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旅漂流:印度尼西亞》飲水思源,莫忘前人

蕭芸安
·
·
IPFS
·


三寶瓏 Semarang,這座城市的中文名字來自鄭和的本名:馬三保(原名馬和,又作馬三寶)。抵達中爪哇時,正好遇見了鄭和登陸三寶瓏第六百一十年的紀念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全三寶瓏的華人廟宇都會聯合在一起,舉辦三保大人(當地人對鄭和的尊稱)的遶境遊行儀式。

原先的行程是繼續向東行,往東爪哇的泗水前進,但在當地華人的極力推薦之下,我決定多留在三寶瓏幾天,參加這場華人宗教盛會。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鄭和的印象,除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冒險事蹟之外,大概是一無所知,但在南洋華人的心中,鄭和的地位,早已經與華人信仰中的眾多諸神不相上下,甚至更為重要。初到異鄉生活與開墾,為了度過那段思鄉的艱苦時光,信仰之於華人,就如同一盞明燈的力量,而在海上漂流遠航二十多年的三保大人,自然在南洋華人的心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

過去數百年間,鄭和僅是華人崇拜的神祗,而在近代,身為全世界最多穆斯林的國家,印尼當地才發現,這位一直以來被華人燒香敬拜的「神明」竟然是伊斯蘭教徒,來自古老中國的回族地區,於是鄭和的地位,頓時被提高至全國崇敬的對象,自此之後,每年來參加遶境遊行的民眾,早已不只是華人,更有印尼本地人(註1)或是穆斯林來共襄盛舉。

遶境儀式,我幾乎是全程參與。凌晨五點,隊伍將三保大人的神轎從唐人街的大覺寺步行抬至約ㄧ公里遠的三保宮,將大人請回三保宮的聖洞(此聖洞為一石窟,據傳為當年鄭和登陸三寶瓏時,發掘的幽靜之處,以作為他伊斯蘭信仰禱告之地。)。下午一點,隊伍又風塵僕僕地將大人送回大覺寺。

三保宮 Sam Po Kong,為印度尼西亞三寶瓏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建築群


回到唐人街,三保大人的隊伍走遍整個街區,沿路在不同的小廟前停留,並讓信徒們持香敬拜,每一站,總是有一匹黑色寶馬先替大人開路,接著大家合力抬起轎子,讓大人能在每座廟前威風地繞上五圈,而後隊伍繼續前進,隨後跟上的是ㄧ長串舞龍舞獅的隊伍。

三保大人遶境遊行隊伍

穆斯林與拿香拜拜的華人一同盛大慶賀,就連舞獅舞龍隊也全是印尼本地人負責,莊嚴肅穆的華人儀式加入了南島民族的樂天性格,那種融合的姿態卻一點也不違和。跟著隊伍一路前行,有種大家都是一家人,在此刻這個「當下」凝聚在一起的感覺。這種景象,有好幾個片刻我都錯以為自己在我的家鄉,基隆。

當我在遙遠的印度尼西亞,跟著三保大人鄭和的遶境隊伍一同步行時,在我腦海中卻不斷響起雞籠中元祭(註2)行進樂隊的樂聲,還有花車隊伍的歌聲,以及不同姓氏不同排場的陣容⋯,我突然發現,那些家鄉的記憶是那麼深刻地銘刻在我的身體與心靈裡。


三寶瓏唐人街廟宇

三寶瓏唐人街上的華人廟宇密度極高,在遶境遊行的前一天,我花了一整個下午,用步行的方式一間一間地入內參拜。

線香的煙霧及氣味,還有祭拜過後在手上留下的紅色痕跡,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和自然。我看著從康熙時期留下來的廟宇匾額:「飲水思源,莫忘前人」,原來這些味道與觸覺,竟然可以帶領我穿越時空。

我拿著香,在佛祖菩薩前幾乎要痛哭流涕,我已經無法分辨,那究竟是我無法控制的思鄉情緒,亦或只是我被線香薰到雙眼落淚而已。我知道,無論我走到哪裡,這些關於廟宇的記憶,就像基因一般地,早已植入我的身心。

無論宗教與信仰的真義究竟為何,我好像逐漸能夠明白,華人之所以總是膜拜眾多的神祇,無非是基於一份尊敬,那是對於前人、歷史、文化還有天地萬物的崇敬,正因為有那一切的發生,才得以有我們今日的存在。

*註1:為了區別印度尼西亞中的兩大族群,這裡所指的印尼本地人為印尼華人之外的原住民族,而爪哇島上絕大部分為爪哇族,也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族群。

*註2:鷄籠中元祭,或稱「基隆中元祭」,為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市所舉辦的中元法會,是台灣重要的民俗祭典,至今已傳承了一百六十多年。以中元節為核心,市內舉行各種民間宗教儀式與週邊藝文活動,如祭祀﹑遊行﹑演出﹑醮儀﹑放水燈等。

而自咸豐年間開始,基隆十一姓氏的宗親輪流主普,負責統籌中元祭相關事宜,稱為「十一字姓」。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 雞籠中元祭

*延伸閱讀:
印尼三寶壟的秘密與真相:印尼多次發生排華也抵制華人首長,為何卻接納鄭和?
雞籠中元祭:傳承與融合 2019 CF
台灣中元祭盛事:探索完整基隆中元祭(內含影片)


*此旅行計劃為2015年《聲旅漂流,印度尼西亞:探尋千島之國的華人文化基因》,由財團法人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第三屆思想地圖計畫資助。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蕭芸安台灣音樂創作人、聲音藝術家、旅行者、心理學實踐者。 芸安對亞洲傳統文化及東方哲學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計畫性地旅行亞洲多地,將聲音採集作為文化觀察的媒介,並結合音樂,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展演作品。 2020年起,開始深化自身表演方法論,開展《循聲旅者》系列展演及工作坊活動。
  • Author
  • More

遊牧者計畫 |遊牧者的家,是心之所向。

The Way of Seeing:聽見人與地方的話語
4 articles

在旅途之中,我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