀且同時接受他的羞愧,療癒並不是消除疤痂,甚至不是結痂,而是珍惜這傷口-《抉擇》


抉擇這本書提供給一個正面對傷痛的你一個小小出口,我自己在閱讀中多次紅了眼眶,希望這本書也同樣能感動你或是讓渾沌的思緒有轉念的機會。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