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路(二)——聚焦新德里
印度首都新德里一般來說不是旅遊焦點,只為過境。遊客對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國會大廈、總統府和國防部並不感興趣。其實,這些大樓都是歷史,例如佔地三百三十英畝的總統府原是著名英國建築師Edwin Lutyens爵士為英廷駐印總督設計的官邸;由一百四十四根廊柱構成的圓形國會則具有帝國風格,除各政府部委的辦公室外,還像美國那樣設有收藏豐富的國會圖書館。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b7dcd1e5-b6fc-4a46-b455-506b9cef6a52/7a71b380d71589d421bc11f1286aef736010e2956301e48a26f3172bcbbb32bc.jpg)
連接總統府的Rajpath大道另一端是當地人比作巴黎凱旋門的印度門。這座四十二米高的戰爭紀念碑用花崗岩和紅石建成,也是Lutyens的作品,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一九一九年阿富汗戰爭中為英國殖民統治而犧牲的七萬名印度士兵。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ac348c6c-39b1-4bff-bafe-f40c3ffc40b1/67cb4b895437717d01f39270245e70215fd74a585e79536988abdceed5118075.jpg)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b510acd0-e439-45bc-ad2f-06b1bcc961d0/e71b45ee424c773ae1ebce551c4f17b9acf693cf0c1619a6cb2783d52239276f.jpg)
在英國人來到印度之前,首先統一印度次大陸的是由蒙古貴族帖木兒後人建立的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又稱莫臥兒王朝,1526-1857)。位於新德里東南郊亞穆納河畔的聯合國世界遺產胡馬雍陵(Humayun's Tomb)是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墓園,有波斯藝術遺風。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0307f06a-d975-4f64-af13-2ec6fafc3c26/159fbe0c8bc6de8a41bab42f1bfaba7d5731bdea1691e54af88944b446ffa0e2.jpg)
新德里市郊的另一世界遺產,亦即印度七大奇蹟中的勝利塔(Qutub Minar),是世上最高的磚塔。這座達七十三米高的宣禮塔始建於一一九三年,代表著回教徒入主德里,此地印度教的最後一個王國於焉覆滅!清真遺址內有公元四世紀的不鏽鐵柱,長二十四呎(包括入地的三呎),重六千公斤,為世界冶金史奇蹟。柱身銘刻著笈多帝國(Gupta Empire, 320-540)的梵文,標誌了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維繫神毗濕奴( Vishnu)。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b6a3317d-e4df-4137-9d3c-e26bc6bbbd6a/94447749eb55dc9bbf13023a7870ecb167023a9ec59d59ead4f9c495c2dda4f9.jpg)
印度教神廟中,筆者獨愛勝利塔附近南印風格的白色大理石廟Chattarpur。廟內入口處的祈福榕樹上結滿善信的許願紅布條,他們如願以償後會回來解開還神。此廟供奉猴神、象神,前者該是《西遊記》美猴王的神話原型。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b432d4f9-fbd5-47b4-ac76-50d8905a5965/36230ba45e6d9bfd5bd1973960f2ee7d6bf08d96d1ca827d51b7e319a356b2be.jpg)
新德里西南郊尚有梅赫饒利考古公園(Mehrauli Archaeological Park),内有數十古墓及清真寺。這裏遊客罕至,卻是本地情侶的幽會聖地⋯⋯(省略號,你懂的)。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5bd4fb96-2cdc-4d0b-a96a-189bb91c10d4/d32e5d640438e7de503a7178284a4533cc843f40f2c7e8e2c1c66713868e3f07.jpg)
漫長的歷史使印度成為多宗教、多語言的統一國家。在這個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一成半信仰伊斯蘭教,其餘依次是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及其他。印度的語言包括印歐、達羅毗荼和漢藏三大語系,共約一千六百種母語,其中過萬人使用的逾一百二十種,百萬人以上的也有二十九種,全國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談到英語,印度人自認為他們的英文是最棒的——儘管其口音大多充滿南腔北調——這恐怕得歸功於一九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吧?泰戈爾以詩歌、小說揚名後,晚年醉心視覺語言。新德里國立現代藝術畫廊所藏的一萬四千件畫作及雕塑,從十八世紀殖民時期到廿一世紀的後現代,即以泰戈爾的一百零二幅人像及風景畫著稱。其畫風糅合印度古代藝術和歐洲表現主義,人面、人體系列乃至《林中狐狸》等作品既抒情又抽象。展覽陳列了這位印度大文豪的兩首詩,僅以其中一首末尾三行為今天行程作結:
環顧四周開拓心胸,愁苦其實微不足道,
且讓你空洞的生活充滿那愛的歡欣,
朋友啊,讓你空洞的生活充滿那愛的歡欣。
![](https://matters-server-production.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embed/0bbff3ec-a985-4718-8e69-f7be2455f195/3cb0c1f5ddcc0601c5f4202efa7bc77da7eeefd08916d4d6d1dc5a5c06378574.jpg)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