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枝裕和 三重視角觀照怪物
看是枝裕和新片《怪物》後有感:誰都是怪物,誰都不是怪物。這樣的話,你還害怕他與她,甚至自己,是怪物嗎?《怪物》以迂迴的敘事方法,道出一個不被理解但渴望被理解的兩位男孩如何救贖彼此的故事——唯有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怪物」,與其和睦共處,不因恐懼把「惡」加諸別人,還有自己,才能得到救贖。
誰知赤子心
是枝裕和執導、坂元裕二編劇、坂本龍一配樂,還有安藤櫻、永山瑛太、田中裕子、中村獅童等參演的《怪物》,陣容華麗,早已引起很大關注,也因「教授」離世,讓該片成了其電影配樂遺作,又剛贏得今年第七十六屆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大大增加影迷對該片的期待度。
《怪物》為是枝裕和繼第一部劇情長片《幻之光》後,從影二十八年以來首次執導他人劇本的電影作品,足見其尋求突破之心。《怪物》仍然奏響跟他過往作品一脈相承的主旋律——孩子冒險、邊緣人、血緣與家庭等等,也就是說,編劇坂元裕二以不一樣的筆觸,寫出是枝裕和同樣關懷的命題,加上導演擅長捕捉孩子的身影與情誼,儘管因應劇本產出迥異的敘事結構和拍攝手法,但仔細閱讀,該片仍然很是枝裕和。而在他的電影創作常見的孤兒/被遺棄孩子情意結,也隱隱通過兩位分別因為父親缺席與父權壓逼的小男生,在揮之不去的陰霾下處於某種失衡狀態,繼而誰知赤子心般共同築起一個連繫、通感彼此的孤島狀態,而凸顯出來。
何怪之有?
《怪物》以母親早織、老師保利、兩位男孩湊與依里的三個非綫性敘事角度,猶如《羅生門》式闡述及推進故事,看似章節分明,但錯綜複雜、千絲萬縷,不看到最後亦難以掌握全局全貌。三個段落皆圍繞一宗校園霸凌事件,然而三重視角所投射出來的「事實」卻不盡相同,導致觀眾多次墮進以偏概全的誤區,隨之對事件和涉事人物,產生跳躍式截然不同的理解。
譬如一開始大家肯定對疑似向學生施加語言及肢體暴力的老師所作所為咬牙切齒,但隨着接下來其他人物視點釋出更多資訊,才察覺似乎另有別情,正正是「後真相時代」的真假難分和有口難辯。觀眾一層接一層推理解謎下去,引人入勝,不得不歎服坂元裕二精心布局的編劇功力。
電影名字使然,觀眾從一開始就參與猜估「誰是怪物」的推理遊戲,然而隨着故事發展峰迴路轉,本來認定某個面目可憎的「怪物」,很快又展露了良善一面,加害者與受害者角色隨時互換,甚至重疊。說穿了,大概世界上許多的「惡」,都由某種共業形成吧?看畢全片,難免掀起「誰都不是怪物」,甚至「誰都是怪物」的複雜情緒,然而所謂的「怪」又是怎樣?何怪之有?
遺世小天地
撥開雲霧,全片最美麗的描劃,落在以兩位男生為主視點的第三段,觀眾看到介乎純粹與同性愛之間的真摯情誼,甚至烘托出某種聖潔意象。觀眾跟他們穿過暗黑可怕的地下隧道,靜觀二人在廢棄巴士闢出不受狂風暴雨吹襲的遺世小天地,並有通往美好未來之喻。他們玩着「誰是怪物」遊戲,「怪物」頃刻變得可愛稚趣——當學校、家庭成不了自己的舒適圈,何妨跟夥伴攜手另築一個,只是難免漠視了、誤導了、傷害了別人,但隨着老師後來大喊:「你沒有錯。」誤會彷彿煙消雲散。風雨過後,男孩雙雙踏出安全地帶,朝光明清澈的遠方奔往,是一幕叫人憧憬、美不勝收的景象,也是編劇、導演的溫柔祝福。
《怪物》另一焦點,是坂本龍一的電影配樂,雖然「教授」因病無法為整部電影編曲,仍然寫成兩首鋼琴樂曲,加上今年推出的專輯《12》,一些新曲,還有舊作,促成這次最後的配樂,值得樂迷進場恭聽,直至最後一粒樂音收束,才好離場,向一代音樂大師致敬。
(原文刊於2023年6月22日香港《星島日報》副刊)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