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_閱讀作為道上的陪伴
徐小意對我說,她從高中開始便受到卡爾維諾的影響。雖然依她的意思而言,是沒有讀懂_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_這本書;但她承認「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確確實實地影響了她的生活、她的行為模式、她的未來。
那本舊版的中文翻譯,一直靜默地躺在我與小意共有的書房裡。
我沒有動過那本書。沒有閱讀過。
直到新的翻譯本出來,小意覺得她_應該_買回來再次閱讀,而且在閱讀之後,又再次面露微笑地對我說,卡爾維諾真是她的精神導師時,我方才回過神來意識到,卡爾維諾應該也透過徐小意影響到她的枕邊人,而我_應該_讀這本書才是。
這本書是關於_可能。
這本書的啟發性在於:「可能不可數,可能永遠不會是加總的結果,可能更像是一條消失中的線,線上每一個點都是這個無盡結合的組成元素」(17頁)。
可能,從否定開始。
因為我們說任何一件事情可能發生,幾乎代表對它的想像都可能會立馬消逝;但每一個消逝元素都有機會組成未來想像的實現。這樣的說法,讓你的人生有大半時間保持空白,如同書畫裡的留白,讓你有著迴旋的距離平方空間。
再一次,我可能把一本小說當成工具書,當成一本生存指南。
對於徐小意而言,這本書是她的摯愛、但不是她的生存指南,即便書裡自存的意識影響著她對於認識世界、發展自身行動的準則、即便她自身不自知。也許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因為要認識在一起長達二十幾年的妳,究竟如何成全了她跟我,以至於這本奇怪的後設小說也就活生生地變成了一本生存指南。
但,就否定出發而言,這本書,是一本「禁止通行」的指南。
當你知道哪裡不能走、哪裡有叉路,也才有可能,不是嗎?
所以這本小說提出了「路線規劃」(附錄_21頁),區分十種類別小說(如迷霧、末世)型態,進行正反辯證(如末世小說_世界終結或繼續),架構起這本書,每一種類都是否定的可能,那麼你會發現新意。
希望如此。
但你不能_希望如此;卡爾維諾在_第一章_這麼說:「你並沒有特別期待從這本書得到什麼特別的收穫。你是那種原則上不會對任何事有所期待的人」(26頁)。所以,首先你不能期待。期待收穫,代表預設立場,或者你已經在心裡自我詮釋想要達到什麼收穫,但那沒有任何足以驚訝的成分,所謂的新意,不是在期待裡孕育而成的。
這反應在你閱讀小說時,腳該放在哪裡?
閱讀時腳怎麼放非常重要...(29頁)。
卡爾維諾應是示意你,你應把腳高高地翹起架在桌面,用一種隨意的態度進行閱讀;而不是以正襟危坐的態度看待這本書,以至於似乎你想要取得些什麼...。所以閱讀卡爾維諾,是關於一本禁止通行的指南,你不能用生存指南工具書的態度來閱讀卡爾維諾的小說。隨意的態度,反應在對於時間的認識;「我們的生活和思考都存在於片段的時間裡」(30頁),而且可能立刻消失,所以把腳高高地翹起架在桌面的舒適態度來進行閱讀,代表你是基於片段時間的閱讀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來進行你的生活,任何事件隨時都可以終止與消失,一切都可以留白,那還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你可以書讀個兩頁,臨時起意寫下一段詩文,在其後的五分鐘,外星人便把你綁架走了(歪)。創意也常從慣性的連續性中的中斷才能產生,沒有片段的時間、沒有適當地留白空間,你只能在持續性中不斷期待奇蹟、創造市場經濟的業績、以及吸允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幻想。
新意怎麼可能從期待裡誕生呢?
第一章對應的第一篇在小說裡需要閱讀的小說,便是_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旅人對應的場景是火車站,火車站的味道象徵對於歷史記憶的重視;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裡,火車反覆起訖的循環,總是在反覆那些一再反覆的事情,對應著第一類別的小說型態_了無生氣,那種一成不變的調性。「上百成千像這樣的城市(38頁)...、談話內容無非是之前談話的延續(39頁)...、走在路上總會遇到相同的那些人(39頁)...、一種揮之不去的疲憊(39頁)」,凡此種種描述,似乎都在陳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疲憊慣性,時鐘不是往前,而是倒退走的。未來不就是一片迷霧嗎?根本就沒有未來。
冬夜的旅人,意味對於歷史、對於慣性一切的否定,而正如我注意到的,可能,的確是從否定開始,因為你覺得了無新意、你覺得疲憊;一個人若能日日充滿朝氣,他一定擁抱了某種難以置信的...信仰,卻同時失去了自己。
怎麼辦?面對日復一日的慣性。列寧的好問題,你該怎麼辦?
