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 第三天:語言就是身分

Jake
·
·
IPFS
·

在LinkedIn或是履歷表上,我會這樣寫我的語言,像技能一樣的描述:

中文:母語。英文:精通(C1)。泰文:中等(B1)

其實我小時候是講台語的,去幼稚園時講著一口溜的台語讓老師招架不住,要求爸媽教我講國語。據說一開始切換到國語時,還帶著台灣腔的國語,讓長輩覺得好笑。

如今,我已經沒有這段印象了,台語講得零零落落,像是小S在娛樂百分百的搞笑環節,一點也不像曾經很會講台語的人。

至於英文,從國小(補習班)、國中、高中到大學一直都不是我最愛的科目,我的成績不錯,但英文從不是最突出的。重考的時候每天拿著殷非凡英文單字書每天被35個,每天花一個小時背,背到頭暈腦脹,指考英文也只有70幾。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理工腦,而升學的過程中英文是討厭但又不得不顧一下的一個科目。

開始第一份工作前,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自己去以色列旅遊兩個禮拜,自助。這趟旅遊讓我知道我的英文溝通能力跟很多人比起來之差,但也發現在艱困環境下能逼出自己的潛能,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個旅行讓我好想看看這個世界其他的地方,讓我開始重視英文。

從此我看到英文書籍,英文課程、各種英文廣告、小秘笈、懶人包都能吸引我的注意,我變得越來越焦慮,覺得永遠有學不完的英文、永遠達不到的流利又自信的程度。看到黃皮膚的人操著一口美式口音的流利英文會讓我更不敢開口。

這個心魔大概是到了泰國念書後,發現各國人各有各的口音與局限,但還是能分辨出誰能講不錯的英文,只是那個不錯的標準,跟我以前想得很不一樣。我也在基本上不能用中文生存的環境中,把英文用得越來越熟練。

在泰國,吵架一定要用英文。首先用自己不熟的泰文跟母語人士吵架一定是自討苦吃,武器的熟練度就輸了。再來,如果在泰國講流利的英文,贏的是一個氣勢,是一種身分象徵,隱含高人一等的教育程度與階級。

我的泰文自然不能跟英文比,但當精神不好沒辦法用英文順暢表達時,我會切換到反而更不熟悉泰文。我自己反省,這個舉動,是潛意識裡覺得英文講不好很丟臉,但泰文講不好無所謂,反而有點可愛?

一年多前,我靠的英文拿到了一個用英文吃飯的夢幻(曾經是)工作,是大眾會覺得英文很好才能勝任的工作,我好像也因此從段英文的焦慮解脫(不再在書局中看到滿滿的單字文法書感到壓力)。我還在繼續學泰文,希望打造自己在體系中的特色或優勢。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