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交换生请回答
前两天收拾东西,翻出了以前在台湾交换时拍的照片,拍摄者是我当时的台湾男友。物是人非,多年后的今天就看到了《教育部:暂停今年大陆各地各学历层级毕业生赴台升读工作》。
念社会学的网友食菠萝发表感慨:“同学说,我们这几届陆生搞不好是两岸交流历史的短暂插曲……”
关于交换生和交换生活,我曾经写过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无非是回忆一些人人称道的人情美,点出些政治文化背景区别带来的冲突碰撞。今天,我想重新再写一篇。
长年以来,我的fb都是被台湾的同学刷屏的。平日里多为小确幸日常,偶有几个热心公民参与的,经常点赞一些立场鲜明的文章。最近始于武汉的新冠肺炎,fb上平时看起来不怎么说话,甚至当时和我关系不错的同学,也开始点赞起了“支那人就是XXX”云云的文章。
我觉得很失望,诚然两岸都有某种小粉红式的网民,其他人说我不会动气,但是这些同学,至少是在社会学系共同学习生活过的伙伴,我对他们会有一些期待。他们把对于某种制度的厌恶投射到了个人身上,批评变成了空乏的人身攻击。可能和很解气,但也伤人。
此时也有一些陆生在台湾受到了恶意的言语攻击。当时还出了对陆生的集中式隔离引起陆生的不满。那是疫情最开始的时候。反送中一波未平,新冠肺炎一波又起。
我当时带着巨大的失望和试图沟通的愿望,发了一段长文字。结果没有人理我。当时觉得自己真的蛮自作多情的。何必去打破“你在fb上骂你的,我在朋友圈骂我的”现状呢。后来我也不再发状态了。
说回交换生。我想,许多有过港台交换经验,并且稍微愿意凡事多思考一下的朋友,都会体会到某种撕裂。说里外不是人有点夸张,但是信息不对等和沟通困难带来的郁闷是或多或少都有的。
我当时去台湾,老师里面蓝绿都有,大多数人都对我们以礼相待,有个性化的需求也都能够满足。这其中有许多感人的小细节,不赘述。也有老师偏见相对重一些,经常针对班上仅有的两个陆生,比如故意问“这个你们有没有”,或者用台语讲一大段然后说“不好意思哦你们听不懂”之类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傲慢的确让我们很难受,但是总归也能勉强相处。
而最大的冲击是频繁地有人问我文革和六四的事情。当时的我,真的对这方面比较无知。可能偶尔翻过墙,偶尔听长辈说起,但是系统地去谈,也不知道从何谈起。甚至会在宿舍突然被陌生人拦下了,说你是大陆的吧,那你如何看待六四事件。其实还挺困扰的,还会觉得有些生气。后来会自己找资料看,有很大冲击。因为这个东西过去没有人教你,然后你再去自己看,肯定是泡沫幻灭的感觉。我们这代人,小康家庭,靠着好好念书考上名校,对于政治和历史的理解是非常天真的。而大学能够提供的启蒙又十分有限。我作为一个标准的好好学生,开始了一些质疑和反思。
比如不会看到什么只是夸台湾好,而是反过来想,为什么我们没有?也不会每天就只是艳羡美美的风景和人情,而是去想,这种与人为善氛围的背后是什么?当时台湾也发生了许多事情,洪仲丘、反核四、多元成家……每一个都成为了我的公民素养启蒙课。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因为许多理所当然的东西被打破了。当时比较抑郁,时常睡不着。有一天在床上痛哭,一起交换的陆生听到我哭的原因都不知道怎么安慰,她自己说了一通最后又拿那套高中政治的东西把自己给糊弄过去了,我知道没办法和她进行沟通,也就更少在宿舍提起这些事情。
其实这种苦闷不止发生在我身上。我的一个同学当时对大陆的本科教育很不满,去香港交换以为能有所改善,结果去的科系教育质量也很让他失望,另一方面当时愿意主动和他做朋友的人很少(在台湾,我有专门的学伴来帮助融入校园)。后来是爆发了占中,他也去参加了。他和大陆同学聊天,人家觉得他屁股不正;他和香港同学聊天,人家也用一种看外人的目光看他(类似的经验可以参考matter上面大陆人参与反送中的一些讨论)。后来他怎么样了呢,抑郁,酗酒,失眠,精神崩溃,加上在香港生活经济压力比较大,他的交换生活一塌糊涂。