好吧,你往內尋找。
在第二章節,你如此渴望的想要看完、且不想中斷小說。但是你必須面對中斷帶來的課題。「扔出市區、...扔出大氣層...,扔出太陽系...(47頁)」,你體驗到否定對你帶來的衝擊!人生是為了建構一個不可能的藍圖嗎?是為了建構一個無法達成的夢嗎?亦或不斷處理龐大無法終止的訊息?
你是否仍該把雙腳架在桌上,以愜意的態度面對無聊的中斷?面對新的事件?
接續第二章所出現的「馬爾堡鎮外」小說情節,是徹徹底底的中斷、完完全全無頭緒且不知所措,從54頁到61頁,書頁異常的清潔,我一條線也沒劃、一個字也沒注記。我想把這本書「扔」到垃圾桶!在往內尋找之前,我感受到了厭惡。
所以我中斷了,不是因為思考、計畫、邏輯,而是因為感情、意志,轉而去做別的事。否定帶來了中斷,你的隨意態度,讓你豐富的情感衝擊為你帶來了改變、不是機率性的可能。
第三章,你開始進行往內的尋找,自行進行一種內在的自我詮釋。與大學場景的鏈結,意味你似乎可以用形而上、往內尋找、探詢真理、建構知識的力量,為你的生活體驗加料。但對應的「人在斷崖」小說情節,那些企圖自我建立紀錄、想要透過書本撰寫、網絡資訊傳遞、企圖寂寞地經由自我詮釋而與他人溝通的美好,到最後都變成一首荒誕的詩。讀到這一段,我竟然開始嘲笑自己,我不正在做這件事嗎?無止盡的詮釋、無止盡的漩渦,其實是原地打轉,只是一段沒用的意識流動。
「我希望所有這些預感和疑惑在未來能夠被讀我日記的人看見...(83頁)」,就是這句話證成我的荒誕,啊...,我竟然也是這樣地荒謬可笑呀...;對於女人的詮釋與想像,卻怎麼敵得過那位女人幫忙心愛男人逃獄的實際作為?這是沒有實作所帶來的恥辱...。
否定帶來了中斷,你的隨意態度,讓你豐富的情感衝擊為你帶來了改變、不是機率性的可能,而是在實踐中出現可能的元素,那些你在內心詮釋一百遍都沒用的、必須在實作中與人為之、才可能的可能。
這的確是一條禁止通行的道路,我們正在經歷不斷否定的過程,直到彼岸。
當你往內反省帶來了荒謬,那些拼命詮釋的紀錄,就是一種歷史的存在,也成為荒謬的一部分。但有些人竟也把歷史作為了學術包裝。歷史,「...只是為了同時保護說出口的和沒說出口的故事...(89.90頁)」,我們老是往歷史爬梳,看到的該不會是那些千百萬遍一再內在詮釋地無用語言紀錄吧?閱讀難道不是...「...尋找某樣快要出現,但是還沒有人知道它會出現的東西...(93頁)」,閱讀是在閱讀可能,而非歷史的呢喃。第四章帶來的..「不畏強風和暈眩」小說,或許這段故事就是...「架在空洞之上的一座橋,一邊進行一邊丟出各種消息、感受和情緒,形塑出以集體和個人變動為主的背景,讓大家在對諸多歷史和地理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走出一條路(103頁)」。是的,這條禁止通行的道路,可以聚集集體的一切當下變動,因應新的空間改變,走出反歷史的道路!
是的:由隨意態度即時否定歷史之詮釋性延續,以情感意志帶來實踐的可能。第五章「俯視暗影幢幢」的小說情節,則是人算不如天算的小品。不論是AI精密算計,仍逃不過偶然性,你會浮現有趣的電影畫面。其實卡爾維諾每一篇類型短篇,似乎都在揭露人性弱點,第六章對於焦慮地描述,腳色是一位大學任教者,多麼美好的腳色呀,滿滿地在頭部積滿一切焦慮的腳色,意味任何人類行為模式都不用什麼深刻研究,你就能意識到人類有諸多逃避壓力的方式,像是慢跑。焦慮似是在過程中不斷積累的,但卻有個突然爆發的抽離狀態,你彷彿突然意識到大難臨頭,而且你的意識加速了焦慮成真!
