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78《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句踐世家〉04:好人我來當,其餘給你們!?

鱷魚把拔
·
(edited)
·
IPFS
·
好人我來當,其餘給你們!?

──────────原文──────────

其後四年,越復伐呉。呉士民罷弊,輕鋭盡死於齊、晉。而越大破呉,因而留圍之三年,呉師敗,越遂復棲呉王於姑蘇之山。呉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呉,呉不取。今天以呉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爲呉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棄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之蚯?」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呉使者泣而去。句踐憐之,乃使人謂呉王曰:「吾置王甬東,君百家。」呉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越王乃葬呉王而誅太宰嚭。

句踐已平呉,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爲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呉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呉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呉,其四在子,子爲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

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

──────────翻譯──────────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討伐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部隊全部死在與齊國、晉國的戰役上。所以越國大破吳軍,因而越國留下來圍困吳國國都三年,吳國軍隊再度失敗,越軍於是又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吳王派「【吳國大臣】公孫雄」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跪著前行,請求與越王講和說:

「孤立無援的臣子『夫差』大膽地表露心裡話,從前曾經在『會稽山』得罪過您,夫差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得以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現在您舉玉足前來誅殺孤臣,孤臣我對您將唯命是聽,料想您也會像『會稽山』我對您那樣赦免孤臣的罪行吧!」句踐不忍心,想答應他。

范蠡說:

「『會稽山』的事情,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取。今天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了,越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況且君王您早早上朝很晚才退朝,不就是為了吳國嗎?謀劃了二十二年,一旦放棄,可以嗎?況且上天給我們而不取,反而要受到處罰的。有句話說:『砍伐樹木做斧柄,斧柄的樣子就在身邊。』您忘記會稽山的災難了嗎?」

句踐說:「我想聽從您的意見,但我不忍心拒絕他的使者。」

范蠡就擊鼓進軍,說:「大王已經把國政交給我了,使者回去吧,不然我就要得罪你了。」吳國使者流著淚離去。句踐憐憫他,就派人告訴吳王說:「我把您安置在『甬東』!統治一百戶人家。」

吳王謝絕說:「我老了,不能侍奉君王您!」說完便自殺身亡。

他自殺時遮住自己的臉說:「我沒臉面去見子胥!」

越王安葬了吳王,誅殺死太宰「嚭」。

句踐平定吳國後,就率軍北渡「淮水」,與齊國、晉國諸侯在「徐州」會見,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句踐,命他為諸侯之「伯」。句踐已經離去,渡「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占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東部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在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祝賀,號稱霸王。

范蠡於是離去,從齊國送給大夫「種」一封信,信上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相貌是長脖子、鳥嘴,可以與他共患難,不可以與他共享樂,您為什麼不離去呢?」

大夫「種」看過信後,便聲稱有病不去上朝。有人讒陷「種」將要作亂,越王就賜給「種」一把劍說:

「您教給我討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剩下那四條還在您那裡,您替我去去先王那裡試行吧!」大夫「種」於是自殺。

句踐去世後,兒子王「鼫【音石】與」即位。王「鼫與」去世後,兒子王「不壽」即位。王「不壽」去世後,兒子王「翁」即位。王「翁」去世後,兒子王「翳」即位。王「翳」去世後,兒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去世後,兒子王「無彊」即位。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的最後,趁著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際,越國軍隊偷襲了吳國,甚至還殺害了吳國太子,讓一心想稱霸中原的夫差顏面掃地。不過,最終吳王夫差放下身段,派人送禮給越國求和後,越國考量到目前自身實力還不足的情況下,答應了吳國的要求。

本以為接下來輪到吳國君臣勵精圖治,不過越國卻沒有給吳國任何喘息的機會。短暫地和平後,越國繼續不斷攻打著吳國,直到最後,終於把吳王夫差逼迫到「姑蘇山」上。為何能稱霸中原的吳國,此時始終無法與越國抗衡呢?這裡就看出越國之前計謀的成效。當初越國不斷示弱下,吳王夫差才敢不顧伍子胥的勸諫,執意攻打齊、晉等國。結果精銳都消耗在對抗齊、晉兩國下,現在才會無法與越國抗衡。