而在日日失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当时的男友。他是台湾人,当时在大陆交换。我们都有许多文化冲击,也都对政治和历史感兴趣。当时说台湾在改教材,我和他请教了这方面的事情,他家算是蓝营,他自己甚至还有一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情怀在(在现在的台湾年轻人里面来说是不是也算奇葩?)。聊得多了,后来就在一起了。这段恋爱结束于距离和文化差异。
苦闷并不是所有日子的基调。对于我来说,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到社会行动里,积极探索新的事物,都让我感觉到了生活的充实。交换期间我也走了台湾的许多地方,离开台湾的时候,我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简单地来说,就是变得更开放,也更批判了。
当时我家里人每天必看《海峡两岸》,同时订阅《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对于在这样家庭的我来说,面对蓝和绿,面对台湾的政治民生,终于变得稍微能够有一点自己想法了。相比于宏观理论,我更加关心那些具体的行动。台湾有许多小的社区项目或者是公益行动,做得很细,非常吸引我。对我后来在大陆做许多事情产生了积极影响,至今我还和台湾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保持着良好的联系。
但是我们这样的人是绝大多数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只是以自己当时的经验来看,对于许多交换生来说,台湾交换更像是游学。课程放水,吃吃玩玩是正事儿。吃吃玩玩很快乐啦,我也喜欢,只是如果对许多无法忽略的问题视而不见的话,这种交换也无非是一次打卡罢了,多少有些遗憾,毕竟对于普通大陆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有所启迪的跨文化经验。我们许多交换生活的文章(可以称之为“交换生文学”)不谈政治,只谈人情。如果只看那些,有时候会过度美化或者浪漫化真实的社会生活。其实哪里的社会都有它的复杂性在,微观叙事很动人,但也期待能够由此引申更多。
后来,我也关注了一些在大陆交换的台湾学生。有的很努力去为两岸普通民众带去真实的信息,有的尽自己所能的去试图对话(台北女孩看大陆),有的则搁置政治在娱乐和亚文化上圈地自萌……看着他们,有时候我真的还挺感动的。因为我们想撼动的那个东西,我们试图达到的那个目标,其实很大也很难。
交换生像是一个镜子,我在你身上看到我的,你在我身上看到你。我们因为彼此看见而产生的冲突,实际上都是进一步阅读彼此的良好契机。被冒犯,被伤害,被震惊,被感动……这些情感因何产生,又如何变化,是交换生活给予你我的独特礼物。当我们被一个深信不疑的东西所困住,能看到的也就有限,而在突破那层桎梏以后,许多问题变得简单,而许多愤怒也没有必要,更加需要关心的问题在前方等待已久。
交换生活可能半年一年就结束了。但是余波从未消减。仍要卖力地向家人去消除他们因为垃圾自媒体而产生的对港台的敌意,去反对当下那种举报风气,在做与港台相关活动的时候想法设法变通……
台湾前男友去了大陆工作,而我则结束了在北京的社畜生活,打算出国谋生。
翻到台湾同学六年前的留言,“其實兩岸各有優劣啦^^我想就是因為到了一個新鮮的地方,你們才會覺得如此美好又宜人,就像我嚮往著杭州的風雅古樸、上海的繁華榮景等等一般~” 对此,我另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你看这个地方好不好,不要看你能享受多少,看看你不能忍受的东西有多少。如果不能忍的东西足够多,再看看改变的余地有多大。
写得随意,乱七八糟说了一堆。不好意思,我写作已经自我阉割习惯了,许多东西说的不清不楚的,但愿不会让你看得困扰。
“这是最融合也是最割裂的时代”,“两岸没有战火和国破家亡,相互的理解与理性却比过去更遥远”。
悲观一些来看,割裂正在加剧。
好了,就写到这儿吧。
标题是#交换生请回答#,欢迎你一起来回答。
我们为什么去交换?
我们带着什么出去,又收获什么回来?
我们变了吗,这样的变是痛苦的还是愉悦的?
我们和别人提起过那时候的生活吗?
我们忘记了多少,还记得多少?
今天如果能交换,还会再去一次吗?
EN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