所以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在閱讀文本及現實行動之間交錯,你可以突然中斷後想想...,然後覺得...我也有那種焦慮成真的異常感受,我也是那樣的脆弱。怎麼這條禁止通行的道路一再地接露我的缺點?同時我也發現這本書如何影響我家人的閱讀方式:「有好幾本書散放在各處,有的書是攤開的....,看得出來你習慣同時閱讀不同書...(168頁)」。徐小意是這樣的行為,我兒子也是這樣的行為;他們讓我家裡到處都有攤開來的、四散的書本,展現了閱讀的中斷、片段,以及那種隨意。
我兒子的腳也是那樣高高地架起...。這是閱讀生活方式說明的一場意外。
緊接第七章則透過一種似乎是以極為透明且邏輯的陳述,架構起資本主社會最不透明的領域_金融。這種對資本主義批判的大哉問出現在「在團團交織的網中」這篇小說情節中,由隨意態度即時否定歷史之詮釋性延續、也同時否定那些明確邏輯所建構的壓迫制度,以情感意志帶來實踐可能。
由於卡爾維諾專注於可能,所以他每篇的接續都「只有開頭」(201頁)的連結。這樣「抓頭」的感覺,有提綱契領的味道。他在第八章提及:「...但如果我想的是我要寫出一座圖書館的書,我突然間覺得渾身輕鬆,因為我知道不管我寫什麼,都跟我還沒寫的那成千上萬本書互補、互相矛盾、互相平衡,或是被淹沒(206頁)」;這裡點出「..包容思想的流動性...(207頁)」。我想這裏有一段辯證的過程,卡爾維諾在撰寫這部後設小說時,他嘗試的寫法是讓自己在更寬闊的想像空間馳騁,可以與任何一個似乎原來無關、卻又可能的相關事物產生鏈結,而且也不在意後果,就是他說的沒有期待、或是斐索人提及的充滿「驚訝」!(註)。
當然,如果你沒有任何期待、隨意地雙腳抬起、想像任何的可能、或者振筆疾書,或者又突然中斷,你很有可能會有許多驚訝。然而這些驚訝卻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大標點,每一個大點展現一個主題,如同你拉著多匹馬縱馳、又或是單用一根手指吊起數十棵用繩子綁起的粽子一般,雖然包容思想的流動性,但仍是會凝聚焦點而形成一本書。
單看你要成為巫師或是祭司。
祭司是鋪陳出一套儀式,讓人們經歷小說中的故事樣貌;巫師則是啟蒙,讓你思考。
對於包容思想的流動性,首先就在於承認自己的有限,或者路途上的限制,當你知道你正走在一個不斷禁止通行的道路上,你就能有著不斷自創道路的力量。
所以卡爾維諾說著:「唯有透過我們有限的書寫行為,未被書寫的無限才變得可讀(207頁)」,以有線倒出無限,思想的流動性也才能擴張。
緊接著第八章的小說論述,接續一篇「在月光映照的落葉地毯上」、談著人性黑暗面,他所稱為的背德小說。這篇無疑地顯現一群人如何在慾望、利益、力量相互糾葛的情境下,如何產生出被控制、被抑制、以及不得不、或是極端樂中於人性交織網中的悲哀。又一個大點的出現,展現人性的缺陷,讓你有種感覺,啊,我認識的那群人,不正是這個樣子嗎!一群悲慘活著的那群人,噁心的...;又或是我不得不碰的,一般人們覺得沒什麼無關痛癢的,但對我來說,卻是接露些什麼難堪般地事物的...看著他們越陷越深,因為慾望與利益的糾結而逃不開、...直到死為止...。
看完,負面感受異常突出。於是一本指南意味著你正走在一條道路上,只是這條道路不是讓你直視前方,而是藉由不斷否定,讓你創造新道;由一種愜意、放鬆態度否定歷史、焦慮,以情感意志破除邏輯、慾望、利益糾結的結構壓迫網,以形成實踐的可能。
第九章我又再度閱讀到我曾經經歷的閱讀方式,關於飛行。
卡爾維諾說飛行是處理一個斷裂的空間,一種虛空,在飛機裡你無法意識確切的時間跟地點,而自處的方式可以是閱讀:「從一個機場到另一個機場,....還不如透過千篇一律整齊劃一的印刷文字完成另一趟抽象旅程...(236頁)」。我在飛機上也是這樣的感受,透過閱讀唯一感覺真實的、除了機艙裡面的人物與背景,便只剩下書了,閱讀書籍的抽象旅程自然更為有意義。
這本小說是陪伴告訴你關於閱讀、以及閱讀是怎樣的生活方式的一本書。
搭配愛閱讀的徐小意,應該是一拍即合的。
這也是她為什麼會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因為這是她生活的寫照,閱讀是她人生生涯的重要生活部分。
「每一次我遇到飽含意義的地方,我就會持續在周邊挖掘,看看能否從一塊礦石找出一條礦脈...(284頁)」;我不知道徐小意是否會這樣閱讀一本書,但我面對卡爾維諾這本書卻是這樣的...。似乎每一章代表的故事,都能夠象徵渺小的我所曾經經歷的弱點、痛點,比如你想簡化世界、刪除一切,那第十章對應「是哪一個故事未完待續?」的幼稚想法,我也曾經想過。
閱讀一直都只是開始,但每次的開始都對應你的生命,直到死為止,就這麼簡單。
因此一本指南意味你正藉由不斷否定讓你創造新道;由隨意、放鬆態度否定歷史、否定焦慮,以情感意志破除邏輯、慾望、利益糾結的結構壓力網,以形成實踐的可能;而且,這條否定道路上,會有無數攤開的書陪伴你,直到你死為止,就這麼簡單。
註:請見我寫的這篇唷:關於_依海之人_People of the Sea_人即為其所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