更慘的是,當年吳王夫差也曾一度把越國句踐逼到「會稽山」上,如今風水輪流轉,換自己被逼到山上。對此,吳王夫差也只好請人前去求情,希望越王也能跟當初的自己一樣放過對方。

在吳國使者動之以情下,句踐心軟了,想想當年吳王夫差都曾放過自己,今日如果自己不放過對方,不就會被世人批評為「忘恩負義」嗎?但是,如果真放了夫差,夫差也很有可能跟自己一樣經過「生聚教訓」後,再次捲土重來。那麼,該如何做出抉擇呢?

此時,范蠡扮起了黑臉,繼續領兵圍攻吳軍,並趕走了使者。另一方面,越王句踐則扮演白臉,希望放吳王夫差一條生路,並給他一百戶人家。

面對越王句踐的「善意」,吳王夫差最終婉拒並自殺。一直以來,大家都誇讚兵敗後的句踐願意「臥薪嘗膽」,甚至還有些小說裡提到,當年句踐去當夫差的奴僕時,曾經為了得知夫差的病情,而嚐過夫差的糞便。如此忍辱負重,才讓句踐有機會擊敗吳國。對比之下,吳王夫差最終選擇自殺,在心理素質上,似乎比不上越王句踐。

但從這幾段史料來看,句踐根本沒有當過夫差的奴僕。吳王當年是直接退兵,放了越國一條生路,頂多只有范蠡等人前去吳國當奴僕而已。相較之下,越王這次並沒有打算退兵,而是要滅掉吳國,只打算給吳王非常小的一塊地,以及僅僅百戶人口維持生計而已。

換言之,兩人雖然都曾被困在山上,但所面對的狀況完全不一樣,怎能做比較呢?倘若當年吳王執意滅掉越國,僅讓越王留有一小塊土地,我想越王句踐也會做出與夫差類似的反應吧!?

言歸正傳,越國滅掉吳國後,繼承了吳國的霸主地位,並把不少土地分給楚國、宋國、魯國。回歸這個說不清始祖是誰的越國,我也覺得越國會不會其實就是楚國、宋國、魯國等國刻意扶植的政權,目標是為了對抗吳國,並以地處相傳大禹去世之地「會稽」,所以就穿鑿附會地說自己是大禹的後代呢!?這點就只能期待有更多考古證據來證明了,這裡就先放下吧!

接著,滅亡了吳國後,之前自認擅長軍事的范蠡離開了,而擅長治國的大夫「種」則繼續留在越國。接著在范蠡的提醒下,大夫「種」才意識到自己的危機,開始稱病不上朝,但仍舊逃不出句踐的手掌,最終仍被迫自盡。看來,越王句踐在這場吳越爭霸中,似乎總是扮演白臉、扮演好人。相較之下,范蠡只能扮演黑臉、扮演壞人,而大夫「種」則只能當死人,去跟越國祖先報告。

最後,這卷名為〈越王句踐世家〉,所以在句踐去世後,司馬遷又開始用最快的速度紀錄著越國的世系。相較於其他卷的內容,這裡不僅沒有任何君王繼承多久的紀錄,即使句踐也沒有,甚至連每個越王的「諡號」都沒有,更可證明司馬遷寫這段歷史時的史料欠缺。

為何越王都沒有「諡號」?我想應該是這裡地處蠻荒之地,根本就沒這套中原地區流行的系統吧!?

然而,看似史料欠缺的越國歷史,為何越王句踐的生平可以描述地如此精彩呢?是因為司馬遷掌握了今日我們所不知道的史料?抑或是司馬遷親自到當地訪談時得到的內容?提起這段吳越爭霸的歷史,就會讓人想起《越絕書》與《吳越春秋》這兩部書,但這兩部書其實是成書於東漢,司馬遷應該不可能看到才對。所以,我想這卷內容中的不少精彩內容,或許是司馬遷四處蒐集來的內容吧!?

總之,〈越王句踐世家〉中的主角句踐去世了,接下來司馬遷還為後人記錄了哪些越國事蹟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滿滿收穫。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