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不要取走他所在意的事:讀黃鼎元的《如何愛,哲學家有答案》
奇特的組合:愛情與哲學有什麼相干?
「哲學」,提到這兩個字總顯得太過嚴肅,讓人敬而遠之。但「愛」就不一樣,關於愛的話題,總是能引發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興趣,讓人悄悄的豎起耳朵來偷聽。那麼,這群在我們想像中不食人間煙火、講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的人(哲學家),會如何愛?或是,哲學能對我們現實中的愛情,有什麼幫助?
在這樣的想法下,黃鼎元的《如何愛,哲學家有答案》一書,也就應運而生了。這本書挑選幾位著名的哲學家,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他們思想中和愛情相關的部份。另外,作者也蒐集歷史資料,敘說這些哲學家本身的愛情故事,絕對讓人大開眼界,大跌眼鏡。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非海德格的人生故事莫屬。海德格這位存有論的英雄(「存有論」被不少學派視為哲學中最重要的學科)、時代思潮的領航人,現在討論「存在」、「時間」、「自由」等重要問題時,只能越過(讀過海德格的書而有新的意見)而不可跳過(不讀他的書)的人。在現實生活竟是一個徹底的渣男。
因此,這還可以讓我們再想想看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的生活,處處顯示出他的不可靠之時,我們還可以採納他的言論嗎(縱使聽起來很有道理)?或者是說,我們還須要認真看待他給我們的建議嗎?
沒有「牽掛」,就沒有愛
海德格雖然很少直接提到「愛情」,但是他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描述,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海德格認為:愛情不是自給自足,不會變化和消滅的;愛情的基礎是「牽掛」(sorge, care)。如果沒有牽掛,那也不會有真正的愛情。那麼,「牽掛」是指什麼呢?
不過在說明海德格哲學前,筆者必須先說明:這篇文章的目標是盡可能用最簡單的方式,把複雜的哲學結論寫給「初學者、新手」閱讀;所以,原本的哲學理論在此,一定經過了非常嚴重的扭曲與簡化。如果讀者對以下的討論有興趣,十分推薦讀者繼續閱讀原典與其他學術書籍;而不可完全信任本文。聲明至此,以下便進入主題吧。
首先,我們要來想想「行動」這件事。我們往往很自然的做出行動:吃飯、走路、工作等等;但如果停下來想一想,會發現只要是我們「有意識的行動」,就總是指向另一個目的。譬如說:吃飯是為了生存、享受美味;走路是為了去某個地方,或是走路能放鬆心情、健康等等目的。每當我們做出一件事(行動),常常是「為了」達到另一件事。
不過,一個行動不只指向另一個目標,還指向我們的整個人生。譬如說:我們走路是為了到達便利商店;那我為什麼要到便利商店呢?是「為了」買工作上需要的東西;而我工作是「為了」生活。簡單來說,即使我們在表層意識沒有清楚的察覺到,但其實任何一個個別行動,往往是「為了」維持或促進整個人生。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便可回頭來思考「牽掛」與「愛」的關係了。「牽掛」就是我們在行動時會在意的事物:不論是我愛的、恨的、想保存的、想摧毀或遠離的,甚至是不想搭理、想要無視的一切,都可以說我「牽掛」著它們,它們對我而言有(好的或不好的)「意義」。基於此,海德格認為:真正的「愛」,一定要基於尊重另一個人的「牽掛」;一方面,我們絕不可以說另一半在意的事情「沒有意義」,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可能是沒有意義,但我們必須尊重這些事物在他的人生中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關注他的選擇、他的自由、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把自己對事物的想法強加在另一個人身上。(當然,這也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想法)
正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有人會以「為了他好」為藉口,貶低、剝奪、瞧不起另外一位的感受與選擇。但在海德格看來,這便已不是「愛」。
結語
然而,談「相處」哲學談得頭頭是道的海德格,他在現實人生中的愛情是如何呢?他怎麼對待他的妻子和兩位地下情人呢?那也是非常的精采,不過是從負面的意義上來說的。細節請詳讀這本《如何愛,哲學家有答案》,但我們這裡可以先略略提示一點:不斷強調「讓他人保持自己的牽掛,發展自己的世界」的海德格,總是在逼地下情人接受各種既成事實;不論是轉學、幽會的時間地點、聯絡(海德格不准情人寄信給他,只能由他主動)、分手,全是由海德格決定的。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所說的話,和說話的人分開嗎?但是,所說的話隱含著一些問題與答案,而說話者之所以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從他對世界的感受而來的。所以,我們雖然不能簡單的因人廢言,但似乎也不能把所說的話和發言者截然二分。這應該也是本書在哲學家自己的生命歷史,和他所說的理論間反覆辯證,不侷限於其中一面的原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