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諾貝爾文學獎走勢:村上春樹位列第九;殘雪和閻連科打入十大
村上春樹與米蘭昆德拉一直是傳說中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大師殞落,這年村上春樹失去了一個對手,據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彙整的賭盤顯示(截至香港時間10月2日晚上十時),今年排行第一的是挪威作家約恩・福瑟(Jon Fosse),第二位則為肯亞作家恩古吉・瓦・提昂戈(Ngũgĩ wa Thiong'o),中國兩位作家殘雪(第三位)和閻連科(第六位)均打入十大,至於村上春樹則名列第九位。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將於10月5日公佈。現時呼聲最高的約恩・福瑟為小說家、劇作家,現年64歲,有「新易卜生」之譽。他的小說及劇本被廣泛翻譯成40多種語言,香港話劇團便曾於黑暗劇場搬演其作品《霜遇》(Winter)。2007年,他獲頒「小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瑞典學院北歐獎,2010年他獲頒國際易卜生獎,評審團當時形容他為「特立獨行的劇作家,在舞台帷幕開啓後展現的是人的一生中如影隨形的無言奧祕」。2015年亦憑藉中篇小說三部曲《警醒》、《奧拉夫之夢》和《睏乏》(The Trilogy: Wakefulness, Olav's Dreams, Weariness)獲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恩古吉・瓦・提昂戈則為肯亞作家和文化學家,現年85歲,他被看作是東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自1978年起他改用母語基庫尤語寫作,其作品被翻譯成英語及多種語言。1977年,他被肯亞政府以劇作《我要在想結婚時結婚》(I Will Marry When I Want)為由被逮捕並囚禁,其作品一度被禁。1980年初他在流亡英國,直到2004年才回到肯亞,卻發現住宅被搶劫、其妻被強姦,現居於美國。他其中一本代表作《一粒小麥》(A Grain of Wheat)便記下了肯亞獨立歷史,作為文化學者,他也曾在多篇散文和講座中提出他對文學、文化和政治的看法。
對上一次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2012年獲獎),是首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再上一次則是入籍法國的作家高行健(2000年獲獎)。今年呼聲極高的殘雪,本名鄧小華,原名鄧則梅,現年70歲,曾被已故諾貝爾文學獎評審、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譽為「中國卡夫卡」。殘雪在1985年發表短篇小說出道,1987年起其作品被廣泛翻譯成外語,並成為美國及日本大學的文學教材,尤其在日本享有很高聲譽。殘雪的作品顯示出荒誕變形、陰鬱晦澀的世界,她在作品《黃泥街》的序言裡便寫道:「在事無巨細的庸常現實之下,時刻涌動著生命的洪流。」《紐約時報》曾形容她從「病入膏肓的世界創造了一種象徵的、新鮮的語言」,法國《世界報》則形容其作品如法蘭西斯・培根的畫作,呈現出「中國的噩夢」。2015年,她憑長篇小說《最後的情人》獲頒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同年入圍被譽為「美國諾貝爾獎」的紐斯塔爾國際文學獎,其提名及獲獎者與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多有重疊,也曾二度入圍英國布克文學獎。2022年,她獲頒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而現年65歲的作家閻連科,在中國文學界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而他則稱自己的作品是「神實主義」(意即在創作中摒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系,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被真實遮蓋的真實)。自1979年至今,閻連科共創作長篇小說15部、中篇小說50多部及散文隨筆集5本,故事往往荒誕誇張並具強烈的黑色幽默,其作品很多是禁書,當中《為人民服務》曾於2019年被韓國改編成同名電影:講述共產政權朝鮮,一位模範兵與團長夫人的偷情性愛故事,諷刺共產制度對人性的扭曲。閻連科曾獲頒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並於2014年憑捷克語版《四書》獲頒卡夫卡文學獎,成為獲卡夫卡文學獎的首位中國作家,以及繼村上春樹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亦曾二度入圍英國布克文學獎。2016年,他憑《日熄》獲頒香港「紅樓夢文學獎」。
至於其餘入圍十強的作家,分別有澳洲作家莫南(Gerald Murnane);羅馬尼亞詩人、小說家卡塔雷斯庫(Mircea Cartarescu);智利詩人朱利塔(Raul Zurita);敘利亞詩人、翻譯家、畫家阿里・艾哈邁德・賽義德・伊斯比爾(Ali Ahmad Said Esber)、以色列作家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及阿爾巴尼亞詩人、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