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 第二日 257路公車

Jake
·
(修改过)
·
IPFS
·
寫一件最能讓你想起「家」的物件。人們會以不同的形容詞來訴說「家」,比如是溫暖、幸福、束縛、想要逃離等。有什麼物件盛載著你對家的各種情感,又能讓你想起家的?可以跟我們描述一下那件物件嗎?

我國中以前都在我家的步行範圍內唸書,直到高中考上了台北市的學校,必須搭257路公車通勤上學。我從新莊復興路上車,到寶慶路下車,沿著延平南路,很常遇到早上慢跑的憲兵隊,到愛國西路左轉後,再經過博愛路穿過植物園到學校,大概20分鐘的腳程;回程則多沿著重慶南路經過總統府前到衡陽路等公車。為什麼會有去程跟回程路徑的不同,說真的我也不記得了。

257路公車是當時我出門跟回家唯一的交通工具,而我對「家」與「外地」的概念逐漸清晰,是這段成長過程中每日必須的移動所累積出來的,或許是因為隔著一條淡水河(嚴格來說還要加上一條疏洪道),開始感知到新莊與台北市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上課很累,每天放學後都期待看到257公車從路口轉出把我載回家。

257路公車乘載我很多回憶,高一我喜歡的同學每天會陪我走到衡陽路搭車,自己再走到台北車站搭捷運(他明明可以到中正紀念堂搭捷運的,這麼多餘的陪伴,我因此暈船也很合理);有時候會回家的車上遇到國小同學兼鄰居,彼此分享在明星高中唸書的挫折感;高一那年是台灣隔周休二日的政策最後一年,每兩周還是有一個周六要上半天課,我還記得有幾次上完半天課在中午搭車回家那種很有餘裕的輕鬆感(而且比較容易有位子坐)。

所以說起來,應該是「回家」這個動作的載體最能喚醒我的「家」的感受,20年前的公車擁擠悶熱又顛頗,更不用說沒有手機APP可以預報等車時間,常常在未知中等到懷疑人生,或許是回家的過程越越刻苦銘心,印象就越深刻。

每當公車停靠在復興路二段的藥局前,下車撲鼻而來西藥混雜著生活雜貨的冷氣味,還有走幾步路隔壁建材行刨木頭的木削味道,那是一個回到家、回到我的領域,令人安心的味道。

爸媽年紀大以後,搬到257更接近端點站的地方,而我一年前回台灣工作的地點在高中母校附近,257又再度提供我來往兩點之間的選擇,只不過現在選擇更多,我好像不像以前能適應公車的顛頗與擁擠(或是通勤族的無奈氣息),比較常搭機捷去上班。但或許是回家時心情比較輕鬆的緣故,有時會搭257,即便這條路徑上的景觀、站點甚至是車體都跟20年前不一樣了,我還是會常常想起車子從重慶南路轉進衡陽路的那一刻,終於可以回家的感覺